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办学定位的历史脉络和逻辑走向①
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办学定位问题是大学的办学之纲,它对一个大学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如何准确地进行战略定位,办出特色,形成各具特点的大学文化,成为大学举办者、教育者不可不思的要务。
高校办学定位问题实质是“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作为高校的顶层设计,这一问题是当今世界所有大学办学实践中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近些年,许多高校为克服长期以来办学模式的雷同化,都在思考如何重新自我定位并追求各自的办学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可见,办学定位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创建办学特色就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危险性。不同的定位形成不同的任务,而不同的任务形成不同的特色。所以,学校进行定位的过程,其实就是学校不断明晰办学特色的过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教育,服务面向不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不同,社会的期望值有高低之别,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亦不同,其办学定位也不可能相同。因此,不同学校应视其服务面向和学术性、应用性、职业性人才培养趋向,确定自己的办学目标。与特定的层次、类型相对应,同一层次的学校应摒弃一窝蜂追赶潮流、盲目攀比的做法,立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确立有个性的办学定位,打造自己的亮点,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求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以后的50年时间,一直隶属国家水利部管理。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沿着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道路前行。从建校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学校围绕工程水利的治水思路设置本科专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并逐步发展成为符合国家水利建设需要的、与行业办学体制相适应的单一的工科高校。
迁郑之初,时任水利部长杨振怀为学校提出了“面向三北,重点黄河,新校新办,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1](P95-96)。1990年3月,学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在全校开展“迁郑建校事业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大讨论。其主要议题是:学校应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怎样理解“新校新办”、如何办出特色等。这次大讨论实质上就是关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一次广泛、深入的大动员。
1991年5月,杨振怀部长就学校办学问题再次指出,要把学校办成出人才、出成果、出经验的高质量工科院校,要建设一个开放式、研究型、多样性的高质量的工科院校[1](P96)。
1993年8月,学校暑期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认真讨论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改革与发展大纲》(讨论稿)。该大纲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即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水利水电专业为主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这次讨论会上,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冯国斌认为:一是在坚持以水利水电专业为主的前提下,拓宽专业面;二是要瞄准市场和社会需要,发展和扶持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适当发展经济类、管理类等人文科学专业,使学校既有水利院校的特点,又有综合大学的方向,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1](P97)。
1993年11月,水利部科教司批准我校于1994年招收贸易经济专业本科生25名;1994年9月,水利部人劳司批准成立了经济管理系,这是当时我校惟一的文科院系,打破了我校几十年单一工科办学的局面。2006年,经济管理系更名为管理与经济学院。目前,开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个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河南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基本形成了以管理学为重点、经济学为支撑并相互渗透的多科性交叉专业体系,为学校向多学科综合大学迈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6年,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45周年庆祝大会上,时任校长王克修提出学校发展的总目标:“面向21世纪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主战场,加快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步伐,把我院建设成一所具有北方特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水利系统五大体系要求的,以水利水电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工科大学,成为水利水电行业培养高级人才和开发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2]
1999年4月,就学校的定位问题,时任水利部长汪恕诚强调,学校的定位一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学校的基础[1](P98)。同年5月,在视察学校时就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看法。
在上述背景下,我校迈向多科性综合大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2年4月,我校外语部更名为外国语言系,当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学生,2008年又新增对外汉语专业。2009年4月,外国语言系更名为外国语学院。2004年,学校成立法学系,2009年2月,法学系更名为法学院,现设有法学、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三个本科专业。至此,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建校后,在相当长时间内,我校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所教学型大学,一直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教学第一”的思想,坚持“从严执教、从严治校”的两严方针,严格教学管理,长期不懈地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我校教学型大学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迈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和我国国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以及比较悠久的办学历史,我校2004年制定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逐步把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建设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学校对办学指导思想及定位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综合,使其更加突出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形成了目前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定位。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55周年庆典上,严大考校长强调指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历史,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又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发展史,要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努力。
2006年制定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十一五”规划》又对这一目标和中心任务加以明确。2008年,学校召开了暑期专题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学校的内涵提升,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我校的综合实力,在既定规划的时间,将学校建设成一所工科优势突出、水电特色鲜明、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全国水利水电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党委书记朱海风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不断地鼓与呼。他认为:“历史上,由于我校长期的办学定位是建设教学型大学,大家的思维定势主要围绕如何建设高水平教学型大学上。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首先要让全校师生员工了解什么是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有什么特点和标准,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学校发展有什么意义,如何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等。”[3]2007年,在《在办学实践中把树立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文中,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设成富有鲜明特色的水利电力大学,我们的定位是要逐步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这既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2008年,他在《内涵提升、协调发展: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中强调,要坚持“内涵提升、协调发展”的战略导向,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办成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考及建议》中,他再一次强调:“加快学校的内涵提升和协调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决策。这不仅是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合理布局的要求,更是我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要。”2009年,他以《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快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为题,强调要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围绕省部共建的目标和主旨,进一步加快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通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经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初级阶段。特别是以博士点立项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水利电力优势突出、工科理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
