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造型理念于当代设计艺术的价值取向初探

2011-08-15 00:42:08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民艺造物理念

阎 超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海南海口 570228)

民艺造型理念于当代设计艺术的价值取向初探

阎 超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海南海口 570228)

当代设计艺术在工业现代文明的撞击下,前工业文明时代的温馨乡情工艺造物理念被全新的审美境界所替代。人类在这种奇异、陌生、震撼的造型品类簇拥下产生了人格的裂变,产生了精神的情感的冷漠与孤寂……这种现象,也是当代设计艺术急待解决的课题。从哪里寻求解决的良方?只有民间工艺造型造物思想能够唤回那失去的情感家园。民艺造型理念的核心“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好钢用在刀刃上”等造物思想于当代设计艺术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当下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等设计思潮下,重新认识民艺造型理念,使之古为今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民艺造型理念;当代设计艺术;价值

急剧扩张的工业化打破了前工业时代的宁静与和谐,因材施艺的随机性与创造性被预先设定的技术、程序、规范所排斥,触动了人类生活与习性的巨大变化。设计艺术也毫无例外地被深刻地感染与调整。

当代设计艺术的理念是冷静、简洁、规整、精确、标准和严密,在高科技、再生材料、设计理性与技术理性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拓展,当代设计艺术理念在深刻地变异着。前工业时期的工艺作坊模式被机电、生产价值、产能、技术等革新、效率所替代。高科技、核能电力、数码程序等替换了前工业时期的原动力手工或半机械式量能,抽象而又强大的动力驱动了产品、产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格性的个体情感与工艺体验被机械动力的能量所湮灭,产品价值愈增值,人的价值就愈贬值。

再生材料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核能、电力、程序方面的能量存储与挖掘,使我们这个时代前所未有地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利用与认识广阔于以往的任何时期,各种金属材料各种新的合成或再生材料的使用以及所使用的范畴汇聚洪流并注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设计理念与技术理性伴随着高科技的巨大产能流水线,伴随着高效率生产的再生材料,发生了深刻变革。

当代设计理念为适应时代能量的需求,形成了纯粹的技术理性与功利需要。这种技术理性与功利需要自有其内在而深刻的合理性,在当代为寻求生存,为适应社会量化的效率,必须要有流水线式的生产,而这就要求必须有技术理性而非情感的个体感悟。这种技术理性是一种非人格化的思维认识结构。个体情感的自由意志必须让位于现代生产模式的机械技术,否则就无法适应社会量化的需求,个体人格性的自由意志也无法生存于高效率快节奏的当下社会。

当代设计艺术具有的高科技性,再生材料的广泛生产与使用,技术理性为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形成,为我们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与新的个体情感体验。极简主义、国际风格,超现实流派、未来精神等,均为当代设计艺术的精神理念。我们看到的宽阔道路上的新式流线跑车,各种理念精神兼具的交通工具,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极简理念的家俱样式,具有超现实色彩的公共空间等,均是当代审美与设计理念的体现,特别是数码程序的运用,使得更加复杂而又更加理性的创意成为可能,还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生活于当代的人们,在享用这些高科技、新材料、纯理性的时代产品时,都会产生惊喜、陌生、奇异、孤远、震撼的情绪感受,这种当代的技术理性是一种咄咄逼人“理性与程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远离个体自由与意志的现代技术。

同时,在当代设计艺术领域,在我们享受、体验这种新的审美现象后,特别是在长时期生活于这样的“理性与程序”的思维框架下,都会产生莫名的躁动与不安。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诸如旅游观光、极限运动、迁居乡村和自己动手的浪潮,这一浪潮尤其在西方日甚一日。从精神意志的角度看,这些现象的发生,深刻地透析,就是人类情感精神对当代理性的反抗,人类不甘于长久的精神情感束缚,必然要寻求与自然的接触与对话。究其深刻的时代根由,是我们生活在高技术、纯理性的环境下,个体的情感与自由意志需要自然、乡村式温馨、情感寄托的平衡与补偿。

