孔子“藏富于民”的思想及其现代启迪

2011-08-15 00:50倪昌举
关键词:颜渊论语孔子

倪昌举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作为一部古代典籍,《论语》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可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相提并论。同时《论语》也因其杰出的政治智慧而成为经邦济世的重要思想渊源,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以至于宋朝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1]的说法,其对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一部体大思精的《论语》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也不仅仅谈到“仁”“义”“礼”“智”“信”。除此之外,《论语》中“直接谈到富贵贫贱的有二十二章。此外,其字面无贫富,而所言实为富贵问题或者以之相关的尚有六十五章。”[2]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而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可见,经济思想在夫子思想中占相当比例,其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足见夫子对经济之重视。本文就《论语》中孔子的经济思想做初步探讨以及挖掘其经济智慧对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启示。

一 “藏富于民”思想

孔子之学就是“仁”学,“仁”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藏富于民”的思想。《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曾大力宣传“仁”,强调“仁德”,《论语》言“‘仁’,约 105次,”[3]多指“仁爱”“仁道”“仁行”,即达人、爱人、立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友善,相互帮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经济即是这一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孔子尽管在经济方面的具体问题没有过多的阐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透过其字里行间窥见其经济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起来,不外乎就是两个字“爱人”。

富贵利益问题,在儒家经典中没少涉及。孔子更加重视和强调的是人格操守和正义道德,而这也导致人们误认为孔子思想与当代经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抵触,其实这种认识和理解有失全面。孔子认为,“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4](《论语·雍也篇第六》),不仅仅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孔子就曾称赞他的学生子产有君子的四

种道德,其一就是“其养民也惠”[4](《公治长篇第五》)。所以当子贡问政时,孔子便说:“足食,足兵,足信”[4](《颜渊篇第十二》),把“足食”即人民生活放在首位,足见孔子的民本观念与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惠民思想不仅“利”人,而且“利”国。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一是要人口兴旺,二是要经济富裕,三是要教育发达。所以其弟子冉有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人口众多的卫国时,夫子明确回答:“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4](《子路篇第十三》)。可以说孔子当时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民富则国安,否则“四海困穷,天禄永终”[4](《尧曰篇第二十》)。可见孔子把国家安定繁荣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地位的高低与财富的多少是成正比增长的,特别是在对财产、权利进行再分配的春秋末世,就显得更为突出。那如何才能够做到“均贫富”呢?当然,孔子所谓的“均”,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更不是按原始公社的体制进行分配和消费,而只是相对的“均”。因此孔子发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4](《季氏篇第十六》)的感叹,并提出了通过“损”上“补”下的途径来实现这种“均贫富”,强调要做到不伤财,不害民;要自觉恪守“政在节财”[5](《史记·孔子世家》),为政廉洁,严于律己,确实降低上层的消费,减轻人民的负担,而达到补不足的目的,这在缓解社会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他的学生,子路就曾向孔子表白:“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4](《公冶长篇第五》)。

二 “节用而爱人”

孔子在《论语》中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其“藏富于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现“藏富于民”的途径即归结为“仁”;孔夫子认为,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需要发展生产。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加之连年的争霸战争,大批青年战死杀场,劳动力严重短缺,农田土地长期遭荒芜,物质极其匮乏。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不会不注意到这种现实,正是因为孔子正视这种现实,才主张要利他达人,要富国利民。因此他在《颜渊篇第十二》中,就告诫统治者说:“使民如承大祭”。意指在役使老百姓时,要像祭祀天地祖先那样毕恭毕敬,小心谨慎,千万不要无限地虐使他们,主张“使民以时”[4](《学而篇第一》),不要在农忙之时征派徭役。孔老夫子同样是从“爱人”的角度出发,阐述为其治国安民的总体政治方略。

