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姗姗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差异很大的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语系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语言、词汇、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截然不同。被动语态是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的语言现象,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来看,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比汉语广,数量比汉语多。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曾指出,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由于两种语言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英语被动句比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只有首先了解两种语言中被动语态的异同点,掌握规律,才能在翻译和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动句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转换。
1.相似之处。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不言而喻,英汉被动句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于英汉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多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及物动词。
第二,句子的信息结构相似。被动句的主语,即受事者所传递的信息不能比施事者所传递的信息更新。主语用来传达的是旧信息,而by的宾语或汉语中的受事用来传达的是新信息。
第三,语用功能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当施动者不为我们所知或不必说出施动者时,经常用被动句;②被动句有承上启下,使语言连贯的修辞功能;③有时为了保证话题顺利自然展开或避免中途更换主语而使用被动句。为了使句子平衡或安排得更好,英语句子结构有时受句末重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被动语态的使用以更适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而汉语语序中处于句首的可以是几种不同的语法成分,把受事,施事、行为三者以线性方式列出,形成汉语句首重心。这两种差异性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有时都可以用被动句实现;④说话人的透视角度相同。
2.差异之处。
英汉被动句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二者毕竟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相互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英语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是被动语态,而汉语没有被动语态。Huddleston认为,语态是一种体系,在这种体系里,语义角色以不同的方式与句法功能相对应,通常在动词上有形式标记。蒋坚松指出,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被动句,但同一种语法术语在不同语言中所代表的内容有所不同。在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中,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在英语中,谓语含有助动词be(get)十过去分词这个结构的句子称为被动句,be(get)+过去分词是英语被动语态的标记。而汉语是一种形态上呈弱势的语言,动词缺乏形态结构的变化.不具备用曲折形式表示语态的手段。在动词谓语句中,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句子就是主动句.否则就是被动句。另外,汉语的被字句是由“被”字引入施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但是不能把“被”当成汉语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句的应用范围很窄,只占汉语被动句的一小部分,被动关系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而英语中绝大多数及物动词都可以用be+过去分词作被动语态的标记。因此,“被”不是汉语被动句的标记,更不能把汉语中的被字句等同于英语的被动语态。
第二,英语主要用被动语态表达被动概念,辅之以词汇手段。汉语的被动关系有更加丰富灵活的表达方式。
1.英语被动句结构。
英语被动句中的渭语动词采用“be+过去分词(通常为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的形式.后加by短语引出施动者,在多数情况下by短语可以省略。英语中及物动词、双宾动词和宾补动词可以成为被动句中的谓语动词。而不及物动词和连系动词,一般不能成为被动句的谓语动词。例如:
She is blamed by her mother.
They were taught by a new teacher.
英语的被动语态可以分为两种,结构被动语态和自然被动语态。结构被动语态由be+动词-ed的形式构成,有时在口语中可以由get来代替be,若要强调或指出施动者,可由by引出。例如:He is hit by his father.Mary is seen to enter the room quietly.此句中无须知道施动者,所以此处的施动者省略了。自然被动句则是没有任何被动标记,由主动表示被动的,例如:The cloth washes well.The pen writes well.The COW is milking.此类被动远不如结构被动普遍,常见的用于自然被动的动词有:sell,wash,write,cook,wear,open,drive,begin,adjourn,及表感官的动词如:feel,taste,sound,appear,look,smell等。
2.汉语被动句。
汉语被动句构成汉语被动句中的渭语动词不像英语那样发生谓语动词的变化,而是在谓语动词之前加一个介词“被”,引出施动者。表示被动的介词“被”字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坏人被警察抓走了。
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半。
汉语的被动句也分为两种,有标识被动句和无标识被动句。有标识被动句除了由“被”标识外,还常用“受,让,遭。给,叫,由,靠,加以,予以,得到,由……所,为……所,被……所”等来表示。例如:
