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洪门与辛亥革命*

2011-08-15 00:54:40黄建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洪门公堂辛亥革命

黄建江

(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海外洪门与辛亥革命*

黄建江

(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世纪之前,海外洪门并没有体现出与晚清政府之间的敌对态势;辛亥革命时期在孙中山的宣传发动下,海外洪门组织以及成员发生质的飞跃;孙中山花费较长时间和精力,争取海外洪门支持革命,海外华侨结集地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这是辛亥革命前期的一大特点;海外洪门会党由此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而且在经济上给革命的巨大支援和帮助,是辛亥革命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

海外洪门;辛亥革命;转变;贡献

洪门团体是目前海外华人华侨的一重要社团,曾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辛亥革命时期,海外洪门接受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的改造,无疑是其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新生,更关键的是海外洪门在辛亥革命中功不可没。

海外洪门在清代主要是指由福建和两广的天地会构成,我们现在一般是指旅居海外名地华人、华侨中的三合会、三点会、天地会或哥老会等帮会的总称,其组织存在已有300多年了,海外洪门的建立同华人移民迁移海外有密切的关系。东南亚一带是华人移居的最早落脚点,伴随之,18世纪后期洪门也传到海外的南洋各地,最早多用“公司”、“会馆”和“堂口”为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东南亚最早的天地会组织是1777年广东移民罗芳伯在印尼建立的“兰芳公司”[1]。19世纪初,洪门开始传入美洲,普遍认为美国第一个洪门组织是1853年在旧金山成立的,这个组织属于三点会[2]。由于背井离乡,迫于外部环境多重的压力,为了自身安全,海外华人加入会党的人数众多,如在加拿大1890年致辞公堂有堂所20余座,会众达2万之多,几乎包括了全部华工。1903年美国华侨大约有10万人,“其挂名列籍于致公堂者,殆十而七八”[3],到1907年“列籍堂内者,占十之八九”[4](P39)。很短的时间内,洪门组织便在美洲迅速发展起来,几乎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就有洪门组织。

但是,海外洪门组织成员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反清的政治意识早已淡化。于是,“联卫共济、手足互助、患难相顾”的功能就更加突出。孙中山在提及自己在美国联合海外洪门时说:“国内之会党,常有与官吏冲突,故犹不忘其与清政府居于反对之地位,而反清复明之口号,尚多了解其义者。而海外之会党多处于他国自由政府之下,其结会之需要,不过为手足患难之联络而已,政治之意味殆全失矣。故反清复明之口语,亦多有不知其义者。当予之在美洲鼓吹革命也,洪门之人,初亦不明吾旨。予乃反而叩之反清复明何为者,彼众多不能答也。”[5]孙的亲身经历可以充分说明当时旅美华侨国家观念、政治意识淡薄,“华侨团体名目繁多,中以洪门致公堂为最巨,其会员占全美侨胞十分之八九,宗旨为反清复明,即广东三合会之支派。但以代远年湮,多已忘却本来面目。”“与谈革命排满,莫不掩耳惊走”。[6](P27)不仅如此,由于戊戍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及其门徒纷纷避走海外,成立保救大清皇帝公司,邀请洪门人士入股。梁启超在1899年到檀香山后不久,就由邓玉钦大佬做主盟人,钟水养为介绍人,在国安会馆加入洪门。洪门人士加入保皇会或入股者不乏其人,而且在经济上给保皇党大力支持。1903年,孙中山在给黄宗迎的信中说:“闻(保皇党)在金山各地已检(敛)财百余万”,这便充分证明当时的海外洪门因远离祖国,反清复明的思想也基本荡然无存,也很少卷入驻在国的政治斗争,基本上是华人华侨为争取生存权利而结成的一互助性的团体。

不再以“反清”斗争为主要目标的海外洪门,为何突然会对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感兴趣,支持革命的呢?关键是孙中山不遗余力的宣传和动员。中华民国成立前,孙中山从事革命的近17年时间,其中的16年基本在海外。

兴中会是孙中山在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副会长何宽、值理(即委员)李昌、邓荫南等人均为海外洪门人士。兴中会的秘密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6](P15-16)。“驱除鞑虏”“这一响当当的口号,在那时真是既可服人之口,又可服人之心”,“所以从实力上说,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7]这一说法不免稍有夸张,但是说明了当时孙中山充分利用许多海外洪门成员是在清政府统治下无以为生的背景下才被迫留往海外的,出洋后又曾受尽寄人篱下任人欺凌的痛苦这一经历,让人自然而然就把一切的罪恶都归结于这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宣传中,孙中山还把海外洪门的开山鼻祖说成是反满的功臣,只不过他的后代们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倘有二心,神明鉴察”就是继承了洪门的三十六誓的传统,举右手向天发誓,这便是中国民间秘密结社拜天拜地仪式的演变罢了。

