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兴良
(河南大学党政办公室,河南开封475001)
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机制探析
顾兴良
(河南大学党政办公室,河南开封475001)
大学生创新人格蕴涵着创新意识、创新品质、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等基本要素,培养创新人格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必须认真审视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通过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有针对性的路径,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大学生;创新人格;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中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开发,也是一种人格培养。换言之,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是指大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和个性特质。通过对不同类型创新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创新人格蕴涵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创新意识。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兴趣和动机是驱使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1]。具有创新人格的大学生,一个鲜明的个性特征就是创新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智力发达,智商出众,求异思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敏感性和求知欲,对别人没有发现的自然规律、社会现象、知识领域充满浓厚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因此,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就是培养他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正确动机和目的,就是培养他们以创新为己任、以创新求发展的创新意识。
二是良好的创新品质。作为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和示范者,具有创新人格取向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创新品质,并将在接受创新教育中形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科学精神。这些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不仅包括严谨执著、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尊重规律、自由探索的严谨态度,善于合作、兼容并包的道德修养,勇于挑战、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崇尚真理、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精于分析、善于联想的推理能力等各方面的品质和素养。
三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创新人格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他们不仅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进行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态度更新,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不同学科或专业的融会贯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四是出色的创新能力。出色的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的基本特征。具有创新人格的大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展积极能动的思维活动,组合和利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的技术成果,使创新对象发生变异或更加先进,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表现出出色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人格的大学生,就是培养能够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事物的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
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注重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几千年重人伦轻自然、重思辨轻实证的文化传统,自然科学不发达,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环境外[2],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在教育观念方面,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现实情况下,创新人才培养观、人才培养质量观等并未在高校形成普遍共识,创新教育大多只是停留在口头之上并未付诸实践,不少人对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尚不熟悉,缺乏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自觉意识,导致重视学科专业的知识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仍然占据着人才培养观念的主导地位。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失去了动力和源泉。
在教学模式方面,当前,整齐划一、按部就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高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特别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注重大学生的共性要求,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激起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制约和阻碍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高等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的倾向,忽视了大学生创造潜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现行的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要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使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失去了基础。
在教学管理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够,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活动和教学安排大多以管理者为主导,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缺乏必要的弹性,这与“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不相符合。此外,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价制度,习惯于更多地强调课堂教学秩序及教学工作总结等教学过程管理,而对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检查,对于创新能力的评价更是难以实现,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维持课堂秩序,传授教材内容,而忽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这种教学管理环境下,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格的大学生。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口径大多较为狭窄,课程之间的知识分割过细,又过分注重单个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学科之间的知识难以迁移,导致大学生内化的知识结构狭窄、片面。同时,绝大部分高等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体系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专业课程多、基础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也不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另外,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缓慢,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反映本学科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缺乏前瞻性和新颖性,不利于培养知识全面、思维灵活、创造性强的高素质大学生。
在教师队伍方面,客观上,由于不断扩招,高校的生师比普遍偏高,高校教师往往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多没有时间更新知识,更没有精力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创新。主观上,由于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之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导致高校部分教师功利心态严重,宁愿将本就有限的精力放在挣取课时费中,也不愿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水平。同时,一些教师创新意识淡薄,教学中只习惯于照本宣科,忽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此外,高校师资队伍来源上的“近亲繁殖”现象以及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失当,不利于教学与学术的百花齐放,当然也就不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责任和系统工程,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处于关键地位,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中的制约因素,探索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培养的作用与效果大不一样。要扫除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障碍,必须坚决打破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创新、重专业教育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加强素质培养、既激发创新热情又增强创造能力的创新教育理念[3],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发展大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精神上来,促进大学生知识、智能、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当然,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观念,而是在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建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为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奠定基础。
第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必须彻底改革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主要环节的作用。要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启发式、互动式、探究性、研讨式等适合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等途径,形成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的递进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或职业规划培训等,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研究经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继续推行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制度,改变教学内容偏窄、偏旧、偏专、偏深的倾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在此基础上,要设法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特殊要求)有机耦合起来,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给予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教师、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自由。要进一步改革传统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思维、知识、个性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纳入大学生评价体系。要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使一切管理措施和制度都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创新愿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发展个性、发挥潜力、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民主氛围和人文环境。
第四,优化课程设置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要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理念,克服课程设置上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倾向,构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平衡的课程体系。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比重,使公共课、专业课、基础课三大课程形成一种梯形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获取知识教育向增强创新能力教育转变。要按照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要求,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淡化学科界限,拓宽专业口径,重组学科平台,打破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的封闭式课程设置模式,广泛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课程,变相对狭窄的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要通过培训、研讨、观摩、进修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责任意识、业务素质、教学水平、教改能力。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并举,把在科研活动中获取的创新成果不断融入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创新性。要改革完善与教师发展密切相关的晋升制度、奖酬制度等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教师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个性的发展,特别是注重加强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4]。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减轻教师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保证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有能力长期从事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活动。
[1]夏新颜.论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3).
[2]潘家耕.论实践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现代化,2000,(4).
[3]王双金.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1).
[4]王义全,杨先风.把握质量标准内涵变革人才培养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PuzzledoMand Solution:Exp loring MechanisMof Fostering Creative Persona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GU Xing-liang
(Party&Administration Office,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Creative persona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contain basic factors of creative consciousness,creative qualities,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creative abilities.Fostering creative personalit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Universitiesmust survey restrictive factors to fostering the creative personalities ofuniversity students,and put forth efforts to foster the creative persona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via the pertinency routes of setting up innovative ideology,reforming traditional teachingmode,innovating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system,optimizing curriculum-setting,reinforcing teaching troop construction,etc.
University students;Creative personalities;Restrictive factors;Routes choosing
G640
A
1008—4444(2011)04—0153—03
2011-05-27
顾兴良(1970—),男,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宋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