这些外宾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些外宾被热烈地欢迎了。)
他们经人介绍认识。(他们是被人介绍认识的。)
这些先进个人和集体要予以表彰。(这些先进个人和集体要被表彰。)
他得到了周总理的热情接见。(他被周总理热情接见了。)
他让人揍了。(他被人揍了。)
这个落水儿童是由一名解放军所救。(这个落水儿童被解放军救了。)
除了这些有标识的被动句外,汉语中最常见的还是无标识的被动句,即没有上述所给出的标识,但句意为被动。例如:
衣服已经洗完了。
这本书是鲁迅写的。
此类被动句不是用“被”等标识来实现的,完全靠主语在意义上的被动。
1.汉语被动句翻译的常用方法。
汉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可以说多种多样,但以下六种方法是最常用的。
①译成汉语的被字句(以及含“叫、让、给、为……所”的句子)。口语中用“叫,让、给”更自然,而用“为……所”句式则更正式。如:
The young woman was abandoned by her husband.(这个年轻妇女叫她丈夫遗弃了。)
Only 1/10,000 part of the energy radiated annually from the sun is taken up by plants.(太阳每年辐射到地球的热量只有0.01%为植物所吸收。)
②译成汉语的主动形式的被动句。很多无施事的英语被动句可以译成汉语主动形式的被动句。如:
Little of this vast body of law is implemented in the member States.(这一大套法律很少在会员国中执行。)
③译成无主句。汉语常用无主句表示比较客观的态度,这一点与很多英语被动句相呼应。如:Smoking is forbidden in public places.(公共场合禁止吸烟。)
④加泛指主语“我们、你们、人们、有人”等。如:
It maybe asked why he married her.(也许有人会问,他为什么要娶她。)
At one time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earth i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人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⑤译成各种固定结构的主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是……的”结构。汉语的判断句没有被动意义,但可以与英语中描写事物过程、性质、状态的静态被动句对应。如:The history is made by people.(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第二,译成“把、将、使”字句。如:Hitler says if the Potes do not surrender,Warsaw will be Leveled.(希特勒说,要是波兰人不投降,就把华沙炸平。)
第三,用“受、遭、挨”作谓语的主动句翻译。这样的句子常表示不幸的感情色彩。如:
His suggestion was opposed by most of the present company.(他的建议遭到在场多数人的反对。)
第四,用“加以、予以、得到”作谓语的句子翻译。如:His view point is highly appreciated by engineers.(他的论点得到工程师们很高的评价。)
⑥用介词“由”或介词短语“在……下”翻译。如:
All the countries that are invited to attend the meeting will be represented by the heads of their government.(所有被邀请出席会议的国家都由政府首脑代表。)
Many lives were destroyed by the robbers but no one left the village.(很多人都死在盗贼手下,但无人离村出走。)
2.惯用词组的翻译。
惯用词组用法特别,其译法亦具有个性。如:“it+be+vtpp+that clause”可以翻译成“据”字结构、无主句、或加泛指主语的主动句。例如:“It is said that”(据说)“It is claimed that”(据称)“It is decided that”(已经决定)“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应该指出)等。总之,英译汉时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被动结构,而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灵活多样的处理。否则,译文就显得别扭,影响顺畅的表达原文。翻译汉语时,可以把上述情况下的句子翻译成对应的英语被动句就可以了。汉语被动句的翻译还有四点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并非所有的汉语被动句都翻译成英语被动句,要考虑英语的特点和表达习惯。
第二,汉语有些句子以处所词开头,后面是动宾结构,可以译成主动句。
第三,汉语中表示遭受的词(如遭、受、挨),意义相当于英语的“suffer”,在翻译成英语时不能用被动语态。同样,把英语翻译成汉语的“遭、受、挨”句型时,不能在这几个词的前面加“被”字。
第四,汉语中一部分主动形式的被动句可以用来表示逻辑受动,其意义如果同英语中的“中间语态”相应,就没有必要用被动语态翻译;同样,英语中的“中间语态”也要翻译成汉语中主动形式的被动句。当然,语法学家和翻译学家提出的方法和技巧不是数学、物理等科学公式,任何翻译都必须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为依据。
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型语言,即主语是句子的中心。如果主语不是动作的实施者,动词必须发生变化表明其主语的选择是非正常的。而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型语言,即主题比主语更重要,任何短语都可以是句子的主题,但是动词不发生任何变化。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使用频繁度和广泛度是由说这些语言的人的思维习惯造成的。英语用被动句常是为了使文章显得客观、间接、公正,以迎合语言习惯、表达方式、衔接的需要;而汉语在对待此类情况时,则采用主动语态或使用无标识被动句。在被动句的英译汉中,对于英文原文,应尽量采用主动或无标识被动句来译为汉语,以避免将所有的英文被动句都生硬地译成“被”字句,从而实现形式与语义的转换,使译文读起来通顺、流畅,符合汉语习惯。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则要仔细分析汉语原文,辨别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然后再用适当的方法、地道的英文把它翻译出来。
[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刘迅,李定坤.英汉被动句比较[J].华中师院研究生学报,1984(3).
[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萧立明.英汉对比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