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华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135)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又名《春风化雨》,是一部主要描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佛蒙特州一所传统贵族预备学院青年学生们在新任老师的启发和鼓舞下为追求学术和思想自由与传统恶势力抗争的影片。学院坐落在一个原始森林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如愿以偿地帮助大多数翘首期盼的家长将孩子毕业后送入常春藤盟校,但严重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梦想的火花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一个个被浇灭。一群本身天真烂漫的学生却像苦行僧一样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功课。但自从新英文老师基廷先生的出现,学校原有死气沉沉的格局完全被打破。他引导学生重新组织了富有浪漫和激情的死亡诗社,汲取生命中的精华,释放青春和活力,只争朝夕。
据荣格(Carl Gustav Jung)考证,“原型”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arche”(初始、根源)和“typos”(形式)。 原型的概念首先被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ames G.Frazer)所采用,借以分析各种文化里的神话传说和宗教礼仪。例如,费雷泽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是他观察到的“金枝王国”。古代居住在内米湖畔的意大利人有这样一个仪式,即在王位交接时,继承人会从圣树上折下一根树枝,在搏杀中把老国王杀死后继承王位 (Frazer 1954:228-253)。他进一步考察到,这种仪式和不同文化中常有的一种共通的巫术相同,在植物开始生长的春季举行象征生命繁殖的仪式。荣格也被认为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创始人,他的贡献主要是在心理学层面把神话和原型结合在一起。“神话首先是灵魂本质的心理现象”,因为原始人的意识思维尚不发达,靠无意识和神话体验事实。随后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其内容是指从未在意识里出现过,因此也不会为个人所获,而是完全依赖遗传。原型概念是集体无意识概念不可或缺的对应物,它暗示着各种在心灵中似乎处处显现的某种具有确切形式的东西(朱刚 2007:188-219)。
刘琛将《死亡诗社》的原型解读为美国人追求美国梦的恒久文化主题,将尼尔的死亡释为对美国梦的讽刺(刘琛 2010:1-2)。而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文中人物和情节从新的原型中进行再理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美国各种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包括妇女解放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原著居民泛印第安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其中黑人民权运动声势浩大、影响最广、意义最为深广。其主要特征是美国边缘弱势社会向主流社会发起的挑战(蔡永良2010:240-245)。与其说《死亡诗社》是美国梦的原型再现,不如说是对美国梦的讥讽和挑战。片中从未提及非裔黑人的民权问题,但在文中的情节和人物中都可以找到民权运动的原型。
《死亡诗社》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新任英语老师基廷先生。他的到来打破了威尔顿学院死气沉沉、波澜不兴的格局,让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逐渐找回自己的浪漫与激情、青春与活力、志向与梦想。他的形象就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黑人平等权利而奋斗的林肯再现。
黑人是最早到达美洲的居民之一,紧随英国人之后,只不过是被掳来的。他们在美洲大陆上从事种植园耕作或其他体力劳动,随意被白人买卖、充当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和话语权(蔡永良,何少斌 2010:178-206)。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南北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最终战争爆发。林肯由于个人经历,对南方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第十六届总统。当选不久,南方发动叛乱,引起内战。林肯领导北方同南方作战,要求立即解放黑奴并惩治叛乱分子,并于1862年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英如 1979:1)。
基廷先生引导学生们追求思想自由,释放心灵,这与林肯领导黑人追求人身自由,获得平等权利可谓是有同工异曲之处。基廷在第一堂课里,让学生们称呼他为“哦,船长!我的船长!”(Oh,captain!my captain!),这正是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在他的诗中对林肯的称呼。威尔顿学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死记硬背,尊崇课本。然而,基廷先生在第一堂课就让学生把课本前言对诗歌的定义撕掉,对诗歌重新定义。诗歌是自然地流露内心的想法,诗歌是人类生命中无止的追求。生命就像诗歌,贵在只争朝夕(carpe diem),让生命不容反响。“玫瑰芬芳须采撷,稍纵即逝难觅踪,君不见今日笑容,明日将香消玉殒”,基廷用这首诗鼓励学生追求梦想,摆脱一切束缚,作生命中的自由人。
