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

2011-08-15 00:54
关键词:时代化人民出版社大众化

李 欣

(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09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

李 欣

(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09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三者虽各有侧重,但是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资本全球化背景下,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胡锦涛同志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后,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要求:“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此之后,又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只有适合当代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满足人民大众生活的需要,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绽放璀璨光辉。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概念界定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内容而言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就其形式而言是要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全然不顾时空差异,粗鲁地将马克思主义硬塞于不同国家必将使马克思主义置于暗箱而迷失方向,只有针对不同的国情特点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行之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在新中国诞生和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国具体问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中国焕发出灿烂的真理光芒。

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其“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而对时代的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离不开对时代现实问题的探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国内外实践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运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打有西方早期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烙印,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当今世界资本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政治力量纵横捭阖,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国际市场、科学技术等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又水乳交融。我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全球化浪潮里,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中,既不能简单挪用马克思主义而使之教条化,也不能偏误理解马克思主义而全盘否定。“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3]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生活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运用通俗化的语言、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由深奥转变为通俗,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内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成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马克思曾说:“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4]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都坚决的与那种书斋式的、孤芳自赏的的理论倾向划清了界限。“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5]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转变为现实的指导,其前提就是必须要被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信仰,只有人民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这个理论,才能使之变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内在逻辑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源自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把握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的时代脉搏。时至今日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下中国面临的纷繁复杂的挑战和疑惑,“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7]

当今中国,要成功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实际,而准确把握中国实际,就要把中国放在动态的过程中考察,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属性相融合。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生成过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经度和纬度,是同一个过程交织糅合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有时代化的因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有中国化的成分。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遭遇重挫,“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大肆泛起,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重重危机,众多徘徊于马克思主义之城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陷入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困境。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身的欠缺和不足,而是解读马克思主义时缺失了科学的态度。事实证明,强搬硬套和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均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之态度,二者虽在表现形式上大相径庭,但是究其本质而言却殊途同归,与其说问题在于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理论的差别,不如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不甚了了,以死板的词句代替了凝聚在字里行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如此的“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本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

“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8]在活生生的实践面前,毋庸讳言理论的局限性。倘若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仅仅固守于具体结论,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终将荡然无存。与此,重新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理论的区别至关重要,毋宁说,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前提。“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必然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如恩格斯反复说明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切断特定历史条件谈马克思主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沦落为僵化的公式。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自觉地投身于新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检验和自我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特殊对象而得出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特定结论,必然不能简单粗暴的硬搬于今时今日,而是需要吸纳和融通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通过实践不断实现自身□检验自身和发展自身,“用实践去发展本本”。[11]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工作重点,探索出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大国的具体国情,紧抓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夺取胜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紧抓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八十余年我党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要扎根中国,呈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首先要适应中国的“土壤”。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不能依赖马克思一百年前的“本本”,唯一的出路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现时代的问题,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才使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胜利。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会一如既往的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道路继续前进。

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大众化不可分割

当代中国处在资本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出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变化。我们在新的时空语境中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群众中蓬勃的生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吃透理论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毋庸置疑的是,回归原著、熟读经典绝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滞留在高高在上的“书斋中的学问”的肤浅层面,这非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反而是彻底的背弃。恩格斯曾反复向我们强调“马克思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青春,他的生命力不在于他的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而是它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能否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质,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命运。倘若马克思主义丧失了与实践的血肉联系,割断了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它必将沦为干瘪的词句,最终被抛至于社会生活之外而消亡殆尽。唯有深化理论学习、深化学术研究,深入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处,才能还原马克思主义的真实面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击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同时,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永远是“同时代”的。值此大发展大变革时代,国内外形式风云变幻,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对坚定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应用理论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4]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程度就取决于其契合当代中国人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程度,并且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切关注和科学理解,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超越于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体现。因此,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具体的、历史的把握中国实际,紧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将我国至于全球视野之中、动态变化之中持续考察。其次,对于当代中国遭遇的现实困境,不可避而不谈,视而不见。“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5]马克思主义作为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要在中国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就要正确地捕捉、及时地回答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紧扣时代脉搏,立足现实生活,关注大众疾苦,提出中国式的解决方案。在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百姓困难的基础上,使人们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优秀成果,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最有力的辩护,坚定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走进当代大众生活,才能真正得到人民大众的理解、认同与信任,“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6]只有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内化为人民大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只有深入人心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行动,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充实理论

