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品味人生

2011-08-15 00:51汪顺来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莫里米奇人生

汪顺来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 213002)

引 言

《相约星期二》是个真实的故事,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米奇·阿尔博姆(Mitch Albom 1959-),他真实地记录了与恩师莫里·施瓦茨先生“相约星期二”的全部经历。期间,美国广播公司“夜线”节目组还特地三次登门采访莫里,让观众亲眼目睹一位老者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如同观看一部死亡的连续短片。

莫里毫不隐晦个人隐私,因为他人生中不是第一次接触死亡。莫里来自一个移民家庭,家境贫穷,大部分时间靠救济度日。九岁那年,他收到一封从医院发来的电报——母亲的死亡通知书,上面写到:“我们遗憾地通知您……”(米奇2005:69),从此莫里将它珍藏一生,这是母亲留下来的唯一信物。父亲查理生性寡言,很少与儿子交流,父子感情冷淡。莫里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一家市停尸所。父亲是受惊吓,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莫里接到通知去认领尸体,他看了看玻璃罩下的尸体,点了点头就走了,因为房间里的恐怖气氛攫走了他所有的感官能力,过了几天他才能哭出来(米奇2005:130)。父母的早逝让莫里懂得了如何去准备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莫里是社会学博士,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1994年医生宣告他患上了绝症——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从此,他告别了舞会(老教授得病前是个舞迷),告别了驾驶,告别了正常的行走,告别了教室,被禁锢在轮椅上,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天。

米奇大学毕业后,忙碌于追名逐利,平庸了16年,一次偶然的电视节目采访中看到了恩师,良知驱使他回到恩师的榻边,聆听老师临终前的最后一堂人生课——《相约星期二》,这堂课也让更多的人从此告别平庸(杨思卓 2010:107)。

1.幽默——快乐人生的调味品

人生多磨难,生命中有多少难以承受之重!困难和挫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我们脆弱的神经。怎样才有快乐的人生?莫里的秘诀是:幽默是人生的调味品,有了幽默作伴,人生不再是单调的苦味。莫里的幽默既非黑色幽默——一种抛弃理性的苦涩的疯狂,悲观消极;又非“玫瑰色幽默”——一种故作斯文的忸怩作态(南平1986:117)。他没有阿Q的精神麻醉法,也不是对生活“看破红尘”的态度。他的幽默是一个心里健康的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言语中充满哲理,令人轻松愉悦且受到启发。与莫里在一起,你不会有伤感。

理疗师要求米奇将莫里肺部的毒物拍打出来--否则他的肺就会硬化,从而丧失呼吸的功能。

“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莫里喘着气说。

“没错,”米奇开玩笑地说,“谁叫你在大学二年级给了我一个B!再来一下重的!”二人都笑了,这是莫里临死前的健美操。有时莫里埋在枕头里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别太狠,”他说,“我是个老头了”(米奇 2005:143)。

师徒二人幽来默去,非常自在。他们的轻松谈话仿佛不是在病床上,而是在咖啡厅里才能听到。即使大限将近,莫里始终没有放弃人生的快乐。这样的幽默也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做到:当你在床上时,你就是个死人——莫里的最新格言。显然,莫里已参透死亡,他带着乐观的心态在体验死亡的进程。

在谈到火化时,莫里开玩笑地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米奇2005:159)。他把身体看成一个壳,一具装有灵魂的壳。它在渐渐地枯萎,如同树枝上的枯叶,一阵风起,霎时消失。莫里的幽默似乎与佛学有了相通的智慧——人生的终点即是安详的“圆寂”。生活多了一份幽默就不再孤寂,在这里,悲剧已然是喜剧,一切皆在升华。

2.相爱——美好人生的福音

爱是个广义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我们全人类的心声。莫里赋予爱新的含义: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认为爱的前提是同情心和责任感,只有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莫里虽被禁锢在家中,仍关心时事。他说:“正因为我遭受痛苦,我就更容易想到比我还要痛苦的人。那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见波斯尼亚那儿的人在大街上奔逃,被枪打死,都是些无辜的受害者……我不禁哭了。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就像感受自己的一样。——我非常同情他们”(米奇2005:47)。真有点不可思议,身陷绝症的莫里却为半个地球之外的陌生人流泪。这也许就是莫里的爱心,他的同情心,虽然自己无法帮助那些苦难中的人们,但他的心仍牵挂着他们。莫里认为自己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中的一员,和他们一样正在接受人生的考验,而拯救苦难的不是上帝,而是彼此相爱。爱不只是怜悯和同情,更是一份责任和对人生的感悟。爱就是希望,对美好人生的期盼,对人类和平的呼唤。所以莫里在弥留之际,仍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情,他的爱心让他体味了人生的美好。

