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域文学的结构与解构主义

2011-08-15 00:51:06刘婵娟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全球化作家

刘婵娟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00)

1.引言:结构与解构主义的双重坚守与隔离

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封闭式的结构整体,其本质不在于作品的结构因素,而在于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就是把作品看成是一个独立、完整、封闭而又自足的系统。作品的封闭性自然使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把包括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的考察以及创作主体等一切外部研究排斥在外,而仅把语言分析作为其研究的惟一内容,力求通过对客体结构模式的描述达到对客体的解释。

与结构主义相反,解构主义否定文本中心和作者权威转向对文学作品内在结构关注的同时特别强调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过程,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在否定以语言内部结构为中心的文本以及作者权威的同时,把对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关注进一步转向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参与、解构与重构,强调不应将文本意义看成是结构所规定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历史结果,是语言、无意识、社会制度和社会实践(包括人类符号运用)相结合的结果。世界上的作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地域性作家,一类是地域性作家。前者认定,所谓的地方特色、风俗人情,于文学而言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他们甚至有意淡化和排斥这些元素。这种认定其理论基础是:文学所要表现的应是人类共有的生活以及普遍的人性。这类作家把更多的力量放在了没有特定空间的想象上,所编织的故事带有更多的假设性,代表了结构主义的观点。而另一类作家,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地理环境就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舞台和背景,人类的生活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学创作作为人类的社会活动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Jameson F.1996)。影响这些作家的理论基础是:艺术必须选择特殊的空间,展示特殊的生活画面,通过对特定文化的显示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艺术的认识和审美之目的,体现了解构主义的思想——在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其外界的关系上,后者是第一位的。因此产生了也体现了地域文学中的结构与解构主义之争。

2.地域文学的发展兴衰

地域文学是个复杂的文学体裁,它是多样性与同一性、地域性与全球化、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统一体。

2.1 共性个性的矛盾统一

美国文学地域性集中在新英格兰、中部、中西部、南部、西部等地区,作品地域主题为喧闹的都市小镇或自然的农村荒野。表现在历史上:地域文学在美国有两次高峰,分别是19世纪后期和一战后的20、30年代。19世纪后期,新英格兰作家急于确立和颂扬新英格兰品质,并从该地区的自然和历史中挖掘构成英格兰品质的源泉。当地出版社对表现地域主题的作品求之若渴,新英格兰读者对表现当地风貌的作品爱不释手,地域主义小说便在当地应运而生(Herr,C.1996)。与此同时,梭罗的《瓦尔登湖》首开自然文学之先河,热爱自然的人们纷纷在各地效仿,于是,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叙事方式,一时成为全美地域文学写作的模本。马克·吐温也是这个时期成熟起来的作家。他立足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创作出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其作品大量使用地方性口语,摆脱了英国小说语言的影响,开创了典型的美国语言风格的文学。到20世纪初,地域主义文学逐渐让位于具有民族统一性特质的文学,从而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

地域文学的另一个高峰出现在美国文学的第二次文艺复兴时期: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来自中西部。例如,辛克莱·刘易斯来自明尼苏达州,维拉·凯瑟来自于内布拉斯加州。这些来自中西部的作家大多在东部找到了发展机会,但对家乡仍怀着深深的眷恋。在他们的笔下,中西部既是田园理想的寄托,又是落后保守的代表。尽管各位作家与之认同的地域有所不同,但是这种地域情愫却一脉相承,成为文学创作中具有无穷潜力的主题。罗纳德·韦伯在《中西部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崛起》一书中指出:所有乡土之情的表达都来源于一种对失去的乐园的想象,其表现就是将令人羡慕的过去与令人失望的现在进行对比。佐纳·盖尔以威斯康星为背景创作小说;汉姆林·加尔兰叙述达科他州农民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战斗的伟业;凯特·乔邦经常描写克里奥耳人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玛丽·诺尔兹·墨弗里兹讲述的是关于田纳西州山区人民的故事。玛丽·奥斯丁描绘了西南部荒漠地带的生活情景。德莱塞的《嘉莉妹妹》(1900)从都市的视角印证了韦伯这一信念。《嘉莉妹妹》都市生活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将都市生活视为一种堕落的生活方式。凯瑟自1900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后,接受了萨拉·奥纳·朱厄特的劝告,以自幼所熟悉的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潜心描写故乡内布拉斯加的风物,终于写出了《我的安东妮亚》这样的地域文学名作,对边疆开拓荒者那种完美无瑕的生活及其女主人公理想化描述。(孙宏2005)。除新英格兰和中西部外,南方文学是美国文学版图上的另一个重要区域。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南方文艺复兴。对于一个曾经以农为本的地区,“地方”构成了南方文学的经典主题。南方与美国其他地方历来不同,南方的文化表述更带有属于南方的地域特点和历史痕迹。以福克纳为代表的南方文学折射出浓郁的乡土意识。福克纳一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大都以这个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将生活的空间严格地限制在一个他认为他所熟悉的固定的点上,方圆十八里,一辈子也不肯跨越一步。在其作品中,显示出了浓重的地方情调和特别的小文化环境。福克纳和上文提到的凯瑟、德莱塞等作家描写了上百块这种小小的地方以及数十个城市的种种生活场景和各色人物情节,共同为我们奏出了一首美国生活的交响曲。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又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家,乔尔·查恩德勒·哈里斯笔下的雷姆斯大叔讲一口地道的佐治亚方言,他的一举一动无不表现出当地人的特点,流露出当地人的感情,彰显了南方独特的文化身份。

