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他者:译者在主体间性中的伦理使命

2011-08-15 00:54:11蔡例利申连云
关键词:译者伦理主体

蔡例利,申连云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展现他者:译者在主体间性中的伦理使命

蔡例利,申连云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翻译主体间性;伦理使命;文化他者

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因社会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不是科学的真假判断能解决的,这其实是主体间文化价值判断、道德与伦理的规范问题。基于翻译主体间性,论述了尊重他人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对待文化他者的正确伦理态度,并回答了为建立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译者应有何为这一问题。

一 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现状

1998年,杨武能先生就翻译主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他指出,“过去,人们常常简单地将文学翻译的模式归结为:原著→译者→译本,而忽视了在这之前创作原著的作家,特别是在这之后阅读译本的读者。全面而如实地反映文学翻译特征的图形应该是: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1]《中国翻译》杂志于2003年特辟“翻译主体研究”专栏,深化了翻译主体性研究。陈大亮发表了题为“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论文,指出:“主体性必然离不开主体间性,离开主体间性的主体性是一种虚无。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包括出版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2]许钧先生在“‘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这一文章中提到“作者、译者、读者都有着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的地位,走向了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积极对话”。[3]文章末尾,许还特别提到,讨论翻译的主体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出“翻译的主体间性”这一理论问题。前辈们的论文标志着国内外翻译研究的新趋向,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翻译研究已经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二 翻译主体应有的本真存在

哲学上的主体间性就是指人与他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关系,既包括多元主体性,也包括主体与其它主体对象之间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主体间的共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一问题:翻译主体应有的本真存在到底是怎样的?作者、译者及读者之间的分歧与冲突主要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因素。无论哪个民族或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无疑都会取自己所处的位置作为视域的出发点。以“我”为中心是一种自然倾向。关键是目光不能只停留在自己身上,认为周围一切都是“自我”的附属品,并把仇视的目光投向异域。倘若把自己视为与周围其他平等的独立个体,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异域的关注,就会有想要交流与沟通的需要和愿望。1993年在巴黎,我国著名教授许钧与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普先生谈到过世界文化共存的问题。艾先生曾说“世界文化是由各具个性的各民族文化所组成的,具有世界目光的人或民族看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而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目光的则看到差异,且以一种排斥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差异。”[4]由此可以推断,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因社会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不是科学的真假判断能解决的,这其实是主体间文化价值判断、道德与伦理的规范问题。笔者认为,尊重他人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对待文化他者的正确伦理态度,建立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才是翻译主体应有的本真存在。换言之,翻译主体应有的本真存在是诸位主体和谐平等地共生关系,也就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共在。此时,笔者想起了国际生活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笔者认为,这五项原则的精神也同样适用于翻译活动中主体间的共生关系。

三 译者该如何在主体间定位自己

译者主体先后经历了“高扬”、“远离”、“返回”三个重要时期。[5]每一次转向都为我们全面理解和认识翻译主体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德国哲学家、诗歌翻译家赫尔德曾在《文学信札》中写道:“每当我倘佯于异国的园林,总是想在那里摘下几朵鲜花献给我祖国的语言…”[6]《古兰经》说:上帝给了每个民族一个使用其语言的预言家,那么,对每个民族来说,任何一个译者都是一个预言家。[6]许钧先生曾说:每个译者都被看作一个致力于促进世界精神交流,推进这一普遍性交流的中间人。[4]根据前一部分所论述的,建立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才是翻译主体应有的本真存在,那么译者作为“献花者”、“预言家”、“中间人”该如何承担起协调主体间文化价值交流这一伦理使命?简言之,译者应有何为?如何为?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展现他者,即展现语言文化他者。

1 “展现他者”是译者尊重他人眼中的世界、尊重异域语言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1 She was a striking looking woman, a little short and thick for symmetry, but with a beautiful olive complexion,large dark Italian eyes, and a wealth of deep black hair.(Conan Doyle)

安娜貌颇映丽,肤色雪白,柔腻如凝脂,双眸点漆,似意大利产。针波流媚,轻盈动人,而髦毛压额,厥色深墨,状尤美观。性体略短削,微嫌美中不足。(程小青译)

例2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是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呢。”(选自《红楼梦》)

“God bless my soul!” Zhou Rui's wife exclaimed, "You would certainly need some patience! Why, you might wait ten years before getting all those things at the proper times!”(Hawkes译)

例3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瑜是瑜,亮是亮,你我各为其主。

——Last night's celebration made me realize that we may becomes enemies tomorrow.

