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探微
——基于中国期刊网的研究

2011-11-21 00:48:16黄耀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莫里森

黄耀华

(宿迁学院 五系,江苏 宿迁 223800)

□作家作品研究

中国大陆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探微
——基于中国期刊网的研究

黄耀华

(宿迁学院 五系,江苏 宿迁 223800)

改革开放不仅向世界开放了中国,世界也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英语文学研究者将其注意力转向了美国文学。这里以中国期刊网为基础,以国内外国文学核心期刊为依据,通过研究文章的被引频次,初步概括总结了中国大陆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十年的美国文学研究,提出了六大趋势,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线索。

中国大陆;美国文学研究;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探微

二战后美国文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不仅向世界开放了中国,世界也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英语文学研究者将其注意力转向了美国文学,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可谓蓬勃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的美国文学研究者们紧随美国国内文学发展的思潮,对美国文学进行了密切的研究,并发表了诸多关于美国文学的文章。但是,鲜有人对中国大陆的美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一个综述性的研究。本文以中国期刊网为基础,以国内外国文学核心期刊为依据,通过研究文章的被引频次,初步概括总结了中国大陆八十年代以来三十年的美国文学研究,提出了六大趋势。

其一,更加注重对美国黑人文学的研究。

美国黑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长期受到种族歧视,处于社会最底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民主权利。随着二战后亚非国家有色人种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的鼓舞以及由于工业化的进展,大批黑人流入城市,使黑人地位问题成为全国性问题。与此同时,美国黑人文学也得到蓬勃发展,杜·波伊西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学者,杜·波伊西在其代表作《The Souls Of Black Folk》中通过明晰而动人的表述深刻展现了被白人世界所漠视和欺压的黑人灵魂。著名黑人作家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和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出版后,引起美国国内及国外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大陆的学者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题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社会存在与心理动机——论《土生子》别格的人格裂变殉难、复仇、融合——试评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论赖特和艾里森小说的象征“规训与惩罚”——《土生子》中监狱式社会的权力运行机制胡铁生 外国文学研究 1997/04 15宫玉波;梁亚平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5 8王诺;费凡 外国文学评论 1993/02 6杨卫东 外国文学 2002/04 6

埃里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荣获1953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两项大奖,引起美国国内学者的强烈反响,中国的研究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看不见的人》仍令人震撼论《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手法黑人·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评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美国作家拉尔夫·埃利森与《看不见的人》王逢振 外国文学研究 1999/03 29张秀明 外国文学研究 1998/02 14许海燕 当代外国文学 2001/04 8王立礼 外国文学 1993/01 6论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仪式中黑白二元对立的解构——兼论拉尔夫·埃利森文学话语中的祖先在场谭惠娟 外国文学研究 2007/04 6

1993年,托妮·莫里森因其小说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此国内的学者对美国黑人文学和莫里森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仅国内著名美国文学研究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守仁一人就发表了不少关于莫里森的文章,而且文章的引用频次也比较高。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走出过去的阴影──读托妮·莫里森的《心爱的人》白人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心灵——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美国黑人的双重自我──论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王守仁 外国文学评论 1994/01 17王守仁吴新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03 12当代外国文学 2004/02 10南京大学学报 2001/06 10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王守仁吴新云王守仁吴新云王守仁吴新云 当代外国文学 2009/02 9

国内的研究学者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关注程度从下面的表格当中可见一斑。2002年黄晖的《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竟被引用近40次,其他有关美国黑人文学的文章的被引频次也相当高。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以人物作为叙述策略——评莫里森的《宠儿》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赫斯顿论《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手法黄 晖 外国文学研究 2002/03 39翁乐虹 外国文学评论 1999/02 21杨金才 外国文学研究 2002/04 19张秀明 外国文学研究 1998/02 14莫里森的文化立场阐释 王玉括 当代外国文学 2006/02 12荒诞的理性和理性的荒诞——评托妮·莫里森《心爱的》小说的批判意识罗选民 外国文学评论 1993/01 10黑人的存在不可忽视托妮·莫里森陈陆鹰汪立新当代外国文学 1994/02 9

其二,更加注重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

就中国大陆而言,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由于地理上、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和书刊流通领域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起步相对较晚。最早评价美国华裔文学的文章是1981年江晓明发表在《外国文学》第1期上的《新起的华裔美国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这篇文章简要介绍美国华裔作家金斯顿即汤亭亭的生平和她的两本代表作《女勇士》和《金山勇士》;同时《外国文学》还刊登了汤亭亭《无名女人》的中译文。同年,《世界图书》也在第5期上刊登凌彰撰写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洪婷婷》①参见张海龙《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一文,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简要介绍了汤亭亭的重要文学创作成就。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此逐步递增,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成倍增长。从下表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几大核心期刊的有关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的引用频率都是相当高。张子清2000年1月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竟然被引用101次,可见最近这十年国内的研究学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热衷。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从异国情调、真实反映到批判、创造——试论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反映华裔美国的文学创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美文化的撞击与融汇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张子清 外国文学评论 2000/01 101吴 冰 国外文学 2001/03 40赵文书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3 33张子清 外国文学评论 1996/03 26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张 冲 外国文学研究 2005/02 23关公战木兰——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张龙海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5 20《女勇士》:从花木兰的“报仇”到蔡琰的歌唱 杨 春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3 17论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利用 胡 勇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6 15

