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兵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大禹治水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贾兵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大力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禹;治水精神;内涵;意义
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及其精神,数千年来被后世的人民传颂不息,也唯独大禹,不仅被夏、商、周三代所缅怀赞颂,而且也得到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一致肯定[1]。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和历史功绩,它还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所形成的大禹治水精神,尤其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精神,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大禹治水精神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科学治水精神,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其事迹在《尚书》、《山海经》、《论语》、《淮南子》、《墨子》、《史记》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今天,能够见到大禹治水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尚书》和《诗经》二书,内容记载较为完备的是《史记》。现在摘录如下。
《尚书·舜典》载: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
《史记·夏本纪》载: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在《辞海》中,也有关于大禹治水传说的介绍。
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以后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传曾铸造九鼎。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代。[2](P200)
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把大禹治水归入征服自然一类神话,把历代称颂的禹视为神话里的“劳动英雄”[3](P48-49)。众所周知,神话不等于历史,但正如黑格尔所说:“在神话所揭示的东西后面,还隐藏着一种较深的意义。”[4](P16)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过:“禹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神话里说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话的真实意义。考洪水的有无或禹是否治洪水,都是不必要的。”[5](P94)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发现并公之于世的西周中期铜器“遂公盨”中记载关于大禹治水事迹的记述在内容乃至用语上均与传世的《尚书》等文献惊人一致,被认为是大禹治水的证据[6]。所以,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可信的,至少反映出4 000多年前,我们先民在应对洪涝灾害中所表现的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水利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优良传统、优秀品德和时代精神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也是人们在驯服水、治理水、认识水、观赏水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等崇高意识的反映[7](P277-281)。大禹治水精神就是水利精神的代表之一。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和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大禹的治水方法,还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公而忘私、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已经积淀成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是中华文明创造的前提条件,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特色。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看到这种精神在继续创造着新的文明[8](P19)。1998年在长江抗洪斗争中所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与大禹治水精神既一脉相承、相互融通,又相互辉映、相互补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史专家姚汉源先生认为,历史上有贡献的水利人物见之于文献记载的大致有三类:投身水利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热衷于兴办或亲自指挥水利工程有成就的官吏以及实际工作参加不多但主持著名水利工程的高级官员;实践经验虽多少不同然而在水利方面有著作留世或有创见可采纳的学者。就实际操作、组织领导和创造发明而言,大禹兼备这三类人物的共同特征。大禹“对后人的精神鼓舞及治水方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是千百年治水的象征”[9](P550-558)。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具体来说,大禹治水精神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大禹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10](《夏本纪》),民不聊生。大禹受命于危难之中,担负起了治水安民的重任。在治水的过程中,为了治理水患,大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11](《淮水注》)。《史记·夏本纪》载:“(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上述情形,表现出大禹“舍大家顾小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高品质,体现了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在治水过程中,大禹生子启,也没时间去看望,禹说:“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12](《益稷》)他劳而忘身,率先垂范,始终奋战在治水第一线。《庄子·天下》载:“禹亲自操橐耜”,顶风冒雨,不避寒暑,“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蜀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足迹遍布全国,“手足脐抵,面目黎黑”[10](《李斯列传》),“禹劳身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13](《越王无余外传》),历尽千辛万苦,终使“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破”[12](《禹贡》)。大禹这种忘我忘家、率先垂范、献身治水的精神,已成为历代的学习榜样。
据文献记载,禹之父鲧用“堙””、“障”之法治理水灾,“九载,绩用弗成”,“帝殛鲧于羽山”[12](《尧典》)。禹不因父鲧被诛而记仇推辞,继承父亲遗志,以治水和人民大众利益为己任,接受虞舜所嘱托的历史重任,以皓首穷经、不坠青云之志治理水灾,同样体现了大禹的公而忘私精神。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7](P277-281)。我们知道,大禹是古代羌族的首领,在带领羌族人民治理洪患的艰苦历程中,推动各民族间的交流,使之相互影响、渗透、交融,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了华夏民族的融合、成长、壮大,使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同时,大禹既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又通过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等方式,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4]。