这样的个体精神思潮的要求开启了后工业时代的设计理念,这种后工业时代的设计艺术理念,我们称之为后现代设计艺术理念。大工业的现代化机械文明,数码自动化的高效率程序,使得从事设计艺术的设计师强烈感受到专业化专门化的压力。所谓设计艺术的专门化或专业化,不同于前工业时代的众多作坊式的简单劳动,也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材质材料的认识。后工业时代要求设计师们的设计理念既要满足大工业文明时代的效率要求,又要挖掘展现能够引起人们天然本能所渴望的自然与精神的粘合,因为在当代,人们所需求的绝非简单的回归前工业时期的情感寄托。在当下,人们对精神情感的要求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也更加复杂。当代设计艺术被要求更加丰厚与细腻,它需要特定的新的审美内涵,因为后工业时代的设计艺术理念毕竟是现代人对高技术工业生产行为作出的“一种补偿作用的反应”,是要满足并超越前工业文明时代的情感标准。

这种不同于前工业时代的后工业设计艺术理念是要求反抗大机械生产的高度程序与高度技术理性,是要求对设计理念、材料物性、制作工艺的当下偶发性和工艺加工过程的痕迹显露,这些要求远复杂于前工业时期的简单工艺过程。对材料的认识,材料本质特征的挖掘,技术工艺过程的体验与体现,并与当代高科技与机械生产的高效率紧密结合,展现一种全新的审美价值,使之形成情感“凝固的流动”品格与审美情调,能实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情感价值。这种全新的情感与审美价值之源泉,中国民艺造型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更具有在当代设计领域强力补充的效能。

民艺造型理念。所谓“民艺”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技艺、民间手艺”,准确表述应该是整个民间造物活动过程中的精神理念与技术准则,包含:1.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作的器物;2.以实用而制作为第一要求;3.技术工艺,材料选用为物美价廉,制作者为具有一定水准的工匠,正如达芬奇所言:“能够改变世界的是那些工艺巨匠。”

民艺学的造型造物理念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从先秦诸子的造物论开始,民艺造型造物就开始了逐渐的系统认知进程并发展至成熟完善。“美”、“文”、“质”是民艺造型所寻之本,可以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自然,浑然天成、归真返朴是民艺造物的本质和价值所在。成书于春秋未年的《考工记》对中国民间造型造物思想具有奠定基石的意义。《考工记》强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理论,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材美”与“工巧”是要求造型造物者在适应于自然的前提下,相应顺势改造自然,具有“天人合一”“适材加工”的意味。传统中国工艺造物无论是生产生活用品,还是纯精神审美的民间美术,都在实现着一个“合”的概念,所谓“合”是体现工艺匠师在造型造物中,面对材料要尊重材料的“质”“纹”等自然属性,切忌人为地分裂人与自然的属性。“工巧”之“巧”的意味,最可体现中国民艺造物精神,首先是工匠造型造物要尊崇自然天成之材与质,保证材与质最大限度展露其“材美”,然后匠心独运,以主体的情感与经验适材顺质而造,使之所造之物具有巧夺天工之审美韵味。大量留传下来的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包括园林、造景、造物之景观无一不体现出“工巧”“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的精神品格。

成书于明未的《天工开物》对于民艺造型造物方面艺术的论述达十章之多,涉及到民间工艺技术种类有:生产工具、水利工具、丝织、扎染、花布、力学、物理学、金属工艺、青瓷、白瓷、砖瓦、铸造等,几乎包容了所有民俗事象的活动。“天工”与“开物”本身就表述了古代东方特有的造型造物思想。其精神与《考工记》理念一脉相承,都深刻地揭示并推崇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自然万物蕴藏了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无限寄托,以自然天成之材质证实人与自然的联系。《考工记》与《天工开物》的民艺造型理念,在审美、科技、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上,映照了当代设计艺术的精神所需;“天工”与“开物”也与后工业时代所寻觅的高情感、材质内含、工艺过程痕迹目标有异曲同工的内在联系。

