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玲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衔接问题初探
方玲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作者在文中从现代服务类专业的界定及共性的探讨出发,分析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并对我国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合理衔接的路径提出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
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服务类专业;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到了我国总从业人数的50%以上,越发达的国家这一比例越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对技能的要求日益提高。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用工难”、“用工荒”现象,资料显示,最紧缺的是普工和技工,而技工和基层管理者正是由中高职教育来培养的。
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来看,服务类专业既是办学规模庞大、专业设置齐全、学生填报志愿踊跃的热门专业,也是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重点打造的首选专业。但因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开发滞后、对接岗位的“硬”实力太“软”,导致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做事,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就业,这就是目前我国服务类专业所处的尴尬境地。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服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更扎实的专业功底;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了岗位的层次性,即是从生产一线的技术员到基层管理人员再到高级专业人才。2011年3月,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山西工程职院调研时指出:“国家构建从中职、高职,到专业本科、专业硕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继续学习的学生有顺畅的上升通道。”
然而,中职和高职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自成体系,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缺乏整体性思考,导致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紧密、岗位对接过程产生缝隙,企业用人成本加大。因此,整体设计中高职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及结构,特别是显性与隐性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无缝衔接,是突破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瓶颈的重要途径。
行业分类目录是中高职专业设立的基本依据。我国现行的行业分类目录有19个大类,其中第三产业的服务类主要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14个大类。
面向第三产业,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开办了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商贸与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共7个大类;高等职业教育开设有电子信息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轻纺食品大类、财经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旅游大类、公共事业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公安大类、法律大类共11个大类。二者共同开设有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电子信息、医药卫生共6个大类。
以财经类专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类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要求自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和特殊性。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动手”与“动脑”方面,该类专业更强调“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复杂、多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下,应具备良好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能力;在“管物”与“管人”方面,更多的是与“人”而不是与材料设备等有形物品打交道,组织协调、交流沟通能力对服务类人才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以其终身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适应了终身教育的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世界各国都有其各自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综合来讲大致有三种,即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经专门补习以学历达标实现衔接的模式、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1][2]。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成熟,人们关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少,但将现代服务类专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探索则尚显粗浅零散,且大多未能切入课程体系设计的关键环节,而专门针对中、高职服务类专业如何衔接的研究更为鲜见。目前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刘雪晖(2009年)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培养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高雁南(2010年)对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将高职服务类专业的顶岗实习分为预备期、过程指导期、收束期三个时期,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近年来对社区学院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社区学院是美国的最佳特色”。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宣布,今后10年将投入120亿美元,资助全美社区学院。全美1200多所社区学院共有注册学生一千多万,占美国在校本科生45%,相当部分是文科,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和工商业的培训与再培训,开设的课程与新兴的服务业紧密结合,如信息技术、软件开发、软件设计、商学等。
美国是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较好地实现了由短期培训、社区学院到高等教育的分流与对接,美国职教学者Bailey早在1990年就提出,服务行业的工作都在不断变化,从业人员必须完成更多的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或是出于一个更为不确定的工作环境中,从业人员需更为主动,以便能很好地理解“服务”的真正含义。
英国人Tackey(2000)提出了服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四大能力,即:管理能力(项目、信息交流技术、物流、供应链以及合同伙伴关系管理)、设计、构建以及运行ICT(信息通信技术)系统的技术能力、在线销售和客户服务能力、通用商务技能(包括创业、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最大程度理解ICT及该技术对于行业带来的好处)。Gatti(2002年)在对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餐饮旅游行业的个案研究中,总结出服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1)具有通用技能,包括写作和口语技能、再学习的求知欲、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于质量的关注;(2)具有社会技能;(3)具备技术技能;(4)具备业务管理及营销技能。
日本的职业教育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高等专门学校——初中毕业后的五年一贯制,专业主要有工业、商业、电子三类,培养技术操作人员。二是短期大学,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学制为2-3年,科类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课程设置灵活多样且职业针对性强。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在生活富裕后开始重视自我实现,新的职业领域吸引着年轻人。1990-1993商业学校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处理、分配经济、国际贸易等新专业(日HARTON教授,2009年)。印度的软件教育体系则相对较为成熟,以工厂或车间式培训带动学习及就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有着近百年职教历史的美国还是近二十年才走向鼎盛的我国,立足于服务类专业,对中、高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和深入。
基于服务类人才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聚焦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这一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探明显性、隐性课程对接的方法、渠道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专业教育教学资源,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破“软专业”瓶颈、推动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衔接中最重要的一环。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建立关于这一问题的完整分析框架。笔者认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应以课程的衔接为核心和重点,具体的操作路径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通过分析现代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共性及特点,明确中、高职服务类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人才培养既要有大格局,还要有小细节。所谓大格局,是指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所谓小细节,主要指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还极度模糊的时候,就想当然地开始了不着边际的教学与组织管理,这样自然是事倍功半。人才培养定位是否精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
2、通过分析典型的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以财经及商贸旅游类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来明确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及教学创新的方式和手段。
目前以财经类专业为代表的服务类专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软”专业,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在职业能力的塑造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技能与素质的考核、人才质量的评价也缺乏相对严明的尺度[4]。如何使现代服务类专业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标准更严谨、更客观,在考核标准的执行和操作上更实用及易测评,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从而“硬化”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专业课程的含金量,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3、通过对中职现代服务类专业(以财经及商贸旅游类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在构建中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显性课程体系的同时,对各专业的隐性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预设及优化。
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的整体性思考和系统化设计,不仅是服务类职业人才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办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合理衔接的核心和重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指在分析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控制理论、职业教育办学宗旨以及课程内在的规律性,以课程体系为主线,实现中职和高职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隐性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教材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整体对接。
课程作为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有两种模式,即学科体系模式(学科体系→学科结构→学术教育课程结构→学术教育)和工作体系模式(工作体系→工作结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职业教育),与前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前者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培养应用型人才[3]。无疑,开发基于工作体系的项目课程,是中、高职课程合理衔接的关键。因此,每个专业应根据自己教育教学资源现状,着力开发3-5门能解决学生上岗能力培养的实务课程,为学生的就业上岗及后续衔接奠定必要的基础。
不容忽视的是,对学生的成长而言,目前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的隐性课程也许更为重要。根据现代服务类专业自身特点,对隐性课程进行整体性设计和预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隐性课程有别于公开讲授的显性课程,常用不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把教育目的深藏在随时随地都可能进行的丰富活动中,因而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隐性课程的预设是指对隐性课程进行有目的系统性规划,使之以直观可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过程控制、考核评价,强化其正面性效能,从而确保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4、在充分借鉴和继承中职现代服务类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对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以财经及商贸旅游类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定位,构建基于岗位适应性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各专业显性课程体系,并对与之配套的隐性课程体系进行合理预设与优化。
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开发、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打造,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模型。
为确保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在高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的同时,应加大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创新的力度。没有好的课程,自然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但既使有非常完整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如果施教的方法手段不得其法,也无法产生应有的人才培养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突破制约现代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
5、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合理衔接的效果评估及持续优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系统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创新、改革与优化。
[1]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扬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44—48.
[2]Hodkinson,P. AlternativeModelsofCompetence in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Journal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Summer,2003,(3).
[3]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4]方玲玉,李小斌,李念.《网络营销实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尝试[J].职教论坛,2008,(16):11.
G71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1) 04-0066-03
2011-10-26
方玲玉(1965-),女,湖南益阳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