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衔接手段差异及其在汉英口译中的转换——以温总理两会答记者问为例

2011-08-15 00:51:06王玉兰项名健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连贯口译手段

王玉兰 项名健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引 言

1976年韩礼德与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语篇衔接理论的诞生。在书中,他们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并指出:“当话语中某一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会出现衔接。”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英语中的衔接手段可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语篇衔接理论的创立对于当时方兴未艾的语篇分析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学者参与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胡壮麟(1994)提出了跨层次和跨级阶衔接现象,阐述了多层次衔接模式的观点,并且把整体总体性衔接关系分为四类:话轮、临近配对、行为等级和序列、语篇的宏观结构,对话语结构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Halliday和Hasan把衔接机制扩大到有机衔接,如相邻问答对(adjacent pair)和结构衔接,如平行对称结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胡壮麟又将衔接机制扩大到及物性衔接和语音衔接。张德禄还总结了语篇内部的衔接原则和语篇与语境之间的衔接原则,以及衔接原则同时出现时各个原则之间的支配原则及先后顺序(张佳奇2007:113)。 但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这一理论也存在异议。较早对韩礼德等人的语篇衔接理论提出不同意见的是Widdowson(1979)。他认为,语篇中确有衔接现象,但应该根据语篇中命题的发展来研究衔接。在他看来,如果在同一个句子内的不同成分之间或者不同的句子之间可以看出某个命题在发展,那么语篇就是衔接的。Brown和Yule(1983)认为衔接的形式标记和某个衔接意义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他们以and一词能表示递进、转折、因果和时间四种不同的连接意义为例,证明衔接理论的不足。Harnett(1986)对英语衔接的纽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将其分为静态纽带,包括重复、代替和省略等形式,以及动态纽带,包括表示时间或因果关系的连接成分、上义词和下义词等(朱永生 2001:53-55)。胡壮麟在其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论述了语篇衔接的多层次模式,发展了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语篇衔接理论。他认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不仅局限于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是社会符号层,包括语境、语用学;第二层为语义层,除及物性外,还有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为结构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为词汇层,有词汇搭配、照应、指称性;最后在音系层有语调、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以及语音形式 (胡壮麟 1994:224-226)。

虽然语篇衔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有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空间。 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17)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对语篇衔接理论进行完善与发展:1.语篇衔接与连贯关系的研究;2.整体性、系统性研究;3.语篇与语境关系的研究;4.微观研究在理论总体框架建立起来的前提下,微观研究的精细程度和深人程度成为关键的因素;5.应用研究。

目前,衔接理论最直接的应用领域就是语言教学和语篇分析。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分析语篇的组成方式、语篇与语境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语篇发展的脉络,从而掌握整篇文章;其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语篇的实际使用来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法概念。衔接理论还广泛应用于对比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实践中。 通过对源语和目标语衔接机制的比较,可以发现两种语言语篇的组织方式和特点,从而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把源语衔接机制用相应的目标语衔接机制来代替。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依据,拟通过对2010年温家宝总理两会期间答记者问中英文译本的细致分析,从词汇衔接和指称照应两方面阐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在口译中的具体应用。

一、词汇衔接

复现是指一个词项以其自身的形式或以同义词的形式重复出现。同现是指在某一语篇中某些词项通常会同时出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整个语篇中起了衔接作用。语义复现和同现包括:1)完全相同的语义词汇的直接重复;2)具有各种语义关系的词,如近义、同义、反义等同现;3)具有因果、修饰等组合搭配关系的词的同现。

1.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词汇的重复使用现象,它不仅衔接语篇,又能起到突出主题、加深印象的修辞效果。但比较起来,汉语更倾向于多用重复手段,而英语中则较多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因果关系和词汇同现等来实现语篇的衔接(陈淑萍 2003:77)。例如:

(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基础,我们希望美方能够正视问题,以实际回到三个公报的基础上来,使中美关系得以恢复和改善。

The three joint communiqué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m the foundation of this bilateral relationship.We hope the United States will face the issues squarely and take concrete steps to come back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ree joint communiqué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 as to restore and improve China-US relations.

