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研究——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2011-08-15 00:43
关键词:正文译者文本

郑 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副文本研究
——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郑 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副文本是相对于正文本而存在的辅助性文本,主要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通过对副文本概念的介绍以及对译著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副文本的分析,提出对副文本的研究是翻译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并从研究方法以及副文本对于正文本、译者、译文读者、翻译史以及翻译批评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副文本;正文本;翻译研究;译者;翻译思想;翻译批评

近些年来,国内翻译事业发展迅速,翻译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同领域的学者以及翻译方面的专家在积极引进国外翻译理论的同时,也在努力结合中国实际探讨翻译研究的方方面面。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包括对副文本的研究。笔者曾分别以“副文本”为主题和关键词搜索了中国知网(CNKI),结果发现,虽然最近几年有零星的相关论文发表,但数量非常有限。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副文本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一次浅探,以求引起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一方面的重视。

一、副文本概念的提出

“副文本”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叙事学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Gerald Genett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此后,他撰写了一系列以副文本为主题的论文,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当属《副文本:阐释的门槛》(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热奈特所作的副文本研究主要包括13个类型,即出版商的内文本、作者名、标题、插页、献辞和题词、题记、序言交流情境、原序、其他序言、内部标题、提示、公众外文本和私人内文本[1]。从这一系列副文本可以看出,它们附加于正文本,因而和后者相比,处于次要或边缘地位。按照不同标准,副文本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根据副文本与文本本身相关的位置,可以分为“内文本”和“外文本”。前者的所属空间在文本内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标题、副标题、序言、后记、献辞、插图及其它有利于读者理解正文本信息的文本形式,如注释等。“内文本”是副文本的核心所指,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副文本;而“外文本”所呈现的信息属于文本外部空间,如媒体刊载的相关访谈、评论或者作为私人性质交流的书信、日记等等。

“副文本”这一概念自提出后主要用以研究文学文本。但众所周知,文学和翻译自古以来相互依托、联系紧密,很多翻译的文学作品早已被目标文化所接纳,并成为该目标文化优秀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更有一些作品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译作还是原创,因此,主要用于研究文学文本的“副文本”完全有理由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部分。

二、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研究

翻译界对于翻译已有诸多不同的研究角度,翻译既被视为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和一种社会历史行为。就言语行为而言,翻译研究强调的是译语文本和源语文本在语言文字上的对比研究;对于交际行为,其关注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人们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对于社会历史行为,其考虑的主要是翻译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例如,翻译如何体现意识形态等等,关注的是翻译的功能性。尽管翻译研究的角度具有多样性,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副文本的研究却一直未能得到翻译各学派的重视。尽管如此,细心的读者却可以从一些学者和翻译家的论著中探寻出副文本研究存在的潜在价值。例如,杨自俭先生在其所著的诸多论文中多次提到翻译研究应该包括八大要素,即客观世界( 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原文作者、原文、原文读者、译者、翻译过程、译文、译文读者[2]419,447,491,518。不难看出,副文本和以上诸多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均教授在其论文《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活动》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翻译的主体因素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不乏副文本中所呈现的译者动机、翻译观念及其对整个社会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3]。由此可见,副文本研究有助于翻译研究的全面展开,是翻译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翻译研究中副文本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译本的标题、序言、后记、献辞、插图、附录、注释等处于正文本边缘、对其内容具有补充性作用的不同方面。在这些副文本当中,有些具有介绍性,主要是译者向读者交代原作者的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内容、结构、人物、风格等。在这方面,翻译家傅雷先生无疑是位典范,在其许多译著的序言如《塞查·皮罗多盛衰记》、《都尔的本掌神甫》和《比哀兰德》译者序中都有关于原作由来、作品情节和作品主题等方面的分析和介绍[4]。这些文字不仅有助于引导读者阅读和思考,对于了解一位译者的翻译态度和翻译观念更是至关重要。有些副文本具有阐释性,旨在向读者说明原文版本的选择、译书的因由始末以及译名的由来等等。译家对这些方面的阐释不仅能使读者了解翻译的复杂性,更能帮助那些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照性阅读的读者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从而对译著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不至于产生误解。众多翻译家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以严复和林纾为例,他们的译文很难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忠实”,但至今仍然受到翻译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人们之所以认同他们的译作,不仅仅在于其开启民智之功、其文笔之雅,还在于两者所写下的序言和例言等蕴含了各自的翻译心得,是中国翻译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些文字则让他们领会到了译者的良苦用心。有些副文本具有评论性,是译者在细致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深入思考后形成的分析和评论,这些文字不仅成为读者阅读前的前理解,还可以引导读者进行辩证性思考,增强其阅读思辨能力。还有一些副文本具有注释性,旨在向读者补充说明和正文本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提高读者认知异域文化知识的能力。杨自俭先生在谈到文学名著的翻译问题时就曾提到过译著前言、后记、注释等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翻译《印度之行》为例,说明这些副文本对于读者和研究者而言的重要价值[2]476。关于序跋前言等副文本的重要性,国内外还有不少学者和翻译家都有所谈及,其中包括余光中先生和多元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吉迪恩·图里(Gedion Toury)等等[5]。除了由上所述的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副文本,译本中的插图同样不可忽视,他们同文字一样,具有各种不同的作用,体现的既有译者对相关目标文化的理解,也有对读者的关照。

由此可见,副文本是正文本的有效补充,对副文本的研究是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译中的副文本研究是其正文本研究的重要门槛,因为没有副文本的引导,正文本的“当下”意义不可能完整,甚至无法开启。

