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凤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根据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在校公外研究生结束一年的文化课学习后,走进实验室做毕业论文、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完成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在后两年中,出于科研课题的需要,学生要跟国内外的同行进行各种交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所以每个学生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出于实验需要和工作需要的英语写作任务,比如,写问询信、邀请信、摘要、研究性论文等等。
这个阶段是学生把已掌握的英文写作理论应用到实践的主要阶段,是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真正提高的重要阶段。与其他在校学生不同的是,因为一年的文化课已结束,学生与曾经的任课教师联系不多,所以他们完成的写作任务极少能得到英语教师的修改和指导。但是他们在写作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困难可能比上课期间要多,而得到的指导、帮助有限。他们在上课期间完成的是任课教师布置的课内作业,而教学后他们面对的是由于工作需要而产生的实际写作需求。他们的写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对于这些学生的英语写作指导,在很多学校都是空白的。但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都知道,英语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水平就达到了应有的高度,面对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写作需求,学生未必能应付自如。他们需要老师的指导,反过来,这些学生把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反馈给任课教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写作模式,对教学后的英语写作指导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习者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认识所学知识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强调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之下、通过学习和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Piaget 1950)。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自主的建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主动发现问题,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的联系,进行意义建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必须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和协作学习。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施良方2006),对培养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教学后学生,教师不应该完全终止对他们的教学活动,应该帮助他们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虚拟某个写作情境,把写作任务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内或课外作业。然后教师把作业收上来批改,写上评语再返回给学生。面对这种写作任务,学生没有太大的压力,因为他们知道,错误的地方老师会更正,错误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实际工作中的书信往来、论文写作等是出于工作的真实需要,是要达到某个目的。这样的写作不允许出错,必须准确、标准,否则就会对工作造成一些影响或损失。
虽然经过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课堂写作的训练,但中国学生的科研论文错误仍包括了语法、词汇、语篇结构等方方面面(www.ysxbcn.com/mgjsjy.pdf)。就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来讲,要达到高质量、高标准的写作要求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和不断的提高。
结束文化课走进实验室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完成课题、写出毕业论文。所以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实验室,接触的人是自己的导师、师兄弟及同学,与曾经的英语任课教师接触得很少。
当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生的导师、同学都是非英语专业的人士,虽然也多年接触英语,但很难做到从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方面来专业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文章。虽然他们能提供一些帮助,但从英语语言角度来讲,他们的帮助不具权威性,达不到相应的高度。
现在的网络、书籍等提供的信息、资料浩如烟海,查询任何资料都很方便快捷。但是资料的准确性和时适性有待确定。面对大量的资料,学生必须甄别以用,否则容易被误导。
学生一旦走进实验室,就会被忙碌的科研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学生既要忙自己的论文,还要完成导师布置的其他任务。除非读本专业英语文献或写英语文章,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英语。持续学习英语并提高英语能力是学生想做而没时间去做的事,忙碌的工作、缺乏英语学习的计划与安排、英语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率不高,这些都影响到学生持续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能力的决心和行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写作能力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更新现有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形成对知识的建构。
公外研究生经过一年的课堂英文写作的训练,已掌握了基本的英文写作理论。前面提到,走进实验室之后,根据工作需要,他们要继续进行英文写作。而此时的“情境”已完全不同于课堂学习时的“情境”:真实的写作需求,高质量的写作要求。这种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写作知识,完成写作任务,并达到写作的预期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将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不断地更新现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的建构。
比如,学生如果邀请国外同行来访,需要写邀请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告诉学生信件的模式和常用句式,学生只要套用即可。但实际生活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加之人们对通讯快捷、便利、高效的要求,现代的信件模式、表达方式已发生了一些变化,照搬套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再比如,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得知,科研论文的题目要多以名词短语为主,少用句子,字数要限制。这与现代期刊杂志的实际要求已相距甚远(田凤英2010)。
因此在这个全新的“情境”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顺应新知识,丰富完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更新和建构。这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一个要求:教师 要不断关注实际生活中各种英语文体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国际有影响力的期刊对科研论文的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非常重要。所谓联系,也就是跟周围的环境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要向学生阐明“协作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必要的情况下予以指导。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检验自己的知识、查找自己的不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借鉴与提高、学习过程中互助、学习结果互相评价,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集体的智慧,这对意义的建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实际英语写作初期,会遇到许多困难,既有英语方面的,也有本专业方面的,学生可以向导师、同学请教,在导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支持下进行写作任务,解决一些通过讨论、研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另一个办法就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向曾经的任课教师请教,比如公共信箱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媒体资源和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借用各种学习工具,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习者完成自身认知的建构。
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应该怎样利用?学生首先要做需求分析: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满足目前科研需要?是应试?还是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其次要发现自己写作的弱点、问题所在。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必须学习的内容,选取信息资源。为支持并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教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正确的、最新的信息资源及其获取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部在北航的网站上建立了便于研究生进行写作自主学习的网站http://jiaohu.buaa.edu.cn,网站提供了丰富、准确的写作知识,是学生自我学习非常好的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学习,也促进了学生和老师或同学之间的互动,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目前此平台处于试运行中,学生反映很好。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协作与交流都是围绕意义建构的中心,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教学后公外研究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协作学习,利用各种方法和资源,更新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完成写作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在。
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习了新知识,完成了写作任务,服务了工作,关键是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新情境下,面对新知识新任务,通过协作、交流等方法,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新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种能力不是在课堂教学里能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真实的磨练才能获得。这种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自主学习、自我提高成为可能,是学生能力的飞跃。
由此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下的教学后英语写作的指导对公外研究生意义重大,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做了必要的能力准备。
Felicia Brittman(2010).www.ysxbcn.com/mgjsjy.pdf.
Piaget,J.(1950).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M].New York:Rutledge.
施良方(2006).学习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田凤英(2010).英语科技论文题目的新特点 [J].大学英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