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西方出版期刊学术书评写作范式初探
——以《出版研究季刊》为例
徐 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学术书评是学术共同体交流思想、形成共识、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西方学术界非常重视学术书评,在写作套路上也形成了一定规范,对学术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学术书评仍然处在摸索阶段,写作规范亟待建立。以英文出版学术期刊《出版研究季刊》2005-2009年五年间刊登的57篇学术书评为研究对象,分析西方学术书评的结构模式,并从内容角度对书评进行更细致描述,期望以此构造书评的写作范式,提出了加速我国学术书评发展的两项基本举措。
学术书评;写作范式;《出版研究季刊》
学术书评是书评人对学术著作进行介绍并评价的写作样式,短期内它促成了不同观点的交锋,长远地促进了学术共同体思想的交流,而直接助力了学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在理论上,学术书评对思想流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几乎是学术圈的共识。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学术书评在中国却遭遇了不小的尴尬。
首先,学术书评在学术期刊刊出数量有限,作者查询了2011年第一期出版行业的7种主要期刊,除《中国出版》和《出版发行研究》刊登2则以及《中国编辑》刊登一篇书评外,另外四种杂志则没有刊登书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由于本次研究对象是一般性学术刊物,鉴于《中国图书评论》的主题即书评,因此未将该刊列入。其次,在如此稀少的学术书评数量上,书评的版面相当有限。书评一般在一页以内,很少超过2页。刊登的位置也比较特殊,较少独立版面编排,较多作为学术论文的补白。
学术书评在国内受冷落有多重因素,其中两大因素制约着学术书评的发展。首先是学术书评的学术地位问题。除了《中国图书评论》上的论文本身就是书评,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划等号外,一般刊物上的学术书评远不如学术论文那么有含金量,学术书评在科研工作者眼中只是炒别人的冷饭、捧别人的臭脚,难登大雅之堂。二是学术书评该怎么来写的问题,我国学术书评写作千姿百态,在一片各显所能的繁荣表象下是写作调性的混乱和无序。有文章指出:在当下中国,高质量的专业书评非常少,就连书评这种写作题材都不被学界、业界和广大读者重视[1]。解决学术书评的规范性、建立学术书评写作的基本规则是提高学术书评质量的基本途径,也是增强学术书评科学性、确立学术书评应有价值的必要举措。
《出版研究季刊》英文名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由科技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是“专门刊登出版研究成果的专业杂志”,“影响很大”[2]。以下将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该刊2004——2009年五年间刊登的57篇学术书评。
学术书评作为书评的一个分类,在写作上需要厘清一个核心问题,即书评中叙评的关系。书评写作不同于独创性的作品,既要把原书内容清晰地展示出来,又要体现书评作者对图书的价值判断,两者需要兼顾,而不能偏废。叙述性内容过多容易陷入图书内容简介的范畴,并且淹没了书评人的价值;而评论得过于汪洋肆意,又流于读后感的窠臼,成为书评人的自我欣赏。从写作理念看,叙评关系实际上代表着写作中主观和客观的倾向性问题。与叙述相比,评论的主观性色彩相对较强,如果拿捏不好赞扬和批评的度、一味将主观意见强行塞给阅读书评的读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抵触情绪,起不到一篇书评应有的推介作用。通过对《出版研究季刊》57篇学术书评的内容分析,作者认为,西方学术书评的基本结构是:以叙为主,以评为辅,体现了学术书评较为客观和公正的写作风格。
为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本文将一篇学术书评的要素分类为介绍性信息和评价性意见两类。以“信息”和“意见”作为分类标准是基于两者不同的性质。在传播学理论中,信息是能够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东西,具有客观性特点。而意见是个人的见解和主张,明显具有个人特色。在学术书评的介绍性信息中,包含了四类:图书出版信息、书评作者信息、图书作者信息和图书内容信息。在所有57篇学术书评中,这四类要素都一一出现,它们奠定了一篇书评的客观基石,不仅还原了图书,还呈现了人、图书与出版社的关系,展示了图书的多面向,脱离了内容简介的简单化倾向。评价性意见则包括对图书的评价和给读者的阅读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要素并非缺一不可,有的书评着重在图书评价上,有的则着重在给读者的阅读建议上,而对图书的评价则着墨不多,总体而言大多数书评中都同时具备这两类要素。
从书评的结构看,书评的叙述部分有四类不同信息,评价性意见包含两类。但它们在一篇书评的行文中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水乳交融,相互印证。
《出版研究季刊》的书评标题可以称为一则简短的书讯,包括作者、书评、出版社、页码和国际书号等图书出版的基本信息。比如,2009年有一则书评标题先列出了作者——Gregory M.Pfitzer,接着分别列出了图书题目——《历史与文学市场:1840——1920》,出版商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并且列出了平装版和图书馆布封版不同的价格和国际书号(ISBN)。而有时,书评还可能评论主题相关的两本图书,这时也需要将两本书的出版信息同时列出,当然,这样的例子比较少,在57则学术书评中仅有一例。2005年书评人Beth Luey评论了两本书,分别是Cecilia Konchar Farr的《阅读奥普拉:奥普拉图书俱乐部改变美国阅读的方式》以及Kathleen Rooney的《与奥普拉一起阅读:改变美国的图书俱乐部》。