三、副文本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一)方法

副文本研究的方法很多,有分析和综合法以及对比研究方法。前者主要指在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背景指导下,通过对副文本中所涉及的各种文字和插图等信息进行尽可能细致而详尽地分析,概括总结出相应的结论。例如,通过对鲁迅先生在译著中所作的序跋等副文本以及所撰写的翻译专论等分析研究,结合所具有的翻译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概括出鲁迅的翻译动机及其作为翻译家的思想主张和文化态度。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所掌握的作为作家的鲁迅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进一步探讨作为译者和作家的鲁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的影响。

副文本的对比研究和其它研究一样,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从历时来看,对文学文本的翻译,尤其是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而言,一方面可以研究不同时代不同译者译著中的副文本内容及其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翻译所关注的理论核心及其翻译规范;另一方面,还可以研究在不同时代中的同一译者对于同一原著的复译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前后的翻译主张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原因又如何等等;从共时来看,一方面,可以研究同一时代的译著中的副文本,从而比较不同译者在处理翻译时各有哪些不同的关注点或困惑,翻译的目的是否相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有异等等;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同一译者在同一时期的译作副文本,从而看出译者在处理不同文本时所考虑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各有哪些异同,和自己的翻译主张又是否一致等等。当然,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是相辅相成,共同为副文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意义

1.是全面而有效地解读正文本的有力保障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本国读者,因此很多共享的文化元素都无需用文字或符号来显现,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其目标读者是那些与原语读者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审美心理的人群,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出现文化空缺。通过译者对译本进行的补充性注释或增加插图等等,体现了译者的一种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使译者弥补正文中说明不清或因正文版面有限而无法说明的内容,而且可以使目标读者开拓视野,了解异域文化,对相关文化的研究人员也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说,副文本这个方面的研究是对译作正文本研究的有效补充,是从译本内部了解译本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有助于对正文本研究的不断深入。

2.是了解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途径

翻译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2]380,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受到其翻译思想的影响。就整个中国翻译史而言,虽然我们缺少系统性很强的翻译理论,但是很多译者的心中都有一根杠杆,这根杠杆对其翻译实践起着指导性和制约性的作用。承袭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的译者往往会在译著中撰写前言后记,并以序跋的形式记录与翻译相关的事项和内容,包括社会文化语境、翻译的动因、翻译中的选材、翻译的策略、翻译的标准、心目中的目标读者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艰辛和自己对译文得与失的评价等等。这些文字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却透露出很多关于译者翻译态度和翻译观念的信息。简言之,副文本是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载体。例如,支谦和道安的翻译思想主要源自各自所写的《法句经序》和《摩可钵罗若菠萝蜜经钞序》。同样,严复是在其译著《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主张,而傅雷“形似不如神似”的翻译思想也是在其《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在当今译坛,这一传统仍在延续。例如,许渊冲先生在《红与黑》的“译者前言”中表明了“翻译的竞赛论”的观点,并在《约翰·克里斯托夫》的“译者前言”里具体阐述了充分发挥译语优势以达到“知之、好之、乐之”目的的主张[3];根据杨自俭先生的论述,高健先生在其兰姆的《伊利亚随笔》译后语中也反复强调其翻译主张,即翻译的最高原则是“调和”,后又发展为“协调论”[2]547。副文本对于研究翻译思想的重要性还在于:对译者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序跋等对比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译者翻译技巧的成熟过程、翻译观念的转变过程以及翻译主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此外,由于副文本中还会涉及翻译的社会时代背景信息(如社会政治因素、意识形态、文化界的情况等等),我们也可以了解和分析翻译与社会大语境之间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看,副文本也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这一从翻译外部环境的宏观角度来辅助研究译本形成的方法无疑将有助于翻译研究的拓宽和深入。

3.是进行翻译批评尤其是评价译文和译者的重要依据

很多文学文本都有不同的译本,孰优孰劣不能光靠文字本身,因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问题,忠实和对等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它还涉及译者的主体性,并取决于“环境对它的选择,依赖于环境提供的语言、文学、信息、认知、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条件,也受到某些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控制”[6],而这些影响翻译的不同因素往往会在译作的副文本中有所涉及。因此,对副文本的研究可以更为客观、全面和科学地评价译文和译者,为翻译批评提供一项重要的依据,从而有助于解决翻译研究三大难题中的“批评者主观性”问题[2]520,而这种多角度、多层面、内外结合、动态地研究翻译的方法也正是翻译学科本身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既是读者全面了解译作、译者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翻译批评的重要依据,因而是对读者负责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副文本不仅包围了正文本,更是延长、拓宽、充实了正文本。但是长期以来,副文本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译界应有的重视。杨自俭先生曾经说过,研究应该是多元的、多课题的、多方面的[2]477。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宽,人们开始认识到副文本的研究对于理解翻译及其本质以及翻译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副文本的研究也正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副文本毕竟只是副文本,它处在正文本的边缘,起的是辅助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强调副文本研究的同时,其作用也不应过分夸大,否则将不利于翻译研究的顺利发展。

[1]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4):39-46.

[2]杨自俭.杨自俭文存(学步集):下卷[C].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3]许均.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活动[J].外语研究,2004(1):51-55.

[4]修文乔.从傅译副文本看傅雷的翻译观和读者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9(6):66-69.

[5]孙昌坤.简论译作序言跋语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上海翻译,2005(1):54-55.

[6]贾正传.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观[C]//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28-442.

Study of Paratexts:Essential Part to Translation Studies

ZHENG 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Compared to the texts,paratexts are secondary and are often used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works.By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Paratext”and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study of paratexts should also be an essential part to translation studies.And then it elaborates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texts,translators,target readers,translation histor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paratext;text;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or;translation thoughts;translation criticism

H315.9

B

1001-9146(2011)02-0050-04

2011-03-02

郑玮(1977-),女,浙江缙云人,讲师,翻译与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正文译者文本
更正声明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更正启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