当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联合海外洪门,宣传革命,获取资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民国成立前,孙中山曾四次来到美洲大陆,1896年第一次赴美收效不大。孙中山回忆当时情景时说:“美洲华侨之风气闭塞,较檀岛尤甚。故予由太平洋东岸之三藩市登陆,横过美洲大陆,至大西洋西岸之纽约市,沿途所过多处,或留数日,或数十日,所到皆说以祖国危亡,清政腐败,非从民族根本改革,无以救亡,而改革之任,人人有责。然而劝者谆谆,听者终归藐藐,其欢迎革命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数十人而已。”[8]在实践中,孙中山认识到必须要借助于洪门,而洪门门户之见甚深,若不加入其中,不可能给予帮助,所以孙中山第二次赴美途经檀香山时,接受母舅杨文柄和胞兄孙德彰的建议,亲自加入洪门。遂托洪门前辈叔父钟水养介绍“入闱”,加入洪门致公堂,并被封为“洪棍”(即元帅,另一说即先锋)。“孙大哥”的这一身份给孙中山更广泛地发动华侨投入革命和为革命募饷提供了方便。

全美华侨中虽然致公堂林立,但洪门会党“多半泥守旧习,毫无远大理想。而各分堂对于总堂之关系,大都阳奉阴违,有名无实,尤以美东各埠为甚”,孙中山为此提出了整顿全美洪门的方案,建议全美会员重新登记注册,“且可借此收集巨款,为公堂基金及协助国内同志起义之需”[4](P113-P114),在取得大家赞同后,孙中山亲手起草了总注册章程,新章程加进了革命党人的纲领,以革命的政治思想来引导致公党走革命的道路,致公堂也由此开始从旧式会党向具有民主革命性质的社团转变,这是一次政治上的飞跃。在总结武装起义的教训后,孙中山1911年5月第三次赴美,在与致公堂大佬黄三德等商议后,决定将美洲致公堂与同盟会合并。没有加入同盟会的致公堂成员,一律加入同盟会;没有加入致公堂的同盟会会员加入致公堂,经过合并,为致公堂输入了新鲜血液,加入同盟会的致公堂成员,更是直接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许多人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合并后不久,孙中山又提议在旧金山设立洪门筹饷局,这在实际上演变成辛亥革命募捐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在筹款过程中一直考虑到华侨出洋的目的,故一直有给捐助者利益的许诺,“凡捐资助款者,计期必厚利偿还,从丰报酬;其助饷尤巨者,并天国中开浚各种利源时优给以权利。”[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海外洪门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前期,由于中国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薄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阶级基础不在国内,而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华人华侨又多“入闱”秘密社会组织之中,所以海外洪门在中华民国成立及以前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正是孙中山花费其16年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在海外宣传革命,动员华侨出钱出力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样做比起在国内组织和发动群众有不少有利条件。在海外洪门的帮助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组织在华侨集合地纷纷建立,东京、檀香山、旧金山等地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洪门分子纷纷加入兴中会和同盟会。在革命党人武装推翻清王朝的历次起义中,每一次都有海外洪门志士回国参战,有时还是起义军的领导者或骨干。

第二,海外洪门捐助为辛亥革命的准备和发动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革命期间,历次起义所需的购买枪支弹药的经费,起义士兵的军饷,起义的组织活动费,包括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奔走各地的费用,绝大多数是海外华侨捐赠的。

第三,孙中山对海外洪门的改造,也使得其没有完全改造海外洪门的封建落后和散漫性,同时海外洪门的某些组织状况等,也影响了孙中山以后的政治风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党内合作”与此时的改造形式相似较多,这也说明了其落后性,也注定这种合作模式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1]李长傅.中国殖民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4.

[3]梁启超.明清海外笔记选[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4]冯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柴德赓.中国历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六)[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7]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五)[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8]柴德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五-六)[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F2

A

1006-5342(2011)11-0061-02

2011-09-05

猜你喜欢
洪门公堂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古巴洪门三十六誓考释
卷宗(2018年25期)2018-11-07 11:46:08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以《公案簿》第13、14辑资料为中心的分析
三尺公案”的由来
奇闻怪事(2017年7期)2017-07-27 21:34:15
清代洪门文化研究的几个侧面
——以乾隆末年至咸同年间洪门会簿为中心
发挥洪门文化在侨海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上海公共租界行政诉讼制度探析
农家庭院葡萄香
山东农机化(2012年5期)2012-09-05 02:19:22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对联(2011年16期)2011-11-20 03: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