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军
(洛阳理工学院社科系,河南洛阳471023)
民国前后中原地区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对“三农”的影响
王志军
(洛阳理工学院社科系,河南洛阳471023)
民国前后,中原地区引进了美棉、美种烤烟、美国花生,并逐渐成为种植的主体。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作物生产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化转变。但由于种植的盲目性,改变了该地区相对均衡的农业种植结构,又导致区域农业经济畸形发展。
民国前后;中原地区;经济作物;“三农”
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原地区经济作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但由于研究的视角、关注点不同,关于美种棉花、美国烤烟、美国花生的引进对中原地区“三农”所造成的影响却鲜见论及。笔者将对此展开探讨,以期为今天河南农业经济发展及合理布局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原地区对美种棉花、美国烤烟、美国花生的引进,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其市场价格也高于旧种,而且亩产经济收益优于粮食作物,无疑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930年,宛西地区美棉“下等地亩收40~60斤,上等地每亩收60~70斤,产量增加1/3~2/3,而自留种子的棉田,河南全省平均亩产量仅为28斤”[1](P24),土棉产量远逊美棉。1932年,洛阳“美棉每亩收100斤籽棉,中棉每亩收70~80斤,按纯收益计算,美棉一亩纯收益9.03元,中棉5.96元”[2]。1934年,新乡县每亩中棉可收50斤,每亩洋棉可收70斤,按每斤籽棉市场价0.15元计算,每亩中棉可获得7.5元,洋棉为10.5元。豫北安阳县美棉专植区,农民种植棉花的经济收益更高,每亩洋棉可得13元,中棉为9.1元,这远远超过中棉及种其他杂粮的收入。据陈伯庄等人的调查,河南平汉铁路沿线地区的棉花平均价格约为14.4元/每市担,而高梁2.4元、小米4.4元、小麦4.2元、玉米2.4元,棉花的价格明显高出粮食作物数倍[3],这还仅仅是全省的平均水平,因此,农民种植美棉能获得较大利润。
1913年,英美烟公司在襄城县颍桥试种美种烟30亩,每亩烟叶收入相当于种植10亩粮食,烟农看到种植烟草的利益远高于种粮,纷纷将农田改为烟田。到了30年代,河南种烟的各区中,差不多24%~40%的耕地都种植美种烟。在禹县东南各地种植烤烟,每亩一年收入“二三十元不等,其他如种农作物之地,每亩岁收约有五元、七元”[4](P129)。
烤烟亩产量不仅比其它作物产量高,更重要的是每亩烤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其它作物要高得多。
从表1可以看出,烤烟亩产除低于玉米、粟外,均高于其它粮食作物,且烤烟每亩的价值为10.42元,小麦则为3.34元,每亩烤烟创造的价值是小麦的3.1倍,大麦的5.2倍,玉米的4.4倍,粟的4倍,高梁的5.1倍,荞麦的10.2倍,很显然,种植烤烟的收益远高于种粮。当然,与种粮相比,这种收益需要花费更多的劳动时间和更大的劳动量,但农民只重视货币收入而往往忽略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力,这也是传统农业生产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洋花生抗旱耐脊性很强,适应在不能生长其它作物的沙地种植,从而使许多荒芜的土地或种其它作物收获极少的土地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收益明显高于种植其它作物。据纪彬20世纪20年代对黄河以北的濮阳一个村的调查:“因我村地多沙质,上好耕地种谷类每年所得不过五、六元,种花生则获利九元以上。中等沙地种谷类年获一、二元,种花生则有三元余。至下等地,因谷类不生,久成无主荒田,今稍加人工,种花生即可得利二元以上。”[5]
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棉花品种的改良和新种的引进,客观上也促进了棉花商品化的发展。在出口贸易需求不断扩大的带动下,河南省棉花除民间销用并供应本省纱厂外,大部分通过陇海、平汉铁路运往天津、汉口、青岛、上海等口岸,然后外销到海外市场,河南将棉花生产融入到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体系。1929年,河南90%的县产棉花,每年净产棉花约4 000万公斤,输出达1 000万公斤[6](P188),而美棉的外销份额占绝对优势。豫西的灵宝棉花由陇海铁路运至海州大浦,再转运上海;或至郑州站转平汉铁路运往天津、汉口等口岸。陕县棉花经“交陇海路运往郑州出售各商,各商又分运上海、汉口、天津等处”[2]。豫北的安阳等地的棉花大多经平汉铁路运出,北达天津、石家庄,南通郑州、汉口,转销上海[7]。1935年,由安阳运往各地的棉花数量为:上海300万斤,辉县100万斤,济南80万斤,无锡50万斤,郑州20万斤,彰德50万斤[8](P30),商品率高达85.7%。豫东太康一带的棉花多经陇海铁路转运省内外,少部分先运往许昌,再经郑州转销各地。豫南南阳盆地一带所产棉花一部分先陆运至确山、许昌等地,再经平汉铁路运往各地的高级市场。
美种烤烟的引进是外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对中国掠夺的一种新的形式——向农业种植经济渗透。从1920年起,许昌烤烟被英美烟草公司垄断收购,由于许昌位于平汉铁路上,逐渐发展成中原地区烟草交易市场,收购的烟草从许昌被运往上海、汉口、天津、青岛等地卷烟厂,或转运到海外市场。河南的烟草日益成为一种商品,融入到世界商品经济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烟叶外运的数量和规模。1929年,京汉铁路烟草运输量仅为7 139吨,1930年增至21 779吨,1936年猛增至36 254吨,绝大部分来自河南许昌地区。1934年,由于美国的烟叶歉收,美烟价格高于往年,国内卷烟厂皆用许昌烟叶代替美国烟叶,市场上国产的许昌烟叶不但求过于供,而且还向国外运销[9](P127)。
由于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民国以来,中原地区的花生开始成为出口的大宗物质,“开封大花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河南省各地所出产的花生大部分外销,最高年份旺季平均每天输出花生800吨至1 000吨,每天输出花生油400万公斤。花生多集中于郑州、开封、中牟、归德、兰封,然后由陇海铁路运至海州转招商局轮船运到上海出口,少量经平汉铁路运至汉口输出。1920年以后,黄河以北的濮阳地区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花生,通过道口等地运至天津出口[10](P235)。
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使棉花、烟草、花生的市场价格远高于粮食作物,在较高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新种的种植推广异常迅猛,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某些地区形成了专业性农业区域。种植区域化一方面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作物商品化程度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种植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相对均衡的农业种植结构,经济作物的种植占据了大片耕地,导致了区域农业经济畸形发展。
