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菊 徐礼节 郑 玲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论
徐兴菊 徐礼节 郑 玲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导下,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推广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依然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进课改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交流,开辟第二课堂。同时,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有力保障。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在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同样面临“以质量促发展”的优化问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落实大学语文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极其关键的一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十一五”纲要是“大学语文”课程走出了前几年低谷的契机,在近几年的建设和改革中,涌现了一批成果,取得了喜人成绩。但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仅课堂教学就存在不少问题,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堂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公共课,无论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是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写作能力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课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前,市场经济对大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对大学语文课程高度重视,2006年9月,中办、国办就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2007年3月12日,国家教委高教司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致函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希望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2]两份文件以国家导向性政策的形式高度强化高校语文课地位,课程发展迎来了转机。
近年来,在全国大学语文同行们努力下,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在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大学语文”建成了一批精品课程,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济南职业学院六个学校的“大学语文”先后建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各省市都出现了一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达到省级、校级精品课水平的学校。编出了一批优秀教材,出现了徐中玉、齐森华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温儒敏主编本、陈洪主编本、丁帆主编本等在全国影响巨大,能独树一帜的教材。大量的大学语文相关研究论文,从学科定位、教材编写、师资建设到教学手段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切入,已形成相应体系,比较前沿。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较普遍运用。
但是,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比如:教材状况复杂,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多达一千四百多种,这固然给教材使用者提供了选择便利,但也可见大学语文教材相当混乱,且各类教材在使用对象上均未作区分,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更难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又如:考核方式陈旧单一,基本是以“一张试卷”的形式进行闭卷考试,与中学语文区别不大,这让学生惧怕,因而产生抵触或应付心理。随着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语文”曾一度处于低潮,呈鸡肋化趋向。不少高校,“大学语文”课想开就开,想停就停,开与不开无足轻重。课时被压缩、挤占的现象并非少数。
大学语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 “生存状况”如何呢?我们于2009年9-12月,选择以安徽省内为主的有代表性的13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当下“大学语文”的师资、教材、教学实施、学习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广大师生对“大学语文”改革的意愿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00份(针对直接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回收有效问卷57份,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97份。被调查的13所学校都开设“大学语文”,其中设为公共必修课的4所,占30.8%,设为公共选修课的7所,占53.9%,设为部分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的2所,占15.3%。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的学校尚不到1/3。受调查的教师均为“大学语文”一线教师,但其中专职教师仅占19.3%,大多数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中,“大学语文”岗位比较稳定的不到1/2。从调查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语文的课程现状让人无法沾沾自喜,大学语文前进的路还很长,必须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极其关键的一环,尤其要高度重视。因文章篇幅所限,笔者重点谈一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一些高校取得了成功。但所面临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影响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和交叉使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果。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沿用“师讲生听,师写生抄”的“满堂灌”模式,造成学生对不少知识处于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失去学习兴趣。
其次是不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的运用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已成了新老教师均具备的能力。但若运用不恰当,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比如教师仅仅是把本应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计算机上演示,就很难发挥计算机的声形具备、动画演示的功能。此外,教师总是坐在教室固定的位置上,一味盯着电脑屏幕,不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学效果依然不佳。
再次是师生交流互动不够,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交往的活动,教学中师生平等交往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规范。但“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就以“权威者”自居,学生仅仅被看作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甚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效果。“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想生动活泼,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师生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当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大学语文课程不可能裹足不前。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一线教师多已着手改革。一些高层次的大学如南开大学结合学生特点引进流行元素,将教学活动网络化,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这对推进各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高教生力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情况如何呢?教师问卷调查显示,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数教师已在尝试 “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其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多,占到调查人数的52.63%,而同时在教材、考核方式等方面尝试多项改革的占到38.6%,而尚未进行任何改革的占29.82%。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尚处在初始阶段,并未广泛、深入地展开,大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改革上。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这一现状明显滞后,很难令师生满意。问卷调查显示:无论教师、学生都强烈希望推进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其中36.84%的教师、31.6%的学生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教材的改革,54.39%的教师、31.29%的学生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40.35%的教师、24.23%的学生认为迫切需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还有17.54%的教师认为迫切需要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亟待深化,深化的重点正在于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
要深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交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所谓传统教学模式,即“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学语文教学是不可能抛弃这一模式的。因为鉴赏文学作品,教师的生动讲析必不可少,也是别的手段所无法取代的。
改革这一模式,关键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讲授方法,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设法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抛弃照本宣科“白发死章句”式的文章讲解,讲授时可以采取点评式进行诱导。
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只顾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要抓住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不过由于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加上当下商品经济大潮对人文学科的冲击等原因,他们对传统文化比较隔膜。进行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古代文学教学时(这也是大学语文的主体内容),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具有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敏感,紧跟时代脚步,把学术研究新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适当将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教学时,可以进行诸如宋词与当下流行歌曲的比较、杜甫的诗歌与当下战地新闻的对读等。消除学生对授课内容的隔膜,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而以保证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3]课堂教学要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可以配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适时采用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自学,撰写读书笔记、专题论文。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多利用辅助教学手段。如诗歌教学,可采用配乐朗诵的教学形式。根据作品,选取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诵。现行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很多学校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方式更加立体、丰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形象、直观,可以弥补语言表述的不足。例如,可以根据教学选文需要,在教学中播放根据选文所改编的电影电视的片段,辅助教材学习。如学习《红楼梦》选文时,播放《红楼梦》表演录像,引导学生讨论演员表演的得失,是否传达出原著精神等。当前的大学语文课改中,更多的要考虑如何改进和优化多媒体教学。
