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君子

2011-08-15 00:50:10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里仁修德修己

狄 燕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莱芜 271100)

□古代文学

论《论语》中的君子

狄 燕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莱芜 271100)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以仁为质,以礼为用,文质相兼,修德、治学、孝亲,形成一个立体的君子修养体系。该体系对今天的我们学会如何做人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语》;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是《论语》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根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涉及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实际上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古人把它总结为仁、义、礼、智、信,这些在《论语》中屡见不鲜,但是还不够,从孔子的言行中看,仁、义、礼、智、信都是重点强调的,而他强调的还有孝、学、德,“仁为质,礼为文,志学、修德,孝亲”,《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

一 仁为质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论语·八佾》)说明君子行世以仁为本,即先做人,再做事。仁是人之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有了本,才可以言及其它。

那么什么是仁,《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林语堂在《左手孔子,右手老子》中认为仁字分开为二人,表示其意义为人际关系。关于仁的定义,孔子并没有明确,从《论语》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仁”是指厚重宽厚、充满爱心、善良、正直、勇敢等人之本性。举《论语》之“仁”句以证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即他说的“泛爱众”,即亲爱一切人,做到与一切人友善。仁爱是君子的基础,孔子认为不仁者不具备做君子的基本条件。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克服自身的私欲,人人守礼,就能达到仁的境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仁者”正直、勇敢,明确好恶。“苟志于仁,无恶也。”复言仁是善良的本性。“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三句再次言明仁具有宽容、浑厚、凝重的含义,仁者宽容仁厚,厚德载物,心胸宽大,志存高远,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自然长寿永恒。“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仁是做人的基础,如果不行仁道,就像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社会就混乱了。

《论语》善于利用对比,这也是孔子教学的特点,所以“仁”与“不仁”在《论语》中大量出现,从“不仁”和“不知其仁”的论述,更能了解什么是“仁”。“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刚强正直;毅,果敢坚忍;木,性情质朴;讷,说话木讷。“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正与“刚、毅、木、讷”形成强烈对照。刚毅者绝无“令色”,木讷者绝不“巧言”,所以巧言令色者是很少具有仁心的。反之,刚正果敢、质朴敦厚之人,就不会见利背义、沽名钓誉而与本心大相违背,所以是近乎“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人的内心只有充满仁德才是美好的,不能选择与安处于仁德的修养,怎么能说是聪明呢?”,从此可以看出,没有“仁”不可为知(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必须心理安宁,不守仁者如何能做到?所以说仁应该是善良的,不会以非法获取富足。反之,不仁者何以不能常乐?常乐也需要一种克制的心态,乐极而淫,久乐必乱,不仁者无法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从错误的方面认识到“不仁”,才能知道什么是“仁”。

总之,孔子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君子,而要成为君子,必须要有仁爱的本性。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为“仁”并非天性,而是需要修养,心中要时刻约束自己,不要在终食之间违仁,要身体力行。仁是做人的基础,人之为“仁”,非力不足也,难以恒之,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克除私欲,清除心中蟊贼,不受外物的诱惑,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力行仁道,仁性修养是君子人格修养的前提。

二 礼为文

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重视“礼”。“以仁为本,以礼为用。”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乐崩坏,诸侯割据。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以此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抑制社会的动乱。从孔子的教育思想看,他强调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所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做君子必须讲礼仪,人只有遵守这种规范的交往方式才能做到楷模,行为才不会出差错。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认为国家统治者提倡礼,重视礼,可以使国家达到政通人和。孔子本人十分重视礼并严格遵守礼,“入大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人讥之为不懂礼,子曰:“是礼也。”“事君以礼,人以为谄。”说明孔子以臣子的礼节对待君主的时候,曾被人误认为是谄。由此也可见孔子在礼节的施行上是很认真的。

那么什么是礼呢?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规范,就是教人如何采用规范的仪式或礼节对待不同人和事。我们中国一向号称礼仪之邦,早在几千年前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规范。一个不懂礼的人会被当成没有教养的人,不懂礼的人会失掉许多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将失掉许多的发展机缘。不过孔子教人恭敬有礼,却不齿奴颜媚膝,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发于心,行才能合于礼;为人而不仁,是无法理解礼的本质内涵的。《论语·八佾》中有一段记载,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曰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冯友兰解释此段说:“子夏以‘绘事后素’而悟及‘礼后’,盖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犹美女先有巧笑美目,然后可施脂粉也。否则礼为虚伪形式,非惟不足贵,且亦可贱矣。”又说:“不仁之人,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适足增其虚伪耳。”冯友兰用“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来释“礼后”,可以说十分恰当独到。所谓“真性情”,即是根之于心、流露于外的仁心、仁性。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显然超越礼而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和价值。从成就君子完美人格的角度来说,仁可以说是君子之质,而礼则是君子之文,文质须相辅而行。所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三修德

