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2011-08-15 00:45周红梅陶淑华西华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当代经济 2011年17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体育

○周红梅 陶淑华 (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体育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活动,正逐渐走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中国体育正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参与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逐渐地实现产业的社会化、产品的商品化、运动的市场化,形成特有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市场。从体育产品生产过程来看,体育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社会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是信息文明时代重要的第三产业。体育产业涉及的领域包括竞技表演与广告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尚小。鉴于此,必须透彻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1、中国体育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占当年GDP的0.52%,从2006年至今,体育经济每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16%,逐渐形成了一个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等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另外,每年各地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约有300—500次,营业额约8000万人民币。体育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体育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国家财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中国体育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

体育产业作为国家第三产业的组成部门,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提供了33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及632万个间接就业机会和近100亿人民币的家庭收入。我国体育产业所支撑的经济活动在产业活动方面超过1000亿人民币。

3、体育经济促进了我国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刺激和拉动了内需

《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显示,包括体育在内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一项,每年的增加值在2.7%~3.0%。2008年,我国体育服务业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4%。从饱和经济到过剩经济转化过程中,经常出现消费不足、投资不足,以体育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支中坚力量。人们对体育娱乐消费意识增强,有关体脑共享的竞技游戏等逐渐成为公认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消费作为一个庞大的市场,为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我国体育经济存在的问题

1、体育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成熟,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体育市场机制是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交换的主要调节器,然而我国体育市场结构各层面市场均不够完善,并缺乏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也无法适应入世的新环境。体育管理体制严重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运动队制已经显示出对体育事业的阻碍,而体育实体制又尚未形成,包括企业实体、事业实体和其他体育经营实体都处在萌芽状态。而且,“以福利性体育为主,经营性体育为辅”的现状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2、我国体育实体产业竞争力弱,在世界体育市场的份额极低

目前全世界体育用品业的贸易额为1500多亿美元,其中欧洲占600亿,美洲占900亿,亚非拉体育贸易微不足道。我国体育产品更是因为数量少、质量差、品种单一不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3、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形资产溢出效应逐渐成为负效应

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国自有的无形资产:世界级体育项目和一大批世界级体育明星。但是,这些我国自己的无形体育资产却不能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用。世界级运动员的无形资产,频繁流失到国外,有的远嫁他乡,有的委身于国外体育,对我国体育发展造成损失,造成“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

4、体育文化缺乏,体育品牌尚处在初级阶段

体育文化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球体育用品贸易中85%属于品牌产品,而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主要依靠来料加工,或是贴牌生产,以大量廉价劳动力赚取加工费。目前我国体育产品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较低的运动衣裤及运动鞋上,商业化运作水平低,缺乏品牌生命元素,体育生产企业缺乏后续发展力和竞争力。国内品牌产品市场情况:李宁50%,耐克30%,阿迪达斯10%,其他10%。尽管在国内市场占有领先地位,但在国际市场上与耐克、阿迪达斯等这些享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端产品相比,仍然缺乏强大的竞争优势。

三、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

1、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对体育的发展不能形成强大的经济支撑。不同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别和东西差距使体育消费严重畸形。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在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体育市场发展较快,群众性的健身、健美中心、体育俱乐部等市场覆盖面广,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东部12省、市、区体委系统办的体育实体达822个,中部9省、区体育市场也有较大的发展,体育实体数和经营收入接近东部地区,体委系统办的实体有771个。而西部体育市场发展缓慢,西部9省、区体委系统办实体仅170家。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体育市场发育的差异,体育资源不能有效地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制约着我国体育大市场的形成。

2、体育消费的不均衡和体育观念的差异,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爱好的体育需求差异很大,而且多集中在城市,不能充分发展体育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推动全国性体育的发展。如乒乓球界对乒乓球市场在体育市场中所占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及其开发前景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3、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制度方面,缺乏管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宏观部门,市场管理不统一,管理权限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法制配套体系。

4、体育人才的缺乏

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和运动体育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我国体育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生产企业缺乏高层次的现代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运动体育缺乏足够的专业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高层次裁判员。

四、快速发展我国体育经济的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

促进运动协会实体化和群众体育社会化,加强体育生产型企业的管理和领导,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强体育发展后劲。同时,加强运动体育的训练改革、构建有序的竞赛体育的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保障体育市场顺利发展。

2、制定、完善体育法规,使体育市场有法可依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必须首先建立健全体育法规。建立权威的体育市场执法和监督机构,使体育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培育体育商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中介、产权、无形资产交易等各种市场,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竞争秩序,形成与世界接轨的大市场。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准则的法规,明晰体育市场的主体地位;健全体育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法,保障体育市场有序运行;建设体育主管部门市场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规范,明确政府的宏观调控地位和职责。

3、培育和建设我国体育大市场

(1)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强大作用,快速培育体育市场。目前,中国的电视媒体和体育产业之间互动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通过体育电视与中国体育产业之间合作,体育电视将会成为体育产业收入重要保障,使电视转播价值增值。

(2)培养体育市场经营主体。加速构建体育经营主体的经营环境,包括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条块分割的打破、市场准入门槛的弱化、各子项目市场的培育等。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让他们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带头作用,逐渐带动一大批体育企业的产生。

(3)积极打造体育运动第五媒体。体育主管部门借住国家主办大型世界级体育赛事,快速吸引各方对体育产业发展投资活动,借助社会资本及体育彩票发售等方式筹措资金,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修建一批大型体育场馆,既能适应世界性体育比赛又具有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扩大社会开放,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4)积极培育体育中间产业,发挥体育赞助业和体育广告业、体育经纪人业的作用。体育中间产业包括赞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经纪人业,在很大程度上,体育中间产业是一国体育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但是针对整个中国市场来讲,体育中间产业还没完全形成,必须加大力度培育中间产业,以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5)构建体育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链的乘数效应。中国体育产业链乘数效应轨迹:投资——爆发优势——产业膨胀——全面提升。体育产业链首先必须是资本投入,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投入,形成一大批体育主体,然后充分发挥爆发优势,诸如劳动力优势、产业链优势、规模化优势、生产专业化优势等,使体育经济逐渐膨胀起来,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形成中国强大的体育实体经济。战略型的中高端企业集中资金投资于单项优势工艺的改进,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成为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者。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依赖度的加深,体育资金、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物质产品、体育运动和赛事都将纳入全球化资源配置,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与竞争,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我国的体育产业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因此,必须广泛开发体育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体育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增强中国体育的国际竞争力。

[1]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石岩、舒宗礼、刘华冰: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体育学刊,14(5).

[3]郑志强:论职业体育的市场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

[4]杨军、白震、易春燕:体育产业直面WTO[J].体育学刊,2002,9(4).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经济体育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