澄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就此无需发展。永远直面现实,既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本,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之源。“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17]随着时空的交错变化,随着实践的步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将随之不断修正、日益丰富、向前发展。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发展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不断对话,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不断创新,所形成的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用新的实践经验充实、提升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得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得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开辟得以开拓;一方面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中国当代社会现状

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机勃发,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是面向时代、走入生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扎根当代中国大地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民众维度。三者紧密联系,并行不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统一于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现阶段中国处于市场经济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撼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因素比比皆是,并且自身也处于改革转型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意义空前。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18]马克思主义只有扎根中国实际,紧抓时代特征,直面群众生活,接触“问题的中心”,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发挥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调控和导向作用。

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转换呼唤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当代特有的机遇和困境,用“世界眼光”审视中国的现状与发展,不断总结和反思,摒弃错误的、过时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光辉篇章。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当代意义

1 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当下中国的实际现状融会贯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学说的地方在于,它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实践性是它的根本品质。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不断发展,必须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所以,“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19]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置身于资本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自觉地投身实践、引领实践。这是党的事业成败与否的分水岭,是我党成熟与否的试金石,也是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得到真正坚持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历经时代的洗礼,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晦暗失色,相反却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考和解决中国当代问题,形成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大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融合了鲜明的民族特质、时代特色和实践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实现自身、检验自身和发展自身的理论结晶。

2 现实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构建的现实意义

与其说当今世界灼然可见的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不如说是资本的全球化。

马克思告诉我们,一方面资本以物质生产要素为载体,一方面资本的本质是在物的躯体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20]无疑,资本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因此天然使命而迅速蔓延于全球各个角落,并成为一种社会权力成为现代生活的轴心。生产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漠不关心,反而倾其所能提高生产以追求交换价值,因为交换价值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资本增值。同时生产者竭力挖掘大众的购买力,引诱、激发甚至塑造了大众的消费,使人在消费面前逐渐失去自我,仅仅沦为为了消费而消费的工具,陷入了更全面、更彻底的异化状态。伴随资本扩张逐利的渴望,生产者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贪得无厌的攫取资源、肆意妄为的丢弃废物。不可否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全球性渗透的进程中占有主导和支配的地位。随着资本敲开了各个国家的大门,打上西方资本主义印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在全球渗透,并成为一种文化霸权殖民于各个国家和民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遭遇资本权力的现实国情下,重申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1]据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要求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对资本的双重批判,不能将资本贴上“资”的标签而简单抛弃,要充分利用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正面效应,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基础;其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求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资本本质的批判,不能在改革开放的建设中偏离社会主义方向,限制资本霸权的负面影响,克服“资本的文明局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绽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4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122.

[3]列宁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6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120.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人民出版社, 2007, 11-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

[7]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91.

[8]列宁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81.

[11]江泽民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3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406.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1.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289.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

[17]江泽民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31.

[18]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19]列宁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12.

[20]资本论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260.

[21]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73.

Key words:Marxism; Domestication; Modernization; Popularization

Abstract:Domesti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are the inherent character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Marxism. The domesti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have its own connotation, but they also form a whole. In the background of capital globalization, emphasis on pushing forward the domesti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nly thus can Marxism get vitality, creativity and inspiration.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Marxism Domestic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LI Xi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9, China)

A81

A

1673–2804(2010)02-0005-04

2010-06-29

猜你喜欢
时代化人民出版社大众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抉择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