“修德”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大精华,语出《周易》“君子以反身修德”。“反身修德”意即成为君子要反躬自问,修养品德。《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要修养德行。《论语·宪问》中有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君子之任非安己一人,而欲“安人”、“安百姓”。“安己”只是起点,经“安人”这一中介,而达终点——“安百姓”。君子修身,养成君子人格、圣人风范,以其人格、风范感染、熏陶人。所以上者无需多行,只需修德于己,社会就能达于上和下谐。

《论语》里面许多篇章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来彰显君子之风,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君子一心想修持好自己的德行操守,小人一心所想的是拥有更多的田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亦即“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最好写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遇事善于自我反省,这是孔子十分重视的个人修养功夫,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反之缺乏德性修养的小人,事情不顺,习惯归罪于他人,怨尤丛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既能尊重自己,也能尊重别人,包容异议,使大家能和谐相处。而小人则处处维护自己,凸显自己,制造纷争,不善与人和谐相处;“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有度,不会盛气凌人,给人难堪。小人缺乏修养,一旦得势,往往指手画脚,目空一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喻义怀德、成人之美,故“心底无私天地宽”,小人喻利怀惠、成人之恶,故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论语》里面并没有对君子下过确切的定义,但《论语》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为我们形象地树立起了仁人君子的形象,为我们修身养性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生气,君子是有德之人,有容之人。有容,德乃大。“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周易》中的这句乾坤之爻可谓君子的最好注解。

四 志学

《论语》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朱熹集注》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又曰: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孔子十五岁立志读书、学习,经过了十余年苦读终有所成。三十岁时名声开始显赫,开办私学,以有教无类的原则来教育贵族、平民甚至奴隶的子弟。孔子享年七十三岁,终身学习,不但善学、好学而且乐学。《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套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学习并快乐着。《论语·述而》孔子自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再次言明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孔子一生都在提倡做仁人君子,并以自己的言行约束实践着,一生孜孜以求,好学不倦,充分展示了君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孔子治学,虽重才,但首在修德,德为体,才为用,唯其“德”备,“才”才能发挥出其应用的意义。“君子不器”,就是指君子须博学广通,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子贡在弟子中最聪明,学业一流,为孔子所喜爱。子贡也终生敬仰老师,孔子过世,弟子依礼守墓三年,惟独子贡守了六年。公冶长篇第四章,子贡问孔子,我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汝,器也。”问是何器,孔子说:“瑚琏也。”瑚琏是祭祀时盛放粮食的竹器,上头饰以美玉,相当尊贵。孔子比子贡为瑚琏,意在赞赏他的资质美好。可是瑚琏再华丽,仍然是器呀。孔子的意思是若想成为君子仍需努力。

孔子认为,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的,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则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举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五孝亲

所谓“百行孝为先”在各种品行中,孝占第一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之根本,一个人不孝,就枉谈其它品行,不可能会有忠信仁义等美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发扬孝悌之风,慎终追远,可以使民风归于淳厚。“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孔子说“孝”就是父母生时要事之以礼,死时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是以“礼”为核心的,是有原则的,要“合乎礼”。“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现在的人以为能养父母就是孝。但是狗、马都有人养。不尊敬父母的话,与养狗、养马有何区别呢?既赡养又尊敬父母,这才是善事父母。“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若有过失,做子女的要尽量劝谏,劝谏父母时,态度语气要恭敬委婉,即使内心忧劳,也无丝毫怨愤,这样才算属尽孝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涵养德行,就应重视孝悌之德。《论语·学而》篇第二章就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先做人再做事就是今天教育教人做人之根本吧。

总之,《论语》中的君子以仁为质,以礼为用,文质相兼,修德、治学、孝亲,形成一个立体的君子修养体系。该体系对今天的我们学会如何做人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就要从孔子的思想经典中吸取其为人精华,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既具有先进科技,又具有高尚人文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的君子。

[1]钱 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朱 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林语堂.左手孔子,右手老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B222.1

A

1674-3 652(2011)05-0 059-0 4

2011-07-28

狄 燕(1970- ),女,山东莱芜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里仁修德修己
修德箴言
修德箴言
国学周周读
修德箴言
修德箴言
见贤思齐
经典语录
当代贵州(2018年35期)2018-11-18 02:35:59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案例评荐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