书评作者信息则在期刊中经历了位置变动。2007年以前,书评作者署名类似于书信,署在文章末尾右下角。2007年后,书评作者署名与学术论文一样,都署在书评标题左下角,并在标题当页脚注位置标注书评作者的联系方式,有时还附带说明一下书评人的身份。而作者的信息除了以第一位置出现在书评标题外,正文将进一步详细介绍作者的职业、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特别凸显的信息是作者的写作资格。在评析《书籍出版:理论与实践》一书时,书评人第一段就申明“在印度,Dina N.Maihotra是最适合写作本书的人”,第二段深入一步详细解说:“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他现在是印度出版商协会主席,当年创立出版社并掀起了一场出版革命,第一次以印度语和英语同时出版廉价平装书”[3]。在书评中,作者和书评人的信息相互勾连,映衬出西方学术书评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书评人与作者之间的独立关系,他们之间不属于利益相关者,由此保证了书评不偏私、不袒护的立场,有利于客观的评价。比如为Frank Romano主编的《图片艺术生产手册》作评的是纽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出版中心的Patrick Henry;William Party《道德混乱和版权战争》的书评人是Nicholas James Mitchell,任职于Hughes媒体法律集团,是美国版权协会NW分会主席①NW是Northwest的缩写,因此即指书评人是美国版权协会西北分会主席。
图书内容信息和书评人对图书的评价通常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是书评内容的主轴。在《阅读漫画和意义:图画小说的工作机制》的书评中,书评人为读者搭建了原作的整体框架。“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著作的前三分之一,题目是《理论与历史》,第二部分为余下部分,题目是《评论及解说》……”。整整七个自然段完成原作介绍后,书评人开始表述观点:“书中有很多深刻的洞见,但也存在许多错误。本书似乎陷入了定位危机:这是一本介绍性书籍还是一本评论性著作?在阅读的时候,我不停地问自己‘谁是这本书的读者’,我找不到答案。”同时,书评人非常注意把握评价尺度,不过分褒奖,也不将作品“一棍子打死”。如上例,虽然花了很多笔墨在作品的不足之处,但书评收笔之时还是落在肯定的评价上——如果你喜欢阅读漫画评论,第二部分内容写得不错[4]。
读者虽然是书评的最终阅读对象,但由于读者的隐形性常常导致书评中读者本位的缺失。但在《出版研究季刊》的书评中,却能真切感受到读者的“在场”。比如,该刊的所有书评都明确说明了图书的阅读人群。有些图书的读者具有确定的指向性,集中度高。比如《从论文到图书》的读者对象是美国刚毕业的博士们:“去年,有48,400个美国人获得了他们的博士学位。对他们而言,古谚‘出版或者消亡(publish or perish)’成为了现实。看到William Germano《从论文到出版》的观点,他们可能会兴奋地跳起来”[5]。有些图书面向的群体更广泛。如在《许可,生存指南:关于艺术作为知识产权的尖锐对话》的书评中,书评人认为“本书是关于获取图片许可和围绕知识产权法深入坦率的讨论,应该放在每位作者的书架上。无论这位作者在写第一本书还是第五本书。本书的广大读者还包括关注知识产权许可和使用的任何人”[6]。
另外,书评还非常细致地描述阅读为读者带来的利益,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动机。57篇书评中唯一一本描写中国出版产业的著作《中国出版产业:必要指南》,书评人Zhumin Sun这样写道:“读者们不仅熟悉了相关的产业数据,也熟悉了一些确实在中国使用的术语。”同时他还为不同读者提供了体贴的阅读建议:“对那些想进军中国市场或者刚刚开始在中国做生意的人,他们会发现整体概观和前五章是很有帮助的介绍。对那些已经深入中国市场的读者,投资、市场准入和生存策略章节提供了投资图略”[7]。
在2010年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主题讲演中提到:“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出版大国”[8]。与此相应,由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两大块组成的中国学术出版也完成了体量的激增,而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华丽转身,则不仅需要他们各自质的飞跃,更需要在两者之间实现信息对流,达到“1+1>2”的交互效果,并最终实现我国学术出版大发展、大繁荣的好局面。学术书评就是架设在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中间的一座天然的桥梁。而目前,我国学术书评的这座桥梁根基尚浅,主要表现在学术书评在期刊中数量有待增加,质量有待提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学术书评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和成熟的写作范式,并已在学术圈获得认同。我国学术书评可以此为鉴,首先从以下两方面促进学术书评的发展。
学术期刊应该成为刊登学术书评的主战场。由于有出版资助、出版基金等各项扶持政策,我国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已较大程度缓解,但出版之后的评价环节仍较薄弱,相比目前学术著作的出版速度,书评数量太少,导致很多著作“养在深闺无人识”,极大地浪费了学术资源。学术期刊应率先更新编辑理念,树立服务优先意识,为学术书评的发表提供平台,逐渐增加书评的刊发空间,随着学术书评在期刊中不断常规化、栏目化,学术书评也将经历量变到质变、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逐渐成为学术花园中长盛不衰的奇葩。