治水目标也凸显了大禹治水的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关于大禹治水的目的,《墨子·兼爱》明确指出,禹治水土“(西)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以利冀州之民”、“(南)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也就是说,其治水的终极目标是所包括华夏族与非华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都免受旱涝灾害的威胁。《吕氏春秋·爱类》曰:“疏河决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这就意味着,大禹治水成功后使更多的部落或部族的生命、财产和耕地、山林免于被洪水卷走。大禹治水,对于形成一个统一的九州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大禹是中华民族从局部发展到全面发展以至多民族大融合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跃进[15]。所以说,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促进华夏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禹认为人民群众为国家的根基,根固则国宁。他说:“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予临犯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12](《五子之歌》)刘向在《说苑·君道》引:“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淮南子·修务》载:“(禹)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力;布德施惠,以振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箱。百姓亲附,政令通行。”由此可知,大禹治水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洪水对民众的危害,从而达到固本强基,实现国富民强。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从而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墨子说:“为天下厚禹,为禹也。为天下厚爱禹,乃为禹之人爱也。”[16](《大取》)对于有些部落食物缺乏,禹便“命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10](《夏本纪》)就是说,大禹与益、稷一起,施与饥民以粮食与肉类,如果一个地区食物缺乏,就从食物多的地区调入,于是,“众民乃定,万国为治”[10](《夏本纪》)。在治水成功以后,大禹“身执耒锸,以为民先”[17](《五蠢》),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开垦土地,植谷种粮,栽桑养蚕,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大禹治水精神的最高境界,成为后世治国思想的核心。
在面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12](《尧典》)和鲧治水失败的局面,大禹通过“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10](《夏本纪》),认真总结治水规律和方法,尤其是总结其父鲧的治水经验①《国语·鲁语》载:“修鲧之功。”,创造发明了测量工具,提高了治水的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疏川导滞”的疏浚、排洪、治水的总体策略。现在,我们回顾当时的情景,由于当时的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低下,大禹采取的不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办法,而是顺其自然、给洪水出路的办法。所以说,大禹治水包含着丰富的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
关于大禹治水疏导方法,《孟子·滕文公上》记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所以说,禹治水时采用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是用堵截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18](P142)。那么,治水究竟从哪里开始疏导为好呢?大禹同四岳等人顺着黄河上溯,历尽艰难险阻,希图找到黄河发源处,从那里开始导河。《尚书·禹贡》内有大禹“导河积石”的话,可见禹采取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大禹治水的成功以及形成的以民为本、平治万邦、德化天下的大禹伦理精神,对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古代国家的产生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地域、较好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19]。
在治水活动中,大禹以人为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治水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一传统在历代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南方抗冰雪精神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充分展现了我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丰富、充实与发展。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呼唤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继承和发展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大力弘扬大禹治水精神是国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英雄主义气概、人文终极关怀的大禹治水精神必将激励我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万众一心,开拓奋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1]张启成.就大禹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2).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袁珂.中国神话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1.
[4][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6]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历史文物,2002,(6).
[7]胡金星.从大禹治水精神浅谈水文化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组委会.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8]沈长云.论大禹治水及其对中华文明进程的影响[A].中国先秦史学会.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9]姚汉源.中国水利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陈桥驿.水经注校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2]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范晔.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4]谢兴鹏.大禹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15]杨超.论大禹精神——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1994,(1).
[16]吴毓江,孙启治.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7]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8]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9]徐少锦.大禹的治水道德及其重要影响[J].道德与文明,2008,(5).
The Analysis of Yu the Great’s Spirit of Taming the Waters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JIA Bing-qia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450011,China)
Dayu’s water-control projec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In the water-control process,relying on arduous struggle,giving judicious guidance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scientific management water,the idea of human-based management,overcoming difficulties,Dayu finally achieved the success of flood-control project.The Great Yu’s spirit of taming the Waters were the major content of the selfless,national supremacy,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of state,scientific innovation.Dayu’s spirit is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and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large Dayu flood control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the grand goal of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China.
Yu the Great;Flood-control spirit;Content;Significance
K263
A
1008—4444(2011)04—0028—04
2011-04-11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论研究》(2010CLS008);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0—2011年科技哲学硕士点培育学科相关研究成果
贾兵强(1976—),男,河南汝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