民艺造型理念的准则是“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所谓“规”与“矩”即造型造物应依法度而行,功利实用与美感的“工巧”是辩证的一个硬币两面,“规”与“矩”、“方”与“圆”是造物的技术理性。美感与“工巧”是精神情感,是形而上之理念。造型造物,首先要依法度而行,也即功利与实用为准则,切不可超越此一理念而恣意纵情。精神情感或美的追求,要在法度(功利与实用)基础上,充分而深刻挖掘所造之物所造之型的材质体验,感悟材料工艺过程痕迹之美,从而达到“工”与“巧”,实现个体情感与物的“合一”。

“工”与“巧”是民艺造型的重要概念,本身包含了“功能性”、“技巧性”。功能性是技术尺度与实际需求,是造型造物“实用原则”。“工”与“巧”也具有“人体工学”(现代设计艺术之应用准则)性,如所造之物之型之态要符合使用功能。“工巧”之“巧”,是造型造物熟练化、专门化的要求,包括了对物质材料、工具、制作方式规律的掌握,如在陶艺制作上的“相物而赋彩,范质的施采”。“工巧”之“巧”也具有高超意匠的精神,对于各种材料、质地、质量的认知结构是高超的意匠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并具有特定地域与特定领域的人文精神,具有高情感和伦理色彩,也具有科学理性的体验。

由于民艺造型造物的理念始发并形成于奴隶与封建社会,一直处于农耕时代相对封闭状况下的个体或族群的传承,没有被现代工业文明洗礼,所传承的技艺,多以手工艺性质为特征,所面对的材料完全是浑然天成之物料,其所形成的造型造物语言,具有质朴、自然的精神属性,生活于当下的现代人,每亲临面对这些民间工艺品质时,都会产生天然的亲和感,它们启动我们的情感召唤。当代设计艺术价值取向重要核心之一应为民艺造型理念。设计艺术本身是一门应用学科,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需求,具有相当的实用功利意义,同时,设计艺术又不是彻底的反情感而排他的学科,如果放弃诸如精神、情感、审美、愉悦等元素,那么设计艺术就仅剩“设计”概念,而非“设计艺术理念了”。

在西方工业工命开端的几十年里,大量的新风格、新流派诸如极简主义、国际风格、高技派等为适应大机械的量化生产而形成的排斥个体人格、自由意志的样式品相,使受用者感受到孤寂与冷漠,感受到人的精神被压抑与人格意志的分裂。

在中国,其实西方式的这种大机械量化生产所形成的个人意志与高科技工业文明的冲突现象更为复杂。首先,我国高科技工业的实现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且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中国地域较为广阔,地域之间发展极端失衡,一方面是中心城市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是偏远地区的极端落后,这种现象造成了民艺造型理念与当代设计艺术及各种国际风格同时被嵌处在一个充满矛盾、反差巨大的文化冲突的模块之中。从乡村到都市,仿佛经历两个世纪,鲜明的文化时空差,使彼此显露出自己的生理缺陷。这种时态上的落差使得当代设计师们超前触探了工业文明失落后的人性因素,也因此使我们被迫而肯定地挖掘民艺造型理念于当下设计艺术中的再发现价值。当然,历史的重叠绝非简单地重复,而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言,“每一次的重复,都会更复杂,也会更深刻”。

在当代设计艺术这个大时空下,对于传统民艺造型造物理念的认知,需要我们按民艺造型理念的基本思维轨道,寻探在前工业文明时期所未能透悟的内在理念的实质。民艺造型造物的基石“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材美”“工巧”等精神,特别是“画成点晴”“点石成金”的材质运用理念,于当代文明时空状态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启迪当代设计师们的深层思想,这一造型思维理念会引导设计师们架构当代文明与传统民艺造型理念的共振点。当代设计艺术中所憾缺的元素,在民艺造型中俯拾皆是。在民艺造型语言风格上,质朴与率真最能够体现民众对材料的认识与巧用,对材质的肌理、质地、纹饰、光泽、硬度等语言元素形态的把握是民艺造型风格的典型特征。这种语言特征使个体情感、自由意志、创造意图等因素完美粘合为一体,尽管粗放、粗犷、豪爽、简约,但毫无做作之嫌,自然天成的本色显露无遗。

