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晓芳
(常州市第五中学,江苏 常州 213001)
教材插图运用策略与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
姬晓芳
(常州市第五中学,江苏 常州 213001)
插图是生物教材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观效果好,知识容量大,隐含信息多,是表达、概括、拓展和深化生物学科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插图运用策略,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发现美、体验美;通过审美联想、审美理解鉴赏美、创造美,达到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提升生物学科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目的。
生物教材插图;运用策略;审美心理
面对教材中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插图,教师应当以图为知识的依托,以图为思维的发散源,以图带动情感体验,以图引领技能发展方向……根据插图的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做到“因图施教”,灵活用图,让插图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为生物课堂增添一抹亮色。
无论是真实的照片、结构模型图片、卡通动画,还是生物学家简介、生物科学史回顾、最新前沿科技介绍,都是最能吸引人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观察是从插图中获取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视觉感官功能最全面的应用。教师需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趣味引入新课
教材在每个章节扉页都以大幅的插图为背景,配以隽永的小诗或短文概括,表明本章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或本章主要内容的精练语句。这种画龙点睛的图文设置,为学生打开了学习的兴趣之门,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科学和大自然的热爱。
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首页,温暖阳光下的和绿草和小花,整个画面充满了自然的勃勃生机,一张细胞有丝分裂的照片清晰展示着调控生命历程的本质。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小诗中学习内容的关键词语,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让学生体验美感的同时抓住学习的重点。
美感的源泉和物质基础是美的事物,其生理基础是人审美感官的感受力和大脑的效应机能,其心理条件是人已有的审美意识、经验、能力和特定的心境、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对高中生而言,已经基本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个人印迹。美感的一般过程是:从对对象具体形象形态的感性直观,产生快适感、愉悦感;在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经验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判断和情感、情绪等形象思维活动;把握对象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使美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图片在表现自然美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丰富的色彩、斑斓的背景、画面主体动态的瞬间行为动作都给与学生最直接的视觉效果。动植物的悠然自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都在不经意之间传递着美的信息。
2.创设问题情境
总之,从横向的维度来分析,两种版本的编排方式有显著差异,如苏教版安排的例题明显要少于康轩版,但练习要多于康轩版,而解决问题和操作性要求的题目康轩版所占比例较大.仅就单元内容而言,康轩版安排的明显比苏教版多,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比较高.
一个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胜过老师激情的讲授,事实上刺激强度大、形象有趣的插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
例如:在“光合作用过程”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问题:(1)从反应条件、场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方面观察光反应和暗反应有哪些区别和联系?(2)根据图解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3)图中最关键的物质和反应条件有哪些?(4)如果与之前的呼吸作用相结合,可以怎样联系?这样从物质到能量,从外界环境到细胞内部结构,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整个过程的实质。
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开放性。经过这样一番“头脑风暴”,学生对难度较大的内容就更容易理解,并且获得思维训练成功的愉悦体验。美感的愉悦性是审美中主体所获得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是人在感知、理解之后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它体现了人的审美目的和动机。美感的愉悦性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净化人的心灵,促成人的意志行为,激励人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现实、创造美。美感的愉悦性使人融入美的世界,获得无限乐趣。
1.图文结合,比较学习
必修1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一节中,使用了大量的电子显微照片和模型图片。教学时可以遵循简单到复杂,局部到整体的原则。让学生将两类图片进行比较,辨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结构特点,对于一些形象的比喻如“动力车间”、“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等,需要与功能结合理解内涵。在“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则需要采取比较的方法,找到动植物细胞中细胞器种类的差别,并能根据图示给与的信息辨别。尤其对内质网、高尔基体;叶绿体、线粒体等容易混淆的细胞器可以通过位置、功能特点进行辨认。
在这个实例中审美感觉是通过亲眼观察,亲自感受获得的。审美感觉都带有感情、情绪的成分,通常是凭借着已有经验去感知审美对象,捕捉和把握事物的线、形、色、音的表情表意的作用和象征意义,而这种直观感觉给与大脑的刺激远比文字更直接,印象更深刻。
2.拓展思维,强化语言表达
读图需要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实现。教师要为学生在图文之间做好铺垫,充分挖掘插图中蕴含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品评鉴赏。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透过插图本身、与前后图以及知识之间的衔接,理解图片隐藏的深意,练习看图语言表达,只有思考完整,才能准确说出结果。例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应用中,关于假说的推导、理解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模式。将每个同学看图过程中感到疑惑的地方提交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对于多种不同观点,也由学生推敲、归纳。通过自评、互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单一的“听课”变成各种感官协调作用的过程——看、想、听、说、写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意识,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看图说话”的技能训练。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插图的理解,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动手实践,审美感知科学内在美
