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红,高长玲
(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32)
馆际互借 (Interlibrary Loan)包括返还式文献和非返还式两种文献传递方式,具体是指当本馆没有所需文献时,可以根据馆际互借的制度及收费标准,由外馆借入;另外,当本馆接收到外馆的馆际互借请求时,按照一定原则借出本馆文献。
文献传递 (Document Delivery)是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传递方式,具体是指图书馆将用户所需的文献或以复制品的方式,或以网络传递的方式,按一定的合理费用传递给用户。它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可以说,文献传递起源于馆际互借,是馆际互借的进一步发展。
在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NST L)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Chines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CSDL)三大文献保障系统。
国外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开展得较早,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网络技术支持及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建设很规范。例如德国文献服务体系 (SUBITO)、英国大英图书馆的文献供应中心、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加拿大科技信息所等都是目前最为著名的国外文献供应中心。
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还是社会信息的生产量都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激增。图书馆作为信息的搜集、加工与传递部门,其重要性却没有得到凸现。
现在,普通读者可以通过Internet和其他非正式信息交流方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直接获取所需信息,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恰好绕过图书馆,到图书馆读书来获取信息变成了一种降低效率的“落后”方式。图书馆人认识到,图书馆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图书馆是否能逐步提升其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档次、图书馆是否能拿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信息产品等都决定了图书馆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数据库建设仅靠日益捉襟见肘的事业经费来维持无异于杯水车薪,惟一的出路在于找到一片可以让它自行吸取养分,并成长壮大的土壤。这片土壤无疑就是市场。”图书馆面临诸如维护和更新、新信息资源的购置、网络通讯等方面的费用;打印、复印、传真、扫描等技术服务等都需要图书馆自己承担。这样,图书馆面临的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困难可想而知。
随着知识需求的发展,读者越来越无法满足于传统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提升其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与内容。美英两国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开展了如下5个项目:(1)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图书馆在通过网络获取用户的电子请求后,利用传真、邮寄或E-mail等方法向读者传递文献原文;(2)信息转播服务:通过设立镜像服务器等方式有选择地转播和租用Internet上某些站点的信息供局域网或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3)代理查询服务:图书馆是联机出版商的代理中介,可以为需要收费的有价值信息却没有实力成为收费站点的注册用户,提供单次的查询服务;(4)电子商务信息中介服务:利用网络提供与专题产品相关的信息来吸引客户,再将客户介绍给有关产品提供商,由此获取回报;(5)原文传递代理服务:通过联机借阅系统为用户解决印刷型文献的原文借阅问题[1]。可是,图书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发展其中任何一项都会产生的费用问题。
现在人们争议很大的是,文献传递服务到底应该是有偿还是免费?如若收费,那么收取费用是作为图书馆创收的一个途径,还是弥补成本支出的不足?顺利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首要条件是保障其经济效益,收费机制不仅仅是为了用来调节、控制用户的过度需求,也是为了能够促使服务得到持续发展。
在开展有偿服务的过程中文献传递各个环节的利益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节约成本、提高本馆经费利用的效益是各个图书馆建立文献传递关系的目的之一。不同图书馆因其自身的馆藏资源量、服务水平、人员素质、设备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人工费、设备耗损费、通讯费和复制成本等在文献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基本费用都受到以上条件的制约,这些因素决定了各个图书馆在文献传递服务中地位与作用不同,决定了该图书馆的角色是输出型图书馆还是输入型图书馆,从而造成了不同图书馆劳动量差异和利益差异。
另外,在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传递协作关系确定之后,各个成员馆首先考虑的是文献传递的效益问题,所以在工作期间,图书馆也会把他馆向其申请的文献传递位居其次,这样文献传递请求就存在回复不及时或回复率很低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无偿的文献传递服务不能够带来利益,没有利益也就缺乏动力,降低了各图书馆对文献传递的积极性,所以各个图书馆都己经开始对该服务收费[2]。
在人们的意识里,图书馆存在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图书馆的工作范围自然也要包括帮助用户获取图书馆没有收藏的文献,文献传递的收费情况自然而然地会引起读者的不满。外文期刊论文大约每篇需要125元左右,博硕论文大约每篇需要425元左右。国家图书馆规定,用户如需国际文献传递,无论国际申请成功与否,读者都要承担申请中产生的基本成本费50元。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受到考验,使那些无能力支付文献费用的用户望洋兴叹,这种因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产生的不满与抵触情绪影响了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3]。
文献传递服务收费标准要考虑到多方利益,充分考虑文献传递服务价格标准。
要兼顾多方利益,减少不合理的收费现象,建立起合理的、符合国情民情的文献传递服务价格体系,建立起平等的获取文献的权利。在规范图书馆收费准则的同时,也应当给予图书馆一定的自主权,有上下浮动的空间,这样才能保证文献传递服务的可靠、稳定和可持续开展性,充分体现图书馆的公益服务性质。
根据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和国家数字图书馆馆际互借规定,成员馆可以基于本单位公布的收费标准来制定本馆用户详细的收费标准及结算方法,但要在管理中心批准后方可公布执行。这项规定,致力于建立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各个成员馆可以根据自己的馆藏情况,分析文献传递过程中本馆的投入和贡献,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激发成员馆的参与热情。
在文献传递过程中,向用户提供一定的补贴是减轻用户负担的好方法。图书馆可以从文献购置经费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文献传递专项经费,向用户提供补贴,这样可以让用户愿意接受文献传递这一新型的服务方式。
馆员在接待读者过程中应该向用户进行信息价值方面的灌输,文献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在实质上是有经济价值的,要向用户说明文献传递的成本,向用户解释文献传递的有偿服务并不是图书馆的盈利行为,而是用作基本的成本支出和补偿著作权费用,打消用户对有偿服务的抵触情绪,从而更好地发展文献传递服务[4]。
图书馆开展适当的合理收费服务是促进图书馆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免费服务将就要被完全抛弃,事实上免费的“基本服务”——图书馆的借阅和咨询服务,仍然是图书馆服务的主流。
[1]史田华,甘利人.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变化和新问题[J].图书馆杂志,2010(9).
[2]郭巍.图书馆联盟与文献资源共享[J].图书馆学刊,2007(2):100-102.
[3]范丽莉.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4]潘奎帆.谈数字图书馆是否该收费[J].商场现代化,2005(2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