民艺造型中纯精神层面的元素,可资当代设计艺术所用更为丰厚。造型造物的以物寄情、以色表意等极为当代设计艺术所憾缺。民艺造型造物的以物寄情从根本上真实映照出人与自然的共鸣联系,诸如“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等,民艺造型的以“谐音”表述为“象征”情感是千百年来所积淀的集体潜意识共识。这种符号意义的精神谒求,曲折隽永、显隐昭彰、趣味盎然。民艺造型造物的色彩理念,更是我国民间艺术所独有。在远古,先民们对于星转斗移、四时交替、日月晨昏、天地互映等,这些自然赋予的色彩加以附会抽象,使色彩这一自然现象具有了各自特殊的意义与品格,并归纳缤纷万千的色彩为著名的“五色”理念:“青,生也。象物生时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见刘熙《释名》卷四)

人们从自然色彩斑斓中抽取提炼了“五色”概念,“五色”也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在封建社会,“五色”更具备了等级制度的概念。黄色,为皇族之专用色,故有皇宫黄袍之语;红色,为民间与士大夫阶层共享的喜庆之色;青、黑,则为民间所用;白色为民族共忌之色。尽管上述寓意精神之造物符号为千百年来之历史,然而于当代设计艺术仍具有参用价值。当下之人类享用现代科技产物,然而其精神唤醒的途径,民艺诸多理念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民艺造型理念是解决当代设计艺术中所面临问题的一剂良方。

正确理解民艺造型理念与当代设计艺术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各种文明相互撞击的时代,也是尖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同时在我国是高度发达与相对落后交织的状态,达到了共时空共振动的关键点上,两者之间不可能非此即彼,要从时代的高度认知民艺造型理念,将这一理念有效地嵌入在时代这一体系上,使之在传统认识上实现深度飞跃。现代设计艺术思潮伴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借助于高科技、程序能量等概念,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审美境界,因此,它一经诞生,便席卷全球。我们现今所享用的建筑、工业产品、环境设计等无不浸染着现代设计艺术思想,当然其问题也在于此:我们被从传统手工业的温馨乡情中带到这一全新而又陌生的新的秩序和结构中,顿感精神上的震撼与感情上的孤寂。现代设计艺术的始发思想,也绝非是以牺牲人类情感和属性为目的,这种现实也是现代设计艺术理念预料之外的结果,现代设计艺术也必然会在深刻反思与调整中,重新关注它那些浸润着乡情温馨、具有强烈人文审美意味的民艺造型理念。

[1]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2]李锦路.有形与无形[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3]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The Value of Folk Modeling Concept for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YAN Chao
(Literature and Art College,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m civilization of industry,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high technology,nuclear energy and digital procedures,etc.The creation concept coming from former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as replaced by new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gradually.Personality starts to fission because of being surrounded by those wired,strange and shockingly styled products with cold and detached feeling spreading among human beings.This phenomen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ntemporary design.From my point of view,art-making thoughts and regulations of Chinese folk arts is the only cure for recalling the lost of human sentiments.“The materials must be used skillfully”“using the best material at the key point”“unity of nature and man”“unity of object and man”…… all those ideas are the core ideologies of the Chinese folk art-making thoughts,which have considerabl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temporary design.Especially,the ideas of“return to the nature”and“only feel is real”are very important to rediscover the folk modeling concept.

Folk modeling concept;Contemporary art design;Value

J 06

A

1009-9743(2011)01-0038-04

2011-01-10

阎超(1961-),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美术学硕士,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副教授,海南省中山书画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工艺制品,油画,装饰绘画。

(责任编辑:于保霞)

猜你喜欢
民艺造物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美育学刊(2020年2期)2020-04-08 01:55:46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2
柳宗悦民艺思想中的“数理”观
造物美学
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 09:09:26
略论柳宗悦“民艺”理论及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以木造物
中华手工(2017年7期)2017-08-08 21:04:15
民艺记录师
中华手工(2014年12期)2015-04-02 0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