其中,汉语通过词汇重复 (中美关系—中美关系)获得语篇衔接。而英语却可以通过同义词衔接手段(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China-US relations)。在口译过程中,这要求译者注意到同义词复现,用同义词进行了翻译。

(2)温家宝:就是先生所在的欧盟地区,出口总体下降20.3%,但是对中国的出口只下降15.3%。如果我举一个德国的例子,那就是去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多达760亿欧元,创历史最高。美国去年出口下降17%,但是对中国的出口仅下降2.2%。

Talking about the European area,where this journalist comes from,on the whole,exports of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decreased by 20.3%,yet its exports to China only fell by 15.3%.Last year,Germany's exports to China reached 76 billion Euros,reaching a historical high.And last year,expo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dropped by 17%,but its exports to China only declined by 2.2%.

该例子中,汉语通过(下降—下降—下降—下降)的词汇重复,获得语篇衔接。但英文却通过(decreased by—fell by—dropped by— declined by)的近义词手段来实现语篇衔接。在口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对于中文中反复出现的同一词,在转换成英语时要尽量使用其相应的近义词,以免造成重复之感。

2.语义的重复同现包括具有因果、修饰等组合搭配关系的词的同现,在这方面汉英互译时也存在无法一致的情况。如:

(3)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

I understand the negotiation may be a complex process.But 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not sever their blood ties.And I believe that problems will eventually be solved.

该例中,中文“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中首先重复兄弟,但在英译文中,却将其省略,仍然可以实现语篇的衔接。其次,“兄弟”和“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是具有转折关系的语义搭配,缺少一个显然会降低前后句之间的衔接力,而英文却可以将两者合并成一句也能构成完整的语篇意义。译者在翻译英译汉时很明显采用了省略手法。

(4)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他给我拿出了一个单子,上面赫然有中国的名字。但我感到震惊,我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I learned from the leader of a European country that there would be a small group leaders meeting after the banquet that night.I was shown a list of the invited countries and the list has the name of China on it.I felt shocked because I had received no notification of China being invited to this meeting.

该例子中,会议—通知同现,译文中也体现了该词汇同现,实现了语篇链接。与前几个例子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三个词出现在原文不同的小句中。其次,这些词属于在语篇中会经常同时出现的词,但是中文中多以词汇重复将其来衔接起来,而英文中却多使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来实现语篇衔接。

二、指称照应

指称照应包括上指(anaphoric)和下指(cataphoric),上指是指用一个成分反指上文中出现过的某个成分,而下指则是指被指代的成分不在上文,而在下文。它是通过使用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语篇指称等,使语篇上下文得到照应,形成一个照应性的系统,即一个意义完整、有机统一的语篇。

1.一般来说,英语注重形合,无须相应的指称照应,只靠主述位推进便能连贯成篇,构成多复合式的长句。 在翻译成中文时,这样的长句往往要分析出主语与谓语,然后翻成几个独立的中文句子,其中还需使用指称词来回指涉及的名词或代词,以实现语篇的连贯。例如:

(5)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占大多数。

We should always give high priority and pay ver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oor people and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our society who still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上例中,英文使用了Who引导定语从句,中文中却必须增加人称指称—“他们”,以实现语篇的连贯,译者在合理地做出了补充。然而,在指称省略还是补充这方面,因汉语注重意合,更常见的是汉语省略人称关系,相应的英语必须明确补充所缺的人称指称。

2.零式指称的基本概念是语篇中本该出现的指称词被省略了。由于指称衔接关系与语言的语法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指称衔接手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运用。汉语是分析型语言,重语篇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重表层形式的连接,所以,汉语中各种指称衔接手段常常呈隐性状态。相比之下,英语是综合分析型语言,各种句式有其严谨的表现形式,注重用表层语言形式传达句子的语义内容,因此,英语的指称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常表示为零式指称或其他衔接手段(胡壮麟 1994:64-66)。 口译时,应理清原语语篇的指称关系,并根据汉、英不同的指称衔接特点,在译文中合理构建衔接框架,重现原文的指称关系。例如:

(6)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There was a painter by the name of Huang Gongwang in Yuan dynasty in China and he had a famous painting of the Scenery by the River of Fuchun.He completed the painting of this piece of work at the age of 79.And he passed away shortly after he completed painting this picture.

