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春青
(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河北 唐山 064100)
元认知监控发展的研究综述
苏春青
(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河北 唐山 064100)
本文首先介绍了元认知监控的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详细介绍了针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中学特殊群体的元认知监控的的研究,对这些研究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进行了探讨,以对后续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元认知监控;发展;综述
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的活动.一般来说,元认知监控的水平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元认知监控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不同方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元认知监控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实践予以更好的指导.
根据元认知监控的结构编制问卷,用问卷来调查个体的元认知监控水平.
比如,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是董奇等人编制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量表(董奇等,1995),他们在深入中小学进行现场观察、访谈,并参考、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的过程和阶段提出了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理论构想.从宏观上将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体现划分为学习之前、学习之中、学习之后三个方面,共八个维度.根据这一理论构想,经过预试,编制了由70个项目组成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测查问卷.
要求被试解决某一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被试的解题过程,来推断被试的元认知监控能力.一些研究者(林崇德和沃建中,1999,2000,2001;陈英和,2006)以此方法研究元认知监控.测定元认知监控主要采用初步思考时间、停顿次数、悔步次数、短时和长时注视次数、成功率、错误拼接数和总时间这些指标.
沃建中等(2000)还提出初步思考时间、停顿次数和悔步次数指标与前苏联学者Isaev和Zak设定的指标类似.Isaev等人也用活动操作法来研究元认知监控的发展水平,他们根据评估目的将整个活动任务分为纸片、塔、通道三类任务,按照被试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时不同的解决方式、步骤和策略,将元认知监控水平划分为无计划性、活动中的计划性和预先计划性三种由低到高的水平.被试操作的无计划性是指被试在操作后才意识到操作任务的最终结果,活动中的计划性的显著特点是被试在操作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假想操作,放下一个或两个纸条后做一个决断,或继续、或调整,直至按要求把所有的纸条都正确地拼好.预先计划性的显著特点是,被试手中总是拿着比所要求用的纸条数少一个的数目的纸条进行拼接,通过与目标纸条的比较来计算确定最后该放一个多长的纸条.可见,初步思考时间、停顿次数和悔步次数作为计划性的指标是有根据的.
沃建中等(1999,2000,2001)在研究中发现元认知监控水平高的被试往往初步思考时间长,停顿次数少,悔步次数少.也就是说这些被试在操作前要花时间计划怎样操作,一旦计划好了,就按照预定目标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遇到比较复杂的任务,被试总要停下来进一步思考、计划下一步怎么做,并对自己操作好的结果进行评价,从目标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操作步骤,所以说,停顿次数和悔步次数是计划性的另外两项指标.
沃建中等(1999,2000,2001)在研究中发现元认知监控水平高的被试,完成任务的速度快,成功率高,以及错拼少,即被试有较好的元认知监控的计划性,其认知操作的有效性就高.
沃建中等(2000)还提出把注意目标的次数作为监视性的指标.在拼积木中,把拼接目标的平面图放在被试操作的左前方,发现被试在操作中,不断地注视目标图,与自己操作的结果做比较,及时调整策略和步骤,这种注意的次数反映了被试的监视过程,是监视性的较好指标.
研究者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对不同年龄和一些特殊的被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陈英和等(2006)运用实验法对3-5岁幼儿元认知监控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实验任务和工具是拼图测验,主要用来测查被试的元认知监控过程.结果表明,3-5岁幼儿在认知活动操作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注视目标的次数增多,完成任务的总时间在缩短,正确率在提高,但是悔步次数和停顿次数随着年龄变化的差异不显著;同时,注视目标的次数和停顿次数随着任务难度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林崇德和沃建中(1999)运用实验法对7-11岁儿童元认知监控能力发展及对认知操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随年龄的增长,在复杂积木操作中初步思考时间延长.停顿与悔步次数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操作任务越复杂,停顿与悔步的次数就越多;随年龄的增长,在简单积木操作中,短时注视次数逐渐增加,在复杂积木操作中也有增长的趋势,而长时注视次数变化较大,但在简单操作任务中,年龄差异较小;随年龄的增长,在拼图操作任务中速度变化较大,但在简单与复杂积木操作任务中,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到了9岁以后,速度下降不快,另外,操作任务越复杂,总反应时就越长,速度越慢.被试操作的准确性越来越好,但受任务难度的影响,任务越复杂,准确性越差;自我监控的计划性和监视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认知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
沃建中和林崇德(2000)运用实验法还对青少年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计划性中的初步思考时间延长,操作任务越难,初步思考时间越长,停顿次数越多,但停顿次数年龄差异不大;在监视性中的悔步次数逐渐减少,任务越复杂,悔步次数越多,短时注意次数年龄差异不大,在简单积木操作中,随年龄增长,长时注意次数延长;认知操作的总时间减少,操作的拼错数逐步减少,但年龄差异不大.
沃建中和林崇德(2001)运用实验法研究加工速度、元认知监控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对自我监控有显著的负效应,对认知操作有显著的正效应,自我监控对加工速度有非常显著的正效应,对认知操作有显著的负效应,加工速度对认知操作有显著的负效应.
董奇等人(1995)运用自编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量表研究儿童到青年的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元认知监控学习能力在10-13岁(小学四年级至初一)期间内变化较小,在13-16岁(初一至高一)期间的变化则较大,呈现出先慢后快的发展趋势.
傅金芝等人(2002)运用问卷法对中小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趋势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
左银舫(2004)运用问卷法对轻度弱智学生的元认知监控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弱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与正常学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弱智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显著低于国内常模.
以上关于元认知监控发展的研究,采取的方法不同,再加上被试本身的差异以及其它无关因素的影响,不能得出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董奇(1995)研究表明,元认知监控变化较小,即上升的趋势较慢,而傅金芝等(2002)研究表明,元认知监控有明显提高.傅金芝等(1995)研究表明,高中生比初中生有显著提高,而在沃建中(2001)研究表明,年龄对元认知监控有显著的负效应.对小学高年级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元认知监控的发展研究,不同的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有不一致之处.
〔1〕陈英和,王雨晴,肖兴荣.3~5岁幼儿元认知监控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5-8.
〔2〕董奇,周勇.10—16岁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成分、发展及作用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18(2):75—79.
〔3〕傅金芝.中小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2):100-106.
〔4〕连榕,罗丽芳.学业成就中等生和优良生的成就目标、自我监控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3,26(6):1043-1046.
〔5〕林崇德,沃建中.7-11岁儿童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及对认知操作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1-7.
〔6〕罗丽芳,连榕.学业成就中等生和学习优良生的自我监控与语、数、英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41—144.
〔7〕沃建中,林崇德.高中生成就动机、物理学习成绩对其自我监控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1,21(2):26-30.
〔8〕沃建中,林崇德.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10-15.
〔9〕沃建中,林崇德.加工速度、自我监控对认知操作的影响.心理科学,2001,24(5):537-540.
〔10〕左银舫.轻度弱智学生48名自我监控能力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06.
B842.1
A
1673-260X(2011)03-0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