只有大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确保大学语文课程“受欢迎,有效果”。
要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最大化,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要能迁移到课外。大学语文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深化,第二课堂的开发与建设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符合现代大学语文教育的需要。在当前大学语文课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设法开辟第二课堂,使课内内容向课外延伸,其意义尤为突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开辟第二课堂的形式很多,比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深化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定期举办文学作品朗诵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说戏剧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改编课文,创作课本剧、情景剧并进行表演,课外组织汇演。
要实现课内内容向课外延伸,首先要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例如组织撰写调查报告、习作竞赛展览等,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等,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第三还要做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指导性的结合。第二课堂的内容及形式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可由学生独立选择运用。同时为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吸收良性信息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网络时代给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网络提供了空前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目前,全国大学语文界广泛关注构建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在网上可以搜检到底大学语文网站已超过三十个,其中包括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站以及个人创立的网站。这些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让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都极为方便。南开大学的陈洪教授还开发了与他所编教材配套的 “大学语文课程智能备课软件系统”,这是一个高智能化的知识搜索和管理系统,让大学语文老师在课前准备、查找资料、课上演示、资源交流和科研工作等各方面的效率都大大提高。
网络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每个老师除了可以利用网络带来的丰富资源,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上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虚拟现实、兼具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网上留言、BBS论坛、QQ聊天、E-MAIL等方式实现教学互动。有利于师生联络沟通,也将大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开设个人博客和班级学习博客来衔接课堂内外、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开设个人博客,发表读书心得,设置相关大学语文专题,上传教学课件、视频,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影响到学生,也可以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缩小师生的距离,有效地完成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解决课时量不足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同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道开设班级博客,共同商量设置有关大学语文学习专题、前沿研究问题甚至是相关社会问题,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轮流主持版面,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推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材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等与之相配套。否则,“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很难深入下去。此外,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保障是巩固的学科地位、学校的相关政策保证和稳定的师资力量。
从理论上说,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开设,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国家也很重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问题。但事实上,“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明确。同样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实效性”(获得相应水平的等级证书、考研等),学生的重视程度有限。大学语文虽开设人数众多,教师队伍庞大,却没有学科支撑,它连二级、三级学科也不是,没有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一些高校对大学语文态度时冷时热,开课随意性较大,课程不能持续建构。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想深入下去,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一五”纲要精神,巩固本课程的课程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任课教师的个人行为,不仅关系到课程建设,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学校要做深化改革的有力后盾,出台相应政策为改革铺平道路。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缺少有效的测评方法,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的教改积极性,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实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测评机制,构建开放式、全息化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适时组织专家对大学语文开课及教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将测评结果与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教师所强调的个性化教学与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要求之间有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使教师能放开手脚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也要依赖学校相关政策的配套。比如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评分等无纸化的考试形式的使用,就需要学校在规范化考试要求之外,有一定的灵活度。
教师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习惯上被认为是“万金油”、没有专业深度,在晋升职称、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事实上,大学语文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只有具备较高综合人文素质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胜任。但当下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体制所形成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水平教师不愿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这也是大学语文的改革面临的瓶颈之一。长此以往,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遴选那些有责任心、志在育才、有丰富教学经验而又具有较全面综合人文素质的教师任教,打造优质教学团队。这就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措施,促使优秀教师走上大学语文教学岗位。在教学评估、评优、教学名师评选等方面象对待其他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一样,予大学语文教师以同样的重视与投入。解决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困难,减轻教师们心理负担,以提高教学积极性,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光明日报,2006-09-13.
[2]国家教委高教司.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EB],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32/201007/xxgk_93101.html
[3](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A BRIEF ANALYSIS ON COLLEG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XU Xing-ju XU Li-jie ZHENG Ling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Anhui 238000)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outline of China's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College Chinese course’s promotion and constuction have developed a lot in the past years.But there also exists a series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key to the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nnovation in an all-round way.So we must follow the steps of the epoch,renew the teaching theory,reform the teaching models,enforc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and open up the second classroom.At the same time, the appropriate exotic environment is needed to forcefully guarantee the launching of the innovation.
Colleg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G642.0
:A
:1672-2868(2011)01-0120-05
责任编辑:陈 凤
2010-11-27
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jyxm127)
徐兴菊(1969-),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