以河南为例,在美棉种植专业区,农民把棉花列为首要的农作物。据中华棉业统计会调查,1934年,棉田所占耕地面积,在“河南唐河、安阳为50%,陕县为55%,阌乡为60%,偃师为70%,禹县为70%,灵宝更高达75%”[11](P302)。很显然在这些县棉花种植严重排挤粮食作物,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粮食作物生产。若在丰年农民还可以卖棉买粮,但若年景不好粮食短缺、棉花减产,或者出现棉贱粮贵现象,农民生活就难以保障。所以即使是在美棉种植的主产区安阳,因棉花大面积种植,小麦的供应无法自给,有些年份农民也难免有“糟糠半年粮”的日子。山东、山西等地也出现类似情况。
河南中部在烤烟传入之前,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高梁、红薯等粮食作物为主。烤烟传入河南之后,因为烤烟较其它农作物的经济效益高,农民纷纷放弃粮食作物的种植,改种烤烟。“自英美烟草公司在许昌一带奖导炕烟以后,农民获利甚大,因而面积日广,产量也逐年增加,不但邓、襄二县,多已改种烤烟,即素不种烟之许、禹、郏、长等县,亦变为产烟要区,其他各县,亦多种植。……但农民种烟之多,甚有占其耕种面积之百分之八十,食用所需,胥赖外方输入。”[12](P3-4)在禹县,“禹之种烟久矣,到处皆间有之,……惟洋烟之兴不满10年,自襄境入禹之东南,始则大获其利,遂及蔓及万柏、临颖三里,几于无家不种,近且波及禹之西北,奄有风行草偃之势。或有为得钱买食之计,小农至罄其田以种烟,……一亩之烟其工本抵数亩之禾,今夺种谷之力以种烟”[13](P5)。20世纪30年代,襄城之前种植土烟的田地已有80%以上改种美种烟叶[14](P1195),豫中地区发展成为美种烤烟种植的专业区域。豫中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力肥沃,是小麦的理想产区,由于种植烤烟的利益高于种麦,因此农田多被改为烟田,打破了当地原有的农业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相应缩小。1935年,豫中襄城县,小麦种植面积40 000亩,而烤烟种植高达100 000亩[1](P384),是小麦种植面积的2.5倍,以致于该县“麦谷豆之收获,按全县人口分配,每年不甚充足”[1](P384)。
由于国际市场对花生的大量需求,农民的生产目的由原来的自我消费性生产,变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商品化生产。在利益的驱使下,花生的种植面积不断拓展。1920年,陈留、通许二地的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0%和40%,1924年,分别为50%和40%[10](P227),1925年,开封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31%,陈留35%,通许33%,睢县26%[15](P236)。花生扩种的直接后果是传统的粮食作物受到排挤。如开封排挤了高梁、大豆和青豆的种植,陈留县排挤高梁、小麦、大豆[10](P213)。
民国前后,中原地区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产物,它使农业作物的种植结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但由于区域种植的盲目性,改变了原有的相对均衡的农业种植结构,又导致区域农业经济畸形发展。
[1]河南省统计学会.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下册)[Z].郑州:河南省统计学会,1986.
[2]河南省政治讨论会干事会.豫西五县棉业调查[J].河南政治月刊,1932,(7).
[3]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R].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所,1936.
[4]河南各县社会调查·禹县[Z].河南统计月报,1936,(4).
[5]纪彬.农村破产声中冀南一个繁荣的村庄[N].天津益世报,1935-08-17.
[6]王景尊.(民国十八年版)河南新志(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7]方策等修,裴希度纂.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商业)[M].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8]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河南省棉产改进所.河南棉业[Z].开封:河南省棉产改进所,1936.
[9]许州薰烟畅销[J].中行月刊,1934,(6).
[10]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1]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2]河南省政治讨论会干事会.河南炕烟概况[J].河南政治月刊,1934,(3).
[13]车云等修,王梦林纂.禹县县志(卷7,物产志)[M].民国二十六年.
[14]杨国安.中国烟业史汇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1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
Influence of New Product of EconoMic Crops Ushered in Central plain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Farmers,Rural Area and Agriculture——Taking Henan as an Example
WANG Zhi-ju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American cotton,American tobacco,and American peanut are gradually introduced to the central plains,which also become themain crops.The new products increased the economic income of farmer,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crops production froMself-sufficientcy to commercialization.However,The blind planting changed the plant structure,and then caused an abnormal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The Republic of China;Central plains;Economic crops;Farmers;Rural area agriculture
F307
A
1008—4444(2011)04—0044—03
2011-05-27
王志军(1970—),男,河南信阳人,洛阳理工学院社科系讲师,历史学硕士。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