此句中的英文有He这个人称代词来指称照应a painter。而中文中却一个指称也不需要,但这并不影响句子的理解,因为后面各小句的主语与起始的主语相同,体现了中文的“零式指称”。译者在做口译时注意到了中英文差异,主动补充指称代词来实现英语的语篇衔接。

(7)何亚非副部长到达会议,首先代表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抗议,并且说“我是不请而来的”。

Upon arriving at the meeting,Vice Foreign Minister He Yafei expressed a protest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and he said I had arrived to attend the meeting uninvited.

上例中,汉语仍是全句只有一个开头主语,接下来一连串动作的发出者都是这个主语,以零式指称直叙下去,这完全符合“主题链”(topic chain)原则,即各小句的主题是一致的(胡壮麟 1994:65)。英译文中,除了有变换叙述角度(he said I)和直示(I)外,还加上了人称指称,如he、I,以保证叙述的衔接和连贯。译者同样采取了添加指称代词的方法,以实现英语语篇衔接。

3.在指示指称上,英语和汉语另一个最显著的差异就是英语中有一个定冠词“the”,但汉语中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指称。例如:

(8)(a)人民币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供求为目的(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的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b)We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a managed market-based and floating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we will continue to reform the RBM exchange regime and keep RMB exchange rate basically stable at an appropriate and balanced level.

其中,(b)例中的“the”回指上文中“a...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定冠词“the”在语篇的指称照应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汉语却无法译出。汉语中有指称意义的信息,多由相关词语的位置索引,人们总是先谈已知信息,然后再进入新信息。其中,已知信息意味着所指已存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背景知识中,通俗将来便是“你知我知”。(a)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共识之中。出现此类无法对应翻译现象的关键在于,汉语为意合性语言而英语为形合性语言。译者应针对中英文在冠词使用方面的差异,在汉译英时主动添加冠词,以满足英语形合的需要;反之,汉译英时,主动省略冠词或加以“这、那”之类的词。

结束语

本文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答记者问为语料,着重从语汇衔接和指称照应两方面探讨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在口译中的应用。译者在口译时,应注意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如英语中多采用近义词或同义词等来实现语篇衔接,而汉语则多采用词汇的直接重复来实现;再者,汉语中经常会遇到无主语句,而译成英语则要加以相应的指称代词;又如,汉语中无冠词,在翻译成英语时经常需要主动添加冠词,来满足英语形合的需要等。随着衔接理论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许多学科,如文体学、翻译学和外语教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研究的语篇衔接手段仅限于词衔接手段和指称照应,例证也稍显不足,因此本文得出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就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衔接理论并不断推动其发展的现状,本文作者认为对其研究应在不断完善衔接理论的同时,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其在多种学科中的应用,比如口译领域,从而使语篇衔接理论在应用方面获得新突破。

陈淑萍(2003).英汉衔接手段的比较与翻译[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宋江惠(2007).小议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 [J].科学时代:综合版(12)。

原林杰(2007).语篇衔接与英汉同声传译 [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6)。

张德禄,刘汝山(200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佳奇(2007).语篇衔接理论在国内发展综述 [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3)。

朱永生(2001).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度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文中被分析的材料引自:温总理2010年答记者问中英文材料[OB].

http://www.doc88.com/p-09216407126.html.

猜你喜欢
连贯口译手段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将句子写连贯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外语学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23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