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11-08-15 00:51:06李宏涛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词语

李宏涛

(南京政治学院外国语与外军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3)

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基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是有背景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任何语言背后都潜藏着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和这个民族的文化彼此血肉相连。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属性,寓示着不同民族文化心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影像。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将有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掌握语法知识只能保证句子结构正确,只有熟悉文化知识才能保证得体地使用语言,才能增强其跨文化的理解和交际能力。因此,外语教学不能脱离所学语言的文化和历史。《大学英语精读》的课文全部选用原文材料,许多课文和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既可以用来学习英语语言又可以用来介绍英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适时适量地讲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对异域的文化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帮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所接收的文化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显现出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入文化知识。

一、结合词语的丰富内涵导入文化

词语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该语言的词汇中有所体现。有些词在一种语言中带有贬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课“Lessons from Jefferson”一文中出现了statesman一词,教师在讲解该词时可结合讲解politician一词并分析他们的语义差别。英语中politician和statesman两词都有“政治家”之意,但两者在具体使用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在美国英语中,politician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它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政客”。而statesman一词却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类似于我们汉语中的“政治家”。通过对这两词的详细分析比较,可以深刻认识到美国人对Thomas Jefferson的高度评价,并避免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将politician和statesman混淆起来。

再如第三册第四课 “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出现的lost dog词,被译为“丧家之犬”,含有明显的贬义。因为汉语里dog是遭人鄙视的下贱畜生。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却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以狗来比喻人时是褒义的。 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Love me love my 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可见,对dog一词应该根据具体的交际环境区别对待,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可见,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词语的用法时,要向学生说明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贬,避免在使用上犯错误。

二、结合词语的历史典故导入文化

英语中的许多短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如不了解其背景,将难以理解它真正的含义,更谈不上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其加以自如运用。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了解词语的历史典故,有益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如第三册第四课“My First Job”一文中出现的the last straw便是其中的一例。该短语来自一句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骆驼的最大负载量约为1200磅,超过了极限,骆驼就无法承受。因此讲英语的民族往往用the last straw表示“使人无法承受的最后一击,导致失败的因素”等意。课堂上,教师如果结合该典故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结合句子导入文化

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含有丰富文化背景知识的句子,适当导入其文化背景有助于深刻理解其含义,并为进一步理解全文打下基础。如第一册第五课A Miserable,Merry,Christmas时,学生如不了解有关圣诞节的传说,不了解圣诞老人是通过烟囱把礼物送到小孩挂在圣诞树下用来装礼物的长统袜的话,就很难理解No candy?There ought to be something to fill your stocking with,and Santa Claus can’t put a pone into a stocking.(不要糖果?总该有点东西来装满你的长统袜吧,圣诞老人不可能把一匹小马放进长统袜里的。)及He couldn't lead a pony down the chimney(他不能牵一匹小马从烟囱里下来)等句子。这些句子结构简单,但若对这些句子的文化背景不熟悉的话,理解起来就有困难。

又如第三册第三课“Why I Teach”中有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面对此句,学生看完不知所云,这时教师就必须辅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圣经》,人类是上帝用粘土创造出来的。上帝对着粘土吹了一口气,它就获得了生命,人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了。此处作者把老师与创造鲜活人类的上帝相比较,旨在表明老师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独立的人,老师的职责神圣而伟大。

四、结合篇章导入文化

只有联系一个材料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状况、教育制度等文化知识才能对该材料的主题、观点等作出正确的评价与反馈。如在讲解第一册第五课“The Present”一文时,有必要给学生解释一下the old lady为什么把女儿寄来的作为生日礼物的支票撕掉。在中国,子女孝敬父母,亲朋之间送礼,礼品和钱都可以表示一种祝贺的心意,而在英美国家,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孤独感,更需要子女的关心和问候。所以在the old lady生日之际,盼来的只是一张支票时就气愤之极,把它撕得粉碎。通过这样的中西文化对比分析,学生才理解the old lady的行为,从而体会到文章隐含的深层信息,即西方社会人际关系被货币化,纯粹的金钱关系带来了严重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 “Sailing Round the World”,“Going Home”等课文让学生了解一些世界地理知识,结合“Lessons from Jefferson”,“The Women Who Would not Tell”,“You Go Your Way,I’ll Go Mine”等课文学习和了解世界历史知识。诸如此类,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某一方面同某种社会和文化有关,因此完全可以用来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知识的良好素材。

最后要注意实用原则和适度原则。实用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与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文化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语言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以“练”为主的语言课变成以“讲”为主的文化知识课,不能为文化而教文化;而应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个目标出发,进行文化教学,切莫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2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词语欣赏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