3.与人生讲和——幸福人生的原则

谈到人生的原则是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人生?人们感慨万千。有人慨叹:“人生如梦啊!”;有人豪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面对“人生中最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莫里的回答很简单:“与人生讲和”(米奇2005:161)。

时下多数人为生活所累,体会不到幸福人生的滋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如同被追逐的野兽四处奔波着、忙碌着。人生的不堪重负就像米奇大学毕业后的16年:付房租,看广告,为梦想而奔波,可现实总使得梦想变了味。从租房到买房、买山间别墅,再后来买汽车,恋爱结婚到生儿育女,生活如同马拉松赛,直到最后一刻才想起快乐。米奇的觉醒也是在见到恩师之后,莫里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使米奇愁云顿消,重焕新生。

莫里的人生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人生就永远不会幸福。

他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米奇2005:113)。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诸多不顺,难免会受到伤害。弥留之际的莫里也悔恨过:老友诺曼夫妇曾伤过他和妻子夏洛特的心,多次要求和解,却遭自己拒绝,因为当时自己太自负了,不满意老友的解释。几年后,诺曼死于癌症。莫里为此非常懊悔。可是智者的泪水化作人生哲理: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米奇2005:155)。

年轻时急于恋爱,恋爱后想结婚,组建家庭,生儿育女,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可是生活时常为难婚姻,考验家庭的根基,所以有人开始厌倦家庭生活,试图逃避。谈到这个话题,莫里语重心长地说:“假设我离了婚,或一个人生活,或没有孩子。这疾病——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以忍受。……这就是家庭的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这是母亲去世时我最想得到的——我称它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工作也办不到”(米奇2005:87)。莫里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家庭生活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幸福生活离不开家庭的呵护。

当回答“假如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时,莫里是这样说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会起床后晨练,然后游泳、与朋友共进午餐;下午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吃自己喜欢的美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直至精疲力竭,最后回到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米奇2005:163)。

在他看来,生活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得无须奢华——莫里在极普通的一天找到了那份完美。这就是幸福: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与人生讲和。

4.死亡——自然人生的阶段

谈到死亡,人们多半回避,这是个令人恐惧的话题。正如培根(Bacon F.1561-1626)说,“大人们害怕死亡,就像小孩害怕步入黑暗一样,”因为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培根 1997:7)。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留下的困惑——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给人们的生死抉择留下了困惑的阴影,引发人们对死亡的思考。死亡其实是一种视角,是站在人生的终点上思考人的一生形成的大智慧,是构建伟大人生理想和培养健康心态的基石。死亡是警钟,它激活了人的生命意识,使人们从麻木中惊醒,从而更加珍惜生命。面对人生的最后阶段,莫里语出惊人:拥抱死亡。他将死亡作为自己最后的一门课程,用葬礼取代毕业典礼,让更多的人明白死亡的含义:死亡跟生命一样自然,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莫里认为,我们应该用戏谑的态度去对待死亡。他坦然地说:“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加珍惜生活。像佛教徒那样。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米奇2005:77)。为此,他得出结论: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生活。面对全国的观众,他发表了最新的格言:“别走的太快,但也别拖得太久”(米奇2005:151)。莫里把死亡看成人生之旅的一个阶段,看成生活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并应懂得死亡是人生的自然发展。一个西方的教授竟将死亡看得如此之透,这分明达到了道家的境界。可以说,莫里的思想与千年之远的老子不谋而合:“道法自然”!

结束语

《相约星期二》是一堂精彩的人生课,每个人能从中学到人生的智慧,从而不再感到迷惘。莫里无疑是个成功者,他默默无闻的一生在生命终结前的十四周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他的话充满了人生哲理,具有震撼力,从而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莫里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的,所以他的确做到了“生而无悔,死而无憾”。

米奇·阿尔博姆(2005).相约星期二 [M].吴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南平(1986).“黑色幽默”初探:一种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J].外国文学研究(4)。

培根(Bacon F.)(1997).培根论说文集(Essay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杨思卓(2010).生命的巅峰叫“使命”——谈《相约星期二》[J].名作欣赏(1)。

猜你喜欢
莫里米奇人生
好奇无界:米奇艺术展全球巡展深圳站
莫里永学生宿舍
——贯穿建筑的连续上升走廊
“铲屎官”和“小祖宗”
美国警长与警犬相伴16载相继去世
人生中的某一天
《莫里》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大蛇莫里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