通过这些作家的创作我们发现,对地域之情的关注一个世纪以来始终贯穿着美国文学的发展,既造就了其总体共性,又形成了各个地域文学的个性。

2.2 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对立与结合

美国文学从产生之初就具有全球化的特性,并通过“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遗产,丰富了美国民族文学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全球化消蚀地域特色使当代美国地域文学走入低谷(刘英2010)。另外,文学评论界对文学地域主义的价值也观点不一。早在19世纪末,美国的一些评论家就批评地域文学过于细微、具体,缺少宏大的阳刚之气。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美国地域小说家为抬高自身作品的地位,不惜贬低19世纪地方色彩小说,指责他们的小说只为迎合东部读者对西部的想象,从而强化了东部对西部的偏见。而在当代评论家中间,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地域文学眼界狭窄。在《太平洋西北文学文选》前言中,布鲁斯·巴克特(Bruce Bareott)指出:“作家通常都拒绝‘地域作家’的标签,因为它暗含失败的意味。”

文学界对地域文学的质疑导致文学研究者对地域研究退避三舍,即使是那些优秀的地域文学研究成果,其作者也总是在专著前言为自己的选题作几番辩护,充分暴露了其学术上的不自信。当然,这种学术自信的缺乏也与文学批评界大气候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文学批评被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所垄断,这些研究都以“审美诉求”为基础,排除文学与外在因素的联系,主要研究文学的文学性、审美思维、文本细读、修辞、叙事方式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侧重研究文学与地域的联系,就有被指责为把文学研究变成民俗学和地理学研究的风险。文学地域主义研究中结构主义得到最大发扬,解构主义被打入了冷宫。

但在当代,全球化却给美国带来了文化同质化危机、人际关系淡漠、归属感缺失等诸多问题。使得美国文学界强烈感到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地方感”的必要,自觉地将地域纳入批评话语,使它成为继性别、阶级、种族等元素后又一个新的文化研究领域。

2.3 解构主义功能性重组

总体看来,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总之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尽管全球化有消解地域的趋势,但全球化也再一次让地域性问题变得明显起来。多元文化主义为地域主义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全球化。一方面,地域小说将某一特定草原、乡村、小镇、城市作为背景,着重描写对该地方本土风情的眷恋;另一方面,这些小说也表现了该地域文化对各种移民文化的吸收和容纳。1900年,西奥多·德莱塞发表了《嘉莉妹妹》,德莱塞诞生在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城,但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场景远远超出了这座城市所在的区域,描绘了从印第安纳到芝加哥、纽约的广阔场面。作为杰出的地域小说家,薇拉·凯瑟的小说不仅体现了她对内布拉斯加的家园情结,同时也反映出她的多元文化情结。凯瑟的童年时光是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度过的,那里是凯瑟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成为她一系列小说的背景。她的小说《安东尼娅》不仅描写了对美国印第安文明的推崇,还描写了对来自瑞典和波希米亚等欧洲移民文化的热爱。内布拉斯加这个名字本身就出自印第安人的语言,意为“平缓的河”,小说中的黑鹰镇亦取名于一位受人敬仰的印第安酋长。同时,来自东欧、北欧的民族文化给美国大草原带来了异国的气息,多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结合、生根,成为美国西部地域与全球化互动的一个典型的文学案例(Powell D.2007)。

3.结束语

以辩证和历史的观点来分析结构与解构主义,两者均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拓宽了文学批评的视野,但与此同时又都走向了极端:前者过分强调抽象的文本中心性,后者过分强调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自由,最终都进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误区。两者虽然都为文学批评拓宽了视野,但两者之间在对待文本的态度上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悖论。文学批评的地域主义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它是检视、研究和探讨地方化身份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论,是一种新的文化研究模式。只有正确认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悖论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承认作品意义和作者权威的同时,重视作品和作者、作品和时代历史及其地域社会背景之间的必然联系,将地域文学文本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政治、历史和地理中去考察。才能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走出误区,通过辩证思维达到新理念的产生,使文学批评理论在对旧有批评模式的否定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事实上,一种理论能否持久发展下去,关键在于这种理论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一旦超过了“度”,就必然会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Jameson F.(1996).The Seeds of Time[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err.C.T.(1996).Critical Regionalism and Cultural Studies:From Ireland to the American[M].Midwest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st edition.

Powell.D.R.(2007).Critical Regionalism:Connect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M].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刘英(2010).全球化时代的美国文学地域主义研究 [J].国外文学(7)。

孙宏(2005).《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境界 [J].外国文学评论(1)。

孙宏(2007).中美两国文学中的地域主题研究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全球化作家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说月报(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重塑与解构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