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研讨会综述

2011-08-15 00:52王俊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6期
关键词:西北师范大学协作教授

2011年9月16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香港中文大学等协办的“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专家楼学术会堂隆重开幕。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屏教育大学、台湾教育研究院、台北教育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石河子大学、淮阴师范学院、铜仁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会议的主题为“基于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的教师专业发展”。会议包括三个阶段,即专家报告阶段、团队报告阶段、论文发表阶段。

开幕式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瑾瑜教授主持,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嘉毅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黄显华教授分别致辞。

在专家汇报阶段,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嘉毅教授作了题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西北师范大学的经验”的精彩的报告。在报告中王嘉毅教授结合西北地区的特点谈了西北师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历程和现实工作进展,总结了合作中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香港中文大学赵志成博士以“学校改进第四波:专业协作的进路”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张志成博士探讨了“大齿轮带动小齿轮”的学校改进计划理念,概括了从1998—2010年香港进行学校改进计划的成效与问题,叙述了2010-2013年是香港进行优质学校改进计划的第四波,主要任务是“学习差异支援”,目前已经有100所学校参加了该计划。华东师范大学黄忠敬教授作了题为“变革过程中大中小学的文化互动与共生”的精彩报告。他谈到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各自基本文化精神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大学文化以真理、理想、学术、自由、批判等为基本气质,中小学则以务实、严谨、关爱生命、遵从规则、不辞劳苦等为主要特征。两种文化的相互介入,都是一个双向滋养的过程。“U-S”之间要走向有深度的文化互动,需要以新的思路探寻新的路径。学术的路径可以有:合谋—规划、合计—课程、合办—论坛,文学与艺术的路径可以有:同读一本书、同演一台戏。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似乎是值得一试的新型“武器”。台湾师范大学张素贞教授在题为“台湾推动大学与中小学专业伙伴合作之经验与反思”的报告中谈到大学与学校伙伴关系的建立与运作有其障碍和困境,解决这些困境和障碍应该通过携手合作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建立长期之专业发展关系,解决中小学在课程、教学和评量现场的问题,从学校基地出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或将问题付诸于行动,透过教师组织团队执行及活络教师的专业社群,建立彼此专业对话的沟通平台,调整彼此之间思维和行动,有助于平权观念的开启和课程改革的推动。香港中文大学黄显华教授作了题为“学习差异的理解及处理:教师的视角”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黄显华教授根据西方学习差异的概念及理论背景,提出关于“学习差异”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学习差异的两种视角,即“断症者”的视角和“协助者”的视角,对两种视角的不同变量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单靠改变教师视角难以处理学习差异的问题,要利用学生改变推动教师知识和信念的改变。北京师范大学高鸿源教授在题为“U-S协作:基于方法论学习的学校改进”报告中,针对当前影响中小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强调要在U-S合作中提高认识方法论水平,将其列入促进教师和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学校改进的标准,把一些与认识方法论紧密相关的基本工作方法转化为学校工作要求,特别是对骨干人员提出提高分析能力的要求。大学专家团队应当吸收方法设计专家,为学校设计适用的技术工具,将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思维和理念渗透到这些分析工具中去,使大家在工作实践中接受新的方法论思想。

在团队汇报阶段,香港中文大学团队作了题为“学校改进中教与学的聚焦:照顾学习差异”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这次计划的特色是宏观与微观层面支援并行。宏观层面为:在校内澄清“学习差异”的理念,建立对照学习差异的发展共识与共力,建立自我完善的机制与文化。微观层面为:实践优化学生学习经验及提升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提升教师能量,培育教学领导。宏观、微观支援的灵活配合,有如大、小齿轮互相推动,加强支援的效果及持续性。杨朝晖教授带领的首都师范大学团队以“UD协作下的学校改进路径探索——立足校本的学校教师发展功能建设”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通过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项目拉动,借助区域管辖权力,与北京市杨镇二中和北京市顺义中学建立合作共同体,两所中学确确实实得到真正的变化和发展。第一,学校从任务驱动的“让我改变”到自主自觉得“我要改变”。第二,从对大学支持报以救世主的期待错位,到进行自我变革的期待转变。第三,从最初需要大学人员牵手走路,到之间可以放手扶持,到能够自行设计参与式校本研修。第四,从最初被大学人员不断追问,到学会了以追问的方式发展促进教师。马云鹏教授带领的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团队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东北师大与鞍山铁东区教育局的合作”为题,叙述了与20多所学校合作研究,探索了优质学校建设的基本途径,包括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课程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变革,以及特色学校的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在与铁东区教育局合作的同时,与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合作,开发合作模式,提出大学、教育行政、教研机构和中小学四方合作。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队以“三边合作与对话:制度驱动与自主构建——基于学校改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UAS模式”为题,探讨了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三方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与职能,形成合力的研究模式。学校改进UAS模式的运行是通过共同协商确定课题目标与方式,专家与学校共同制定研究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学校改进,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动学校改进,促进合作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队以“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刘旭东教授首先阐述了通过U-S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而系统化的教师教育改革要求大学转换角色,以行动者的态度深度介入到其改革与发展中,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通过合作项目整合大学和中小学的力量,生成新型的教师知识,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张定强教授基于教育实习的视角,对U-S合作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这些问题表现为伙伴协作基础不牢靠,无目标无计划,没有形成机制。应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将伙伴协作方式多样化、内容具体化。王鉴教授结合西北民族地区的特点,阐述了西北民族地区U-S合作主要通过与维吾尔族、藏族、回族、裕固族和东乡族进行合作,进而开展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方面、双语教学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建立民族教育实验区和实验研究基地,深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郑名教授从大学与幼儿园合作的角度,探讨了从大学对幼儿园的支持到互惠、再到共同发展的合作路径,通过问题驱动,课题促进,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最后,李瑾瑜教授基于NGO支持的U-S合作,呼吁NGO对教育的关注,特别是对处境不利地区教育的关注,对处境弱势人群教育的关注,对教育关键与核心领域的关注,对教育权利与质量的关注,对教育变革与发展行动的关注,对教育与社区、家庭关系的关注。

在论文发言阶段,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陈佩英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副教授、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杨智颖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学颜宝月、台湾教育研究院杨俊鸿研究员分别就发表的会议论文以及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亲身经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在闭幕式上,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瑾瑜教授概括性地总结了“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研讨会”的要点。香港中文大学黄显华教授也对会议作了总结和反思,他特别强调:“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中,我们需要来自基层的声音,来自中小学的声音,我们希望少听到中小学对大学赞扬的声音,多听到对大学批评的声音”。最后,李瑾瑜教授宣布2012年“第六届两岸四地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研讨会”在台湾召开。

猜你喜欢
西北师范大学协作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刘排教授简介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