(选自电影《赤壁》中的剧本翻译)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译者在与作者的互动中存在着些许有违伦理的问题。例 1中西方人对于“美人”的普片定义是“金发碧眼”、“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等。而中国人眼中的“美人”则是“瓜子脸”、“樱桃嘴”、“大眼睛”、“杨柳腰”等。从这个翻译中可以看出Conan Doyle描述的这位西方佳丽通过翻译之后已经变成了中式美女。在此,译者 难逃“无视异域语言文化存在”之嫌。例2中霍克斯将“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my soul",那么在目的语读者脑海浮现的一定是耶稣而非释迦摩尼。而“阿弥陀佛”作为源语语言文化他者,没有被尊重。例3中“瑜是瑜,亮是亮”这个典故根本无法让目的语读者了解,作者让它以源语语言文化的形式存在于源语文本中,可是译者却将它作为“他者”摒弃了。

译者从译语语言持有者的立场表现他族语言时,源语语言就是译者作为自我的他者。笔者认为,“他者”缺席的翻译根本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翻译,顶多是纯粹的本土化改写。或曰“自我翻译”7这种对异质语言文化他者的排斥和消融,或者说将源语语言文化作为他者进行归并使其符合自身的范畴,等同于用暴力将他者排斥在自我之外的一种奴役行为,换言之,译者(自我)在与作者(他者)在主体间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翻译把自己的语言及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如此一来,最终会导致“他者”向“自我”归顺,渐渐丧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全人类呼吁的语言多元化的美好愿望也将不复存在。

“尊重差异”这是当代翻译研究对翻译的人文价值所做出的价值评判;8展现语言他者就是要协调好主体间的伦理关系,从而才能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翻译”即“他者的翻译”。[7]“他者的翻译”这一术语主要是针对“自我的翻译”并与其形成对立。“他者的翻译”主要是说翻译要尊重现实中的各种差异、分歧,放弃“惟我独尊”的伦理态度,将原本差异纷呈的世界表现出来,与文化他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笔者认为将“他者的翻译”运用到翻译主体间中来,有助于形成诸位主体之间的正确的伦理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译者在与作者以及读者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能用“自我”及“唯我独尊”的伦理态度看待作者,更不能以“暴力”奴役语言文化他者。译者要在主体间起积极的作用,与其他主体和平共存、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将语言文化他者以其自身本真的面貌展现出来。展现语言他者对译者提出的要求就是:首先,尊重语言文化他者的存在权;然后,完成异质文化传送的使命。

例4 McDonald’s hamburger 麦当劳的汉堡包

例5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是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呢。” (选自《红楼梦》)

"Gracious Buddha!" Mrs. Chou chuckled, "how terrible chancy! You might wait for ten years without such a run of luck."(杨宪益译)

例 6 I have always found it difficult to talk to my boss,but tomorrow I will have 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when I go to ask for a better job.

我一向觉得跟老板谈话很困难,但明天我要去要求一份较好的活儿干,就得捋一把狮须了。(XX译)

例4中译者将“McDonald’s hamburger”翻译成“麦当劳的汉堡包”而不是陕西风味小吃“肉夹馍”体现了译者对西方食品文化的尊重,毕竟麦式汉堡背后的食品文化是肉夹馍无法替代的;例5中“阿弥陀佛”翻译成“Gracious Buddha”而不是基督教的“God bless my soul!”也是同一个道理,毕竟基督教与佛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体系;例 6中的lion在西方文化中形象是勇敢、凶猛、威严,因此“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翻译成“捋一把狮须”而不是“太岁头上动土”、“入虎穴”或“摸摸老虎屁股”。

