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张磊
(河北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英语教育与儒家思想:冲击与融合
李晓红,张磊
(河北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英语教育;儒家思想;冲击;融合
本文分析了英语教育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英语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以及儒家思想的本质,英语教育与儒家思想体现在教育形式和目的上的冲击与融合,从而提出借鉴与继承中外优秀文化和理念,更好地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
中国的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前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开创的对华义学活动,以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为代表的西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自中国社会底层造就了一批学贯东西的英语专业人才,迎合了晚清中西文化与贸易往来的客观需求,开启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而中国人自己的英语教育则一般以 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为正式开端,到1903年,我国大中学校开始普遍开设外语课(王伟涛,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年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首次在我国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胡文仲,2001)。21世纪,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人学英语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王力第,2002)。中国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超级大国”。随着世界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和个人越来越高的重视。
要想发展英语教育,就必须清楚其本质和目的。英语是人类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语言之一,是人类文化、主要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民教育中当前最主要的外国语。英语教育是以英语为教育内容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学校教育活动。从教育内容看,英语教育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从英语教育的性质分析,英语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其语言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其文化教育目的则在于培养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教育的目的是英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起着定向和制约作用。英语教育的目的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对英语教育的不同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已沉淀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其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受教。义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是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孝等,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也体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儒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强调提高人的德育素质的重要性。儒家注重启发,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方式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点所在。启发一词源于《论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育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知行关系上,儒家认为知行相互依赖,而行更为重要,运用于教育上,实际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离开实践,任何理论都将失去社会意义。
两千年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教育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用于中国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使中国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其特殊的文化特征。
任何一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外来文化教育与本土文化教育的融合,对多元文明与文化的吸收是各民族理智的选择。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具有包容性,以儒家为主线,经过长期融会贯通,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近代来,中国文化教育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战,不断丰富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内涵,同时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文化也在不断构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文化教育纳入世界文化教育体系当中,同时又保持着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价值与特色。
英语教育主张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教育,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相比,英语学习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它与人的个性差异以及社会环境、文化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导致语言学习的行为差异。这些差异应该受到应有的关注与尊重,研究个体,分析成因,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
英语在中国是一门必修课程,英语教学的效果与教学双方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首先师生的课堂教学理念。西方课堂学生与教师就某话题正面争议,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陈述观点,表达思想,学生的参与意识强,思辩能力、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得以充分锻炼。植根于中国人头脑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学生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中国学生很顾及自己和老师的面子,因此当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或对课堂内容一知半解时,往往会选择保持沉默。教师起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知识的权威。因而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忙于记录教师的讲解而很少提出问题。教师往往也不愿意学生来挑战自己的权威性。
儒家教育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之处,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天地君亲师”,教师仅次于天、地、君主、父母,这体现了中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分地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阻碍时代进步。
在日益走向民主与平等的今天,要想继续发挥其有益的作用,就必须克服其缺陷,赋予它对普通民众的真挚的人文关怀情感。改变其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竞争、相互尊重、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氛围,最终达到培养智慧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儒家文化教育传统是世界的共同财富,曾影响了许多民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而日益受到世人关注。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等。儒家思想与中国的英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冲击更有融合。我们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但更要总结我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妥善处理好借鉴与继承的关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教学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的新路子。
[1]付俊贤. 对儒家教育思想当代意义的思考[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 18(3).
[2]胡德映. 中国英语教育九十七年回顾[J]. 山东外语教学, 1999, (4).
[3]李国芳,马魁. 试论英语教学的目的性及其应对,甘肃科技纵横,2007, 36(1).
[4]李雪梅. 浅谈当今我国英语教育改革[J]. 教育发展研究, 2003, (7).
[5]万 涛. 中西“文化DNA”观照下的现代教育,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3).
[6]王伟涛. 英语教育的目的、目标和方法体系[J]. 科技信息,2008,(18).
[7]王宗仁. 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 外语教学, 2002,(2).
[8]魏永红. 英语教育目的再认识[J]. 教育科学, 2002, (5).
[9]查有梁. 略论儒家“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J]. 中国教育学刊,2003(4).
Key words: English education; confucianism; conflict; integration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its nature and purpose and the nature of Confucianism,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thus concludes that we should combine western and eastern excellent cultures and ideologies to improve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English Education and Confucianism: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LI Xiao-hong,ZHANG Lei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H319.1
A
1673–2804(2010)02-0161-02
201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