课外“制作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时,让学生利用任何可以找到的材料,自由选择细胞类型制作模型。学生通过感官进行综合、整理、排列、组合,使它们融为一体,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经过整合而呈现的整体性感觉称为审美知觉,它是对事物外在多种审美特性的综合性反映,这种映像固定在人的大脑中,甚至可以留下永久的记忆。审美知觉为每个学生审美欣赏提供了想象、创造的坚实基础,也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
学生选择的制作材料最为常见的是橡皮泥,也有采用报纸、塑料、布料、纽扣等,还有一个同学居然采用食物材料(绿豆、赤豆、蚕豆、小香肠等,只能保存几天)。学生相互之间在课堂上交流制作过程和体会,同时也相互欣赏、评价优缺点。这些利用审美知觉的原理,根据审美者的审美目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习惯和特定的情绪状态,去知觉那些符合目的、需要、趣味的对象,进行恰当的分析判断,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插图是平面的、瞬间定格的,但是生命活动是千变万化的。有的插图是实物模型、放大或缩小的,并非生物原本的模样;有的插图反映的是局部结构,并非整体。例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用一张或者一组图片都不足以表达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此时就需要借助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图片展示的图像作为想象的起点,把每个图片之间的动态过程用想象填充完整。
审美想象是指审美中主体在特定对象刺激、诱导下,将大脑中已有的众多相关表象,重新进行组合、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古人常用“神思”、“神游”、“浮想”、“迁想”等语词来表达审美想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能力,是欣赏美、创造美过程中形象思维的中心枢纽。黑格尔认为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可以把不连贯的画面从单独的一幅,在以文字知识表述的内容为基础的前提下,变成一个持续不断的、密切相连的动态过程。很像动画片从一帧静止画面经高速播放就变成了动态的效果类似。只不过这里的动态是由学生的想象实现的,每个人想象的范围、深度、广度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有深浅不同。教师的指导就需要将重点、难点适当点拨,让图片成为连接完整思维过程的有效断点,也让每个学生的联想有依托。
提到绘图,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有关染色体形态结构变化图,DNA、染色单体、染色体的数量变化坐标图,遗传学定律的遗传图解,相关概念的概念图,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流程图,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示意图,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包含了生物概念图、遗传系谱图、生物实验流程图、图表曲线等多种类型,可以说是纷繁复杂。
绘图是学好生物的基本功之一,有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把复杂的文字变成简单的图示更加便于记忆,还能提高思维探究能力。先从知识方面加深内容理解,再从技能方面训练学生识图和绘图的能力。不同类型的图的理解方式和角度不同,当然每个学生所获得的心理效果也不同。
现象图反映的是生物学现象与特征的图片,提供的是一种蕴含情感、体验的场景,因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考深度差异,各自产生审美情感就不同。概念图由节点、连接词和连线组成,可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建构起概念间的实质性联系,形成一个系统,以促进对概念的理解。遗传图解或系谱图主要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推导及应用有关。生物实验流程图表明实验的处理方法及流程。图表曲线是数学模型的直观体现,信息量大,应用面广。一个坐标,一条简单的曲线把抽象的内容表现得简洁明了,易于接受。数学公式的严密和模型的直观把生物学科的简约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面对这样的思维内容,应当以理性思维的连续性、逻辑性贯穿教学流程。让学生感悟、交流讨论、表达不同的审美情绪。强烈饱满的审美情绪是审美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催化剂。理性美不像感性美来得直接,因而需要学生在绘图实践中充分感受,才能让学习事半功倍。并且在学生之间交流时产生审美共鸣。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辛勤努力正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目标。教材中出现很多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的插图。例如:必修3《免疫调节》一节中就有“HIV浓度和T细胞的数量变化图”,在本节前后“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展示了用卡通漫画形式展现的毒品的危害,HIV病毒和其攻击T细胞的图片。
教师可以补充有关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的认识谈体会,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等话题,都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挖掘插图的审美价值,让理性、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成为一种个人评价事物的原则,让自己的观点和角度不再狭隘,思想更加开阔。强化学生审美心理从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从局部理解到整体理解,从直接理解到间接理解。人在审美中产生审美直觉,经过联想、想像、分析、综合,以便对事物进行审美判断,达到审美理解,这标志着审美心理活动已由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
必修3第6章更是用大量图片描绘了地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们为了保护化境采取的措施。这些插图展示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传递给学生的是美的自然,人文气息,爱国情感。审美理解是深化、强化美感的必经途径,是唤起审美情感、激发起意志行为的理智力量,并且是实现由审美认识向创造实践飞跃的基础和中介环节。教师利用这些插图熏陶感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要进行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对教材中插图采用恰当的运用策略,对于传授知识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于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多角度的目标;对于师生交流可以达到心意共鸣,共同创造趣味的教学过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徐德青.趣味美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孙宇刚,钟玉林,李正芳.青少年审美心理新概念[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G634
A
1008-7427(2011)12-0144-02
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