以上三例都说明了译者对文化他者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他者的伦理态度展现在译文中。这也就是申连云教授提倡的“投降式”翻译,即努力跨越单一语言的疆界,把自己过度到他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中去,不固守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语言视角;[9]这些都是译者放弃偏见,平等对待他人,相互交流、借鉴,摆脱自身语言和思维模式的束缚,扩大视域,增进对自我以外其他主体的全面认识的积极表现;同时也对主体间和谐的伦理关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展现他者”是译者关怀译文读者对文化相异性的期待

在列维纳斯看来,真正的他者作为绝对外在性的他者,是作为一个不可还原的“陌生者”,陌生性、不可知性、以及不可占有性就是他者的主要特性。而这种与他者的关系就是伦理的。7根据列维纳斯的理论,差异是自我赖以生存的条件。换句话说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自在自明的,事物总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差异关系中显现出来。这也就是说,“自我”总是由“他者”决定,并在与“他者”的联系中认识到和成就自身。对于翻译活动另一端译文读者来说,这种“展现他者的翻译”可能会造成读者阅读译文时的困难。读者从目的语语言文化持有者的“自我”角度出发,很自然地会将这种与“自我”有“冲突”和“摩擦”的译语视为“语言文化他者”。但是,如果读者不与这种“展现他者的翻译”相遇就永远无法认识到自我的存在。所以笔者认为,译文读者为了完成对自身的认识,而对异质文化抱有期待。另外,孟华在《翻译中的“相异性”与“相异性”之辩》中总结了具有规律性的翻译趋势,那就是从“音译”到“意译”再到“直译”的译者策略的变化曲线,并认为这种意译和直译的相互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循环往复,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反映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即对异域文化相异性的期待。[10]这就对译者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主体间互动和沟通时,译者必须关怀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期待,作到将文化他者如实地呈现出来。关怀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期待,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表现。

四 结 语

自从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后,其研究领域从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意识形态、政治等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范围。如“操纵”、“改写”、“文化霸权”“强权政治”都被包含在翻译研究中。但是,翻译既能培养出基于民族中心主义或爱国热情的歧视和仇恨,同时也能孕育出对差异性文化的尊重。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因社会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不是科学的真假判断能解决的,这其实是主体间文化价值判断、道德与伦理的规范问题。这也从伦理规范的角度对译者的职责提出了高要求。笔者认为,展现他者并重视每一个“自我”对“他者”的期待和依赖是译者在主体间互动交流中义不容辞的伦理职责,建立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是翻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杨武能. 翻译、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之一[A].许钧. 翻译思考录[C].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27-228

[2]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J].中国翻译, 2005(1):3

[3]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 2003(1):10-11

[4]许钧.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 1997(1):67-78

[5]蔡例利. 翻译主体的命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3):111-114

[6]Berman. Antoine, L'epreuve de l'etranger—Culture et traductiondo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Gallimard ,1984 , pp 66,93.

[7]乔颖. 趋向“他者的翻译”——德里达翻译思想的伦理指向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2007

[8]申连云. 尊重差异——翻译研究的伦理转向[J].中国翻译, 2008(2):16-19

[9]申连云. 怎么译:从“操纵”到“投降” [J].外国语,2010, (2):44-52

[10]孟华. 翻译中的“相异性”与“相似性”之辩[A]. 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96

Key words: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ethical obligation; cultural other

Abstract: The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which have resulted from various social factors among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can never be settled by scientific judgments. However, these matters are something related to cultural value judgments, moral and ethical criter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the thesis has discussed that respecting the world in the eyes of the other is a correct ethical attitude. Moreover,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translators’ ethical obligations are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ethical relationship in inter-subjectivity has also been given.

Reveal Others: The Translators’ Ethical Obligations in Inter-subjectivity

CAI Li-li, SHEN Lian-y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Polytechnic Universtity, Changsha Hunan 410114, China)

H315.9

A

1673–2804(2010)02-0121-03

2010-05-08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翻译伦理批评研究”07C127

猜你喜欢
译者伦理主体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