让利于民。在《颜渊篇第十二》中,鲁袁公问孔子学生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意何不把现行的十二取二的赋税改为什一税呢?袁公说:“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尽管这是有若的观点,然而无疑反映着孔子的主张。这则对话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对百姓施加仁政,实现轻徭薄役,坚持藏富于民的思想。孔子主张实行轻税薄赋,使民众富足,严斥“苛政猛于虎”[6](《礼记·檀弓下》)的社会现实,所以孔夫子坚决反对鲁国大夫藏文仲设关卡收税,这是孔子经济思想和《论语》的一个精华点。

节用。孔子终身奉行温、良、恭、俭、让的美德。[7]他提倡“节用”,反对奢侈。孔子曾经说过,要“节用而爱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4](《学而篇第一》),“与其奢也,宁俭”[4](《八佾篇第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4](《述而篇第七》)。他反对厚葬,其弟子颜渊去世,孔子哭得很悲伤。而“门人欲厚葬之,子日:不可”[4](《先进篇第十一》)。孔子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4](《述而篇第七》)。所以,孔子对弟子颜回十分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4](《雍也篇第六》)

爱人。如果上升到更高更广的层次来讨论民富国强问题时,孔子则把国家利益与百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主张要利他达人,要富国利民。认为国家的富裕与百姓的丰衣足食是正相关的,即所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4](《颜渊篇第十二》)这是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着眼而制定的一个理想消费框架,眼前减少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增加,节制的用意在于保证长远的稳定,对这种“取”“予”的辩证关系,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则体现为民富为源,国富为流的治国方略。可见,节省公共之源对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 “藏富于民”的现代启迪

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4](《尧曰篇第二十》)思想指导原则下的经济伦理。根据民众实际物质需求而允许他们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使之获得起码的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甚至略富裕一些,使之对劳动生产较感兴趣,对生存生活抱有一定的希望,从而使他们的劳动生产或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总之,孔子从重人重民的思想出发,把政治与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质朴的较为深刻的意识到经济基础的地位与作用,并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利益着眼,尤其是从统治者长远的利益设想来看待经济问题,注重二者之间利益的协调,使之成为稳定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秩序的杠杆。

首先是由孔子“仁学”的思想所决定的。孔子虽重在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设想,但他十分清楚“民为邦本”的道理,“藏富于民”就是这种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因为只有争取民众的诚心归附,才能使其生活安定,社会和谐发展。这些思想正是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民生工程不谋而合。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同时也是矛盾的多发和凸显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正是从整个国家大局出发做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是这些朴素的思想的新解读。其次因为不仅民众是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统治者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正如孔子提出“均贫富”,重视富民的社会意义,民富才能强国。“四海困穷,天禄永终”[4](《尧日篇第二十》),只有人民得到实惠,国库自然充足,国家自然富强,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也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如失去民众的支持及赋税的供给,任何的统治者都将不复存在。中国现在的财富是在改革开放后一两代人中积累起来的,更应该强调藏富于民。体现在税收上的藏富于民就是减税。这也符合十七大有关富民的政策精神。目前国家雄厚的财力积累为政府轻徭薄赋和民众休养生息提供了条件。最后,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对当今国家和整个社会所提倡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也是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的。孔子云:“奢则不逊,俭则固。”[4](《述而篇第七》)可见,节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的古老道德信条。现代人更应该秉承这一美德且发扬光大,响应国家的时代号召,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无疑在其知识、思想、洞见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性、一定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人类未来的社会实践具有参照意义和指导价值。今天,我们对待《论语》的态度,不能只作简单和僵化的理解,应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广阔的路径,然后以中庸的思维和通达的胸襟,挖掘出富有时代意义的价值,作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诠释。这种以道义为标准的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强调的是与时偕行,自然也适用于今日社会,也正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所应大力弘扬的。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4.

[2]赵纪彬.论语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135.

[3]杨鑫辉,彭彦琴.孔子孟子的治国思想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51.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41.

[6]骆承烈.孔学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2(3):42.

[7]骆承烈.孔学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2(3):41.

猜你喜欢
颜渊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