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会,宋蔷
(长春师范学院科研处,吉林长春 130032)
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力量,也是国家提升创新能力的主力军。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着重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对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省属高校来讲,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11月26日,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着重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1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许多的地方政府也都为争做创新型城市而不懈努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加速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高校一直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职责,在国际、国内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无疑要求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技术难题、为支柱或优势产业提供优秀的科研成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智力支持。这对高校 (特别是省属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在科研创新的人才、专业、科研条件、优秀科研成果、科研平台等方面具备基本的条件。省属高校不仅能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还可以直接运用到生产和建设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家、地方的繁荣发展要求省属高校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但是,就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来看,省属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不容乐观。在“2011诺贝尔奖得主北京论坛”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指出: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严重偏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太远了。事实上,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还要低于5%,省属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前景不容乐观。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由于科研创新能力差所导致的科研成果质量低,缺乏可转化的价值。因而,省属高校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必须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是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途径。省属高校科研实力、科研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都落后于部属院校。许多研究者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动力不足,科研成果科技含量低。提高省属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是提高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首要问题。
省属高校多数是教学型院校,科研人员一般都要担任繁重的教学,从事科研工作的精力有限,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同时,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风险、投入较大。所以,省属高校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省属高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工作。省属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与教务和人事等部门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系统的制度建设来推动科研人员从事应用性研究,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与氛围。比如,邀请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者和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专家来校讲学,使科研工作者能够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信息,同时培养科研工作者应用性研究的能力。在校园内多进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宣传工作,营造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氛围。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必须要能够转化为物质或精神财富,否则它将脱离现实存在而没有任何意义。”[1]目前,省属高校重基础研究、轻应用性研究的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工作者一般都是在学术理论范围内选择研究内容,选题虽然具有学术价值,但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性差;有的项目虽然是应用性研究,但由于市场信息不畅,大部分项目都在进行重复性的研究或进行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研究;有的应用性研究项目结项后即完成使命,不再开展深入、持久的研究和积累,科研成果失去了转化的机会;同时,省属高校承担高级别的重点、重大项目的机会较少,有的应用性研究因为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而不了了之,不能实现转化。若改变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就必须从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入手。
一般来说,省属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获得项目申报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信息不够灵敏。所以,省属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外联力度,多渠道、多方面地获取并及时发布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信息,积极组织科研人员申报应用性研究项目;最重要的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引导科研人员从事市场前景广阔的应用性研究。
科研管理部门特别要注重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加大应用性科学研究在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解决应用性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困难,为应用性研究者提供实验场地、设备、实验条件;省属高校可以设立应用性研究专项项目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市场前景好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支付中试费用等。
为进一步提高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科研管理部门要着重加强横向课题的管理,跟踪横向课题研究的进度情况,积极解决课题不同阶段的困难,加大力度积极促成横向课题的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直接转化;加大科研成果管理力度,积极为市场前景良好的科研成果寻找转化的信息和途径;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为科学研究成熟的科研成果寻求适合的中介公司,争取通过中介公司的平台促成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省属高校较为重视纵向课题的管理,对纵向课题的管理已经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但由于省属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还没有引起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不知道怎么管、管什么的情况较多,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所以,省属高校要尽快形成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加强对应用性研究课题的管理、中期检查、监督,提高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质量。
高校科研工作者重视基础研究,轻视科研成果转化的原因较多: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还倾向于论文、著作、项目、获奖、专利等成果形式。比如在考核、奖励、科研考核中还是看重这些成果形式,而没有把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特别是没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也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忽视;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科研经费较多,收益较慢。所以,要提高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必须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价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果是否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列入考核、评职的重要指标,加重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将奖励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挂钩。比如,对转化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实行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奖励;对应用性研究的科研项目实行科研经费配套等经济支持政策。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步骤是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目前,在省属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信息平台沟通。虽然各省都积极建立科研成果推介网站,但这些网站缺少权威性,网站上的信息更新慢,网站上的企业与高校科研人员缺乏真正的了解与沟通,特别是高校的科研人员对于科技成果推介网站中的相关操作办法还不熟悉,也影响了相互间的深入了解与沟通。为促进科研信息交流,省属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省属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与企业对接的成果推介网站,将市场需求信息及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及时上网,高校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同时,高校科研部门在网站建成后,要抓好宣传和培训工作,让高校科研工作者可以登录科研信息网络平台并及时发布信息。同时,要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培训,了解网站的功能,学会网站的使用方法。
省属高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事业单位、地方社会团体加强联系,向社会各界积极宣传、推出本校较为成熟的、市场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向政府寻求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应支持与帮助,向企业推广成果,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研平台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的重要平台与主阵地,也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目前,省属高校申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实力还较弱,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省属高校为数不多,这极大影响了省属高校的创新能力。而应用性研究的课题,对科研平台的研究条件有较高的要求。省属高校科研平台在构成上还存在许多弊端。比如,缺少专业知识扎实的负责人、“近亲繁殖”、研究方向分散、科研凝聚力差。这造成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阶段即面临因实验条件不足难以深入研究的状况。因此,必须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高校要及时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及基础设施,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
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科研团队建设相对滞后。科研团队是高校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科研团队建设还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的重要内容,是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的重要举措,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3]。省属高校还存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和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激励机制不足的情况[4]。在省属高校中,由于教师多重视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的科研队伍总量不足,在组成的结构上不注重梯队建设,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也降低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效率。为提高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必须建立科研实力强大,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研创新团队。
高校在确定科研方向时要以应用性研究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力求多引进人才,引进好人才,以提高自身的科研实力。特别是要引进在应用性研究方面科研能力强,协作能力强的团队负责人,最好是带着应用性研究课题进科研团队。
省属高校要注意抓好本校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培养,制定本校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科研人才的培养计划。为科研基础良好、科研态度端正,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访学、进修等外出深造的机会,争取将这部分人打造成本校的学术带头人或科研骨干。
要提高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就要确立与地方经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方向。但目前省属高校专业设置面比较广,涉及的学科较多,特别是在有地方特色的学科投入方面还存在不足的现象。高校学科专业只有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地方市场需要的专业对口,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须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才能提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科研成果。省属高校必须要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学科建设,特别是对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关的学科,要给予经济、人力、物力、政策上的支持。
[1]李新荣.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40.
[2]王敏,王柳如.高校科研平台的管理机制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1(14):227.
[3]张卫良.论大学“创新团队”的合规律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05(1):87-92.
[4]杨宏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创新管理与项目申报审批及成果转化指导手册[M].北京:华夏教育出版社,20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