学术书评的地位归根结底要靠学术书评质量的提高。从《出版研究季刊》的写作范式看,学术书评写作中首先需要确立的就是书评人的读者立场。即书评写作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指出,无论是怎样有益的图书,其价值的一半是由读者创造的”[9],没有读者,作品将失去生命。在读者立场写作理念下,书评写作明确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为读者提供必要信息。有书才能评,因此告知“这本书是什么”首先是书评需要让读者明确的。书的信息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就像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将时间、地点、事件等最重要的关键词放在新闻开头一样,书评标题即图书出版信息的结构模式有利于读者抓取核心信息,另外,这种“信息导引”型的书评标题确立了文章较为严谨和客观的格调。在正文中,延展性地介绍作者、书评人以及图书内容,更立体地呈现了图书的多面向,挖掘“书”的深层信息。
2.为读者指明图书价值。“这本书怎么样”是读者看书评的最终动机。因为读者时间、经验有限,通过看书评选择图书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书评不能仅仅限于告知,而是需要鲜明亮出书评人观点:书写得怎么样,适合谁阅读。这类观点如果建立在对图书信息的充分掌握和书评人本身的学养基础上,就会显得水到渠成。当然,在写作中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能使个人观点也显得较为客观和公正。
学术书评作为学术交流的必要写作样式,理应在我国学术出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需要学术期刊编辑、书评人,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推进和努力。构建健康、有序的写作范式就是向着这一方向努力的重要一步。
[1]彭俊玲,曾辉.2000年以来书评文化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21):19-21.
[2] 杨贵山.出版研究在欧美[J].出版科学,2002,2(65):62 -66.
[3] Peter Oresick .Nina N.Malhotra:Book Publish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s[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09(25):274-275.
[4] Charlers Brock.Douglas Wolk:Reading Comics and What They Mean:How Graphic Novels Work[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9(25):195 -197.
[5] Claire Wyckoff.From Dissertation to Book,by William Germano[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6(1):59 -60.
[6] Judith Spreitzer.Permissions,A Survival Guide:Blunt Talk about Art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by Susan M.Bielstein[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6(1):58 -59.
[7] Zhumin Sun.publishing in China:An Essential Guide,by Guangwei Xin[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2005(4):105-106.
[8]李东东.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EB/OL].[2011-05-17].http://www.chinaxwcb.com/2010-05/10/content_195912.htm.
[9]孙利军.出版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4.
On Writing Paradigm of Academic Book Review in Western Journals:Taking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as an Example
XU 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cademic book review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communicate ideas,accumulate knowledge in academic communities and is highlighted in western journals.Moreover,it has formed some rules in writing.Based on the 57 academic book reviews published in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during 2005 to 2009,the paper analyzes the western writing paradigm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academic book review.And some measures are proposed of how to enlighten our academic book review.
academic book review;writing paradigm;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G23
B
1001-9146(2011)02-0054-04
2011-02-1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KYF125610005)
徐芳(1981-),女,浙江建德人,讲师,出版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