从建国初期创立至2000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一直隶属水利部管理,属于典型的行业办学,“立足黄河,面向三北”一直是我校迁往郑州后的服务面向定位。行业办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种种优势,但也存在条块分割、资源浪费、学科单一、办学思路相对封闭保守等弊端。为了进一步理顺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消除行业办学的种种弊端,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中共中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指导下,基本完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学校和部分中央院校转为地方管理的体制转轨。
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2000年,我校与水利部脱离了长达50年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地方高校。针对学校行政隶属关系的这一重大变化,学校党委及时地把我校的服务面向调整为:“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水利电力行业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从事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4]
毋庸讳言,隶属关系变化后,一些行业特色高校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对传统的行业特色专业进行了不科学的调整,甚至有的专业被撤销,导致特色学科核心竞争力削弱;有的学校与原行业部门沟通机制急剧弱化,来自行业部门的政策、项目和经费支持减少,从另一方面限制了行业高校继续为所属行业服务的能力的发挥和加强;行业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后,主管部门的变更和职能的变化,也使有些行业特色高校为行业服务的主动性有所降低。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也为学校下一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学校于2005年10月提出促成水利部和河南省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构想,立即得到了省部领导的大力支持。期间学校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省部领导经过多次沟通,不仅在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问题上认识更加一致,而且上升到加强省部全面合作、加快河南水利发展与改革、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高度统筹谋划、强力推进。2009年8月12日,河南省省长郭庚茂与水利部部长陈雷正式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成为我省继教育部与河南省共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之后的第三所省部共建高校。“省部共建协议的签订为学校搭建了一个支撑发展、多做贡献的好平台,提供了一个特色办学、提升内涵的好契机,打下了一个扩大影响、赢得支持的好基础,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5]
从教学型大学到教学研究型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走过了50多年的艰辛历程,几代华水人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近一个甲子的教学型大学的积累,不仅为学校进入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未来的办学定位,即走向研究型大学指明了发展的逻辑方向。
首先,这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不仅是传承文化的教育机构,更是创新文化和发展文化的教育机构。大学文化是学校在一定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随着时代变迁演进与积淀的结果。大学的发展就是伴随自身文化的积淀,不断调适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而由较低级的阶段逐渐走向高级阶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走向研究型大学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一所具体的大学来说,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成这样的大学,这既是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旨,也是大学文化特色的本质所在。我校在60年办学实践中,三次搬迁,四易校址,筚路蓝缕,形成了“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独特的大学文化。这种办学精神和独特的大学文化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已内化到一代代华水学人的心中,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坚定信念和行为规范。
其次,这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逻辑方向。考察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发展历史,有些学校建校之初就定位建设研究型大学,但更多学校则是遵循了从教学型大学到教学研究型大学,再到研究型大学这样一条逻辑发展之路。就我校发展历史而言,北京办学近20年是学校初创时期,从建校之日就十分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学校初步办学的基础;河北办学20年虽历尽艰难,但学校的教学工作从未间断,在不断搬迁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孕育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迁郑办学20年,学校从学科建设到办学规模都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是迈向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20年,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我校获得了优秀,就是对我校办学定位和办学质量的充分肯定。学校历任领导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可以预期,再经过10~2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强力推进,势必大大增强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假以时日,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按照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到建校80周年时,向研究型大学迈进将成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定位;到建校100周年时,研究型大学建设将初具雏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将真正迈进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大学的行列。
最后,这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动力之源。目标是引起人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推动力,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们想达到该目的的成就需要,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赫钦斯曾指出:“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它有一个远景,校长就必须认出这一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会导致大学的极端混乱。”目前,我校已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鉴于我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环境和发展潜力,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一定要立足自身的条件,进行认真的校情分析,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劣势,从而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我们知道,每一所大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传承,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进行定位时,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目标的前瞻性、定位的现实性及发展的紧迫性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既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也不可妄自菲薄、因循守旧。可以说,紧紧抓住社会人才需求和本校优势(包括潜在优势)的交汇点,才是学校的最佳定位。只有找到既适合自己又不被别的学校所替代的定位,学校的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才能为学校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最真实的愿景和强大的动力。
[1]严大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史[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王克修.在庆祝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4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4).
[3]朱海风.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考及建议[Z].2008-12-01.
[4]朱海风.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快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6).
[5]魏豪,饶明奇.河南省与水利部签署协议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EB/OL].http://www.gmw.cn/content/2009-08/24/content_969097.htm.
2009年度学校教改课题立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办学定位与办学特特色研究》,2010年度校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我校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