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
(广西工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状态,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独立工业体系,并逐步成为了全球制造业大国。总体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甚至部分省区已提前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今后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从一个工业大国变为工业强国。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和市场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有效地将多学科、多部门的知识和技能有机整合并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复合型人才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复合、专业技能的复合以及思维的复合三个大的方面内容。依据上述复合型人才的定义,本文认为复合型管理类人才是指既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系统掌握其他某个学科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社会工作中,将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分析和解决相关社会现实问题的具备较强管理能力和多学科背景的人士。一般来说,复合型管理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系统掌握管理学科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就在于其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必须接受过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对于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有较为深入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利用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具备其他某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就在于其多学科背景,要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除了系统掌握管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对其他学科领域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接受过其他一个以上学科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学习和培训,能够在多个学科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第三,能够将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落脚点在于其复合型特征,要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除了具备多学科背景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将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有机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实践的能力是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优势所在,也是对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工业化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通过采取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为我国工业化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在我国工业化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背景下,复合型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复合型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满足我国工业化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各类工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于具备管理学科背景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必将大量增加,而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管理类人才只具备管理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所从事的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欠缺,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受到很大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工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培养和选拔大批优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我国当前工业化发展的迫切任务和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复合型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和质量的有利支撑。工业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生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工业化的水平,但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将变得更为困难,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等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这些类型的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需要大批既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较强的管理理论和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参与。
普通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适应我国工业化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培养大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本科人才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复合型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1、利用学校学科优势,调整和优化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特色的复合型管理类人才,普通高等院校应根据其自身专业设置和传统优势学科的分布情况,选择恰当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如在一些以财经、法律等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可以选择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管理、外语与管理较差融合的课程培养体系,在开设管理类学科基础课、核心课以及选修课的基础上,选择其他学科的主干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定向选修课程,引导管理类本科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实现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和融合。而在一些具备较强工科背景的普通高等院校,则可考虑在管理类本科课程体系中加入学校的传统优势工科专业课程,并设置多个工科专业课程选修方向,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本人所在的广西工学院为例,其是一所典型的工科背景较深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的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通信、化学工程等工科专业是其优势学科,在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为了实现复合型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考虑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公共事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适当加入其他工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可按照相应的标准划分为几个选修方向,每个方向设置4到5们主干课程,实现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化和集成化,更好地彰显我校工科与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及优势互补,满足广西工业化对复合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大批复合型的教师参与课堂教学。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复合型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科专业之间主要按照其学科大类划分为不同的院系,不同学科大类之间的教师分属于不同部门,各自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具备多学科背景并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师比较欠缺。以广西工学院管理系为例,本系大部分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都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教师的学科专业都是偏向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或者是工商管理,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科专业跨度普遍不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复合型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开展。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复合型教师参与管理类本科人才的教学工作。一方面,管理系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应强调其学科专业背景的多元性,尽量吸纳一批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科专业跨度较大的教师到管理系任教,以便更好地贯彻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目标和宗旨。另一方面,管理系应有选择性的安排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工业企业和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交流学习,使得这些教师在掌握了管理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他行业或学科专业的工作实际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实现管理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对于那些打算继续深造和教师,可以根据管理系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引导他们选择一些交叉性专业继续深造,尽快组建成一支复合型的管理类教师队伍。
3、重视实习基地建设,逐步采取实践应用型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应用性学习是复合型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重要环节和载体,管理类学科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其专业知识和理论都是对社会经营管理活动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西工学院作为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所在的柳州市有大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于汽车、机械、冶金、医药、化工等多个工业领域。通过与这些工业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等方式,能够为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并有助于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大规模推广和创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取组织学生深入工业企业参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邀请工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学术讲座或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综合应该多学科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工作,切实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
4、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科专业设置呈现出逐步细化的发展势头,这与当今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以及相关领域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密切相关。但日益细化的学科专业设置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专业划分过细使得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越来越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变得更为困难,不利于复合型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逐步调整和优化了其学科专业设置,如华中科技大学从2005年开始试行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在大一大二阶段按照学科大类公共平台培养,到了大三和大四阶段再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按照具体专业选修相关核心课程,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厚基础和宽口径的人才模体系。广西工学院管理系也可以考虑对现有的管理类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按照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大类来安排相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平台建设。具体来说,可以将现有的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划分到工商管理大类平台,将信息工程与管理、物流管理以及工业工程三个偏工科专业划分到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平台,两个学科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安排统一的大类平台课程,为其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大三和大四阶段再根据其专业方向安排专业核心课程,使得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适应复合型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注:本文为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面向区域工业化的复合型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C063)的部分研究成果。)
[1]孙晓莹:实践教学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2]刘冬蕾、马丽岩、郝鹏飞: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2).
[3]闫拓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
[4]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5]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