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琼
脑转移瘤是较为常见的头部恶性肿瘤,一些患者在发现原发瘤之前,常以头部症状就诊而首先发现脑转移瘤。脑转移瘤的18 F-FDG PET/CT效果明显,本研究就25例脑转移瘤头部图像资料的特点做一探讨。
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脑转移瘤患者25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48~82岁,平均(63.3±9.8)岁。原发病包括肺癌17例,肝癌3例,大肠癌5例。所有脑转移瘤病灶均经相关病理、增强CT或增强MRI及临床随访所证实。对上述25例脑转移瘤进行18 F-FDG PET/CT全身扫描。
2.设备与显像方法:PET显像方法:空腹6h,并于检查当日将空腹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肘静脉注射显像剂18F-FDG250?370MBq,平静休息50分钟接受大脑的PET/CT断层扫描,全身GE公司发现LS PET/CT扫描系统,厚度为4.25毫米,7.3 mCi的具体活动,线路衰减设备已校正和迭代重建方法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PET,CT和融合图像。在约60分钟左右,注射后开始采集图像,检查前病人排尿。成像时患者仰卧位,移动双手置于头部。首先传输的CT扫描的140千伏的200 mA,厚度5 mm的收购条件;然后进行PET发射扫描,使用3D采集模式,扫描范围股骨干上部的顶叶,3分钟/床。
3.图像观察:PET/CT图像数据由专业影像科医生接受,进行评价。PET图像上将病灶摄取18 FFDG程度按照宣王易的标准分为0级无摄取、1级轻度摄取、2级中度摄取、3级重度摄取。头部CT图像按周围正常脑灰质密度与病灶密度对比情况,可以分为4种类型,包括囊性密度结节型、等密度结节型、高密度结节型和无结节型。
所有患者中,脑内多发转移瘤为15例,10例为脑内单发转移灶。肿瘤部位分布中,额叶病灶14个、颞叶病灶2个、顶叶病灶22个、枕叶病灶7个,剩下的8个位于小脑。按照周围正常脑灰质密度与病灶密度对比发现囊性密度结节型5个,占9.43%;等密度结节型最多,28个,占52.83%;高密度结节型和无结节型分别是9个和11个,分别占16.98%和 20.7%。
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被称为分子成像或生化显像,它的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利用回旋加速器产生发射正电子核素,在人体不同组织血流和代谢变化情况的影像技术。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等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PET/CT是PET和螺旋CT扫描仪到一个单一系统,可以完成检查,通过两次扫描的图像重建技术集成,形成叠加的PET/CT图像融合,这都表明CT的空间分辨率高的设备的组合,清晰的图像和PET的功能解剖和代谢显像的综合优势。神经外科颅内肿瘤是最常见的疾病,原发性和继发两大类的要点之一。原发性脑肿瘤可发生在脑实质,脑膜,脑,垂体和胚胎残余组织,最常见的脑胶质瘤,脑膜瘤其次。脑转移瘤分布范围以顶叶居多,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似,53个病灶中顶叶病灶22个居首。脑转移瘤典型CT表现为多发圆形或结节状,可表现为高、等及低密度。高密度瘤结节可能为瘤内出血所致,因为脑转移瘤合并出血较为常见,其其原因和高血压,凝血机制异常,周围血管丰富的肿瘤,化疗和放疗等因素的影响,内。当囊性病变的低密度或小的肿瘤结节和水肿,甚至只能看到和看不到水肿肿瘤结节。瘤周水肿的CT更为常见,主要影响白质水肿。脑转移瘤可表现为“小肿瘤,水肿,”这是肿胀的大小和极不相称的肿瘤结节的大小。当CT显示脑转移瘤,如密度,结节,病变的18架F-FDG摄取程度较高
本研究中不同类型脑转移瘤病灶摄取18 FFDG情况中,表现为高密度结节的脑转移瘤摄取18 F-FDG程度较低,病灶摄取18 F-FDG程度均不超过2级;无结节水肿型脑转移瘤病灶均无18 F2FDG摄取(0级)。值得注意的是身体的PET/CT在头颅CT扫描CT扫描条件和特殊条件下有成像是有区别的,前者收集用于价值比较低,身体需要手臂上举,收集在一起时的电流和电压,将形成一个射束硬化工件可导致头部CT图像质量。此外,新的成像药物的发展,也增加了颅内肿瘤的重要发展的PET检查的灵敏度。我们还发现,各种颅内肿瘤的治疗可影响糖代谢,有效的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从而抑制其增殖,PET图像显示肿瘤局部FDG摄取减少,相关的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1]。在早期的放射治疗后,由于组织水肿的辐射效应可能影响了肿瘤组织的葡萄糖摄取高摄取减少,然后与坏死的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肿瘤局部的新陈代谢,可进一步降低。此外,对肿瘤细胞的化疗也产生同样的抑制效果,但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化疗,以减少范围更加分散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相比,正常脑组织的新陈代谢,也可以被抑制。总之,脑转移瘤的18架F-FDG PET/CT图像显示各种形式,掌握了PET和CT图像的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有助于提高脑转移的迹象和准确的诊断意识。
1 杨雄飞,张春丽,付占立,等.肿瘤18F2FDG摄取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3):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