南北抗战中北方的胜利使反动分子对林肯心怀仇恨,最终林肯于1865年被刺杀。林肯解放了黑奴,恢复了黑人在美国大陆的基本人权,最终却悲剧地牺牲在反对派手中。而基廷先生,尼尔的死让他成为替罪羔羊,电影最终以基廷被驱逐出学院为结局,他的光辉形象在威尔顿已被反对派(指家长和学校)毁灭。
影片中学生们的原型可以看作是自林肯时期内战以来追求人身权利的非议黑人。黑人在南北内战之前始终是奴隶身份,任由奴隶主剥削买卖。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种植园中拼命劳作,从土地中为奴隶主挖掘出最大价值,赚得最大经济利益。而威尔顿的学生们无异于黑奴,他们天天啃读课本,死记硬背,多数只是为了实现学校和家长的梦想。他们完全被剥夺了自由追求梦想的权利。基廷先生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路,找到属于自己的步伐、步调,无论愚蠢还是骄傲,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学生们为了找回真实的自己,他们晚上聚于山洞,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自由天堂。黑人和学生们虽然一个追求的是民族认同,一个追求的是人生选择权,但他们都是在追求自由。
电影中的高潮部分是尼尔的死。弗莱(Northrop Frye)总结划分了神话的不同阶段,分别是黎明、春天和生的阶段;顶点、夏天、婚姻或凯旋阶段;日落、秋天和死亡阶段;黑暗、冬天和毁灭阶段(朱刚 2007:188-219)。尼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即参与话剧演出,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但父母对他大失所望,威胁把他送入军校。他的梦想如此被父母无视贬损,他选择了死亡。寒冬腊月,他脱光了衣服,带上演出时的绿色草帽,在夜深人静时,他用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把尼尔的死亡描述在冬日的黑夜里,这与弗莱所划分的最后一个阶段相呼应。
死亡诗社在电影中是自由的旗帜,死亡诗社的成员可以在山洞里自由奔放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重组诗社时,读的第一首诗可以看做是他们的独立宣言:“来吧,我的朋友们,寻求崭新的世界还不算太晚,航行夕阳外的雄心已经收敛。虽然我们感天动地的力量今非昔比,如今我们性情相近的雄心被时光的轨道磨损,但豪气未减。去奋斗,去寻找,去探索但绝不退缩!”
死亡诗社与威尔顿学院的四大校训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开学仪式上,校长反复让学生重复校训,即“传统”、“荣誉”、“纪律”、“卓越”(tradition,honor,discipline,excellence )。 如果把这四个词的首字母拼起来(“DETH”),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与“死亡”(death)发音相同。正是这四大校训,一直压抑学生,束缚他们的思想,剥夺了他们追求自由的权利。然而死亡诗社归根结底只是他们的夜间活动组织,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支柱,但现实要求他们走出山洞。
而《解放黑奴宣言》的颁布为黑人争取平等人权提供了保障。这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自己既有生存的权利更有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南北战争后,黑人的地位逐渐提高。有些黑人受到学校教育,奔向了理想的工作岗位。纽约黑人的哈莱姆音乐也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黑人还是受到间接的歧视。三K党夜间活动绞杀黑人、不少公共场所禁止黑人入内的潜规则、黑人因受教育水平低而被剥夺选举的权利等现象说明,《解放黑奴宣言》并不是他们最终的追求,他们想要的是和白人一样平等的权利。因此,美国黑人一直为他们的平等权利奋斗着。
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威尔顿学院的学生在基廷老师的激发鼓舞下,释放心灵,追求学术自由。这在一个世纪以前就找到了原型:林肯颁发《解放黑奴宣言》,唤醒了黑人的民权意识,领导他们为平等人权而奋斗。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死亡诗社》进行了新的解读,为影片提供了一个新的欣赏视角,有利于读者深刻感受到影片特有的文学造诣和社会价值。
Frazer,J,G.(1954).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M].London:Macmillan and Co.Lrd.
蔡永良(2010).美国国家社会与文化(美国篇)[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
蔡永良,何少斌(2010).美利坚文明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刘琛(2010).理想与现实的交锋——原型批评下的《死亡诗社》新解[J].文学评论(1)。
英如(1979).林肯——美国黑奴的解放者[J].社会科学战线(1)。
朱刚(2007).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