其三,更加注重研究文学与文化等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包涵人类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的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不仅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进行了不懈的研究,而且对美国的文学与文化也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研究且主要是从文学理论这一学科中分化出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尽管学术界对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微词不断,但其成绩不可否认,特别是从方法论意义的角度来讲,带给文学研究不少有益的启示。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篇文章的引用频次都很高。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华裔美国的文学创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国梦的演变与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评析周启超 外国文学评论 2003/04 37罗世平 外国文学评论 1994/01 35张礼龙 外国文学研究 1998/02 28张子清 外国文学评论 1996/03 26中美文化的撞击与融汇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 张子清 外国文学评论 1996/03 26美国主流文化的“华人形象”与华裔写作 卫景宜 国外文学 2002/01 20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 应 雁 外国文学评论 2004/01 21白色的国家黑色的心灵——论美国文学与文化中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张立新 国外文学 2005/02 16求索于海上:《白鲸》与西方文明 项伟谊 国外文学 2000/03 13战争在美国青年心灵上的投影——评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梅 华 外国文学研究 1998/02 10美国社会与美国小说漫谈 毛信德 外国文学研究 2002/03 5

其四,更加注重美国文学发展趋势的研究。

文学发展总体趋势或某一趋势的特点的研究应该说相对较难,因为研究人员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而且要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出特点甚至规律。但是这一类型的研究一旦成功,对其他学者的研究将大有裨益,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也为其他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论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同性恋文学:美国文学的一块独特领地——美国同性恋文学综述后现代时期美国南方文学对“南方神话”的解构黄 晖 外国文学研究 2002/03 39杨金才 外国文学研究 2000/02 22陈 许 国外文学 2004/02 11李 杨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2 11当代美国文学理论 程锡麟 外国文学评论 1990/01 10美国的文学研究新动向──兼为纪念威廉·李玎斯而作J.希里斯·米勒盛宁外国文学评论 1995/02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后现代主义蓬勃发展,也引起了中国大陆研究学者对后现代文学研究大热潮,从杨仁敬教授一人的文章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新模式和新话语作家通过语言构建自我——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唐·德里罗谈小说创作关注历史和政治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E.L.多克托罗威廉·伏尔曼: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新“品钦”杨仁敬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2 22唐·德里罗杨仁敬 外国文学 2003/04 8杨仁敬 外国文学 2001/05 6杨仁敬钱 程 当代外国文学 2006/04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 杨仁敬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3/01走向后现代文化多元主义:从罗思和里德看美国犹太、黑人文学的新趋向曾艳钰杨仁敬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2/00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嬗变 杨仁敬 山东外语教学 2001/02

其五,更加注重对女性作家及女性主人公的研究。

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和全球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学者们也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女性作家和女性角色。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对海明威的女性解读奏响生命的新乐章——读艾丽斯·沃克的《紫色》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 林 斌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2 31王 慧徐 凯 外国文学评论 2000/02 45于冬云 外国文学评论 1997/02 40丁 文 国外文学 1997/04 34以人物作为叙述策略——评莫里森的《宠儿》 翁乐虹 外国文学评论 1999/02 21关公战木兰——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张龙海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5 20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赫斯顿 杨金才 外国文学研究 2002/04 19《女勇士》:从花木兰的“报仇”到蔡琰的歌唱 杨 春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3 17从《尖尖的枞树之乡》看朱厄特创作的女性视角 金 莉 外国文学评论 1999/01 13莫里森的文化立场阐释 王玉括 当代外国文学 2006/02 12康婷婷的《女战士》:自传体文学与文化多元论 国外文学 1993/03 10罗杰·波特史安斌荒诞的理性和理性的荒诞——评托妮·莫里森《心爱的》小说的批判意识罗选民 外国文学评论 1993/01 10

其六,对霍桑﹑海明威﹑福克纳等经典作家的研究贯穿始终。

霍桑﹑海明威﹑福克纳等这些世界级的著名作家相信得到了全球美国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中国大陆的研究学者也不例外。无论何时学者们对他们都会给予应有的关注,对他们的研究贯穿于中国大陆美国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厦门大学著名教授杨仁敬一人就发表了近十篇关于海明威的文章。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海明威短篇小说三篇海明威的中国之行卡洛斯·贝克教授谈海明威文学力量超越国界——记中美作家、学者座谈海明威作品 杨仁敬 译林 1986/03杨仁敬 当代外国文学 1980/01杨仁敬 外国文学研究 1983/02杨仁敬 译林 1982/01江苏作家和美国学者座谈海明威小说追记 杨仁敬 当代外国文学 1986/03海明威在古巴之谜海明威——中美文化交往的热点 杨仁敬 厦门大学学报 1989/03杨仁敬 译林 1989/03海明威的中国朋友谈海明威 杨仁敬 译林 1991/03论海明威新闻作品的特色和意义 杨仁敬 厦门大学学报 2009/04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海明威研究 杨仁敬 外国文学评论 2010/02

对于这些著名作家,其他的研究学者也不甘示弱,纷纷从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各篇文章的被引频次之高也说明了中国大陆美国文学研究者对这些作家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在中国大陆美国文学研究者的研究生涯中这些作家还是处于一个很高的地位。

题 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被引频次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对海明威的女性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舍伍德·安德森研究综论王 慧徐 凯 外国文学评论 2000/02 45于冬云 外国文学评论 1997/02 40罗世平 外国文学评论 1994/01 35张 强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1 34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 林 斌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2 31

(续上表)

以上是对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美国文学的总体研究趋势的总结。这些趋势与美国国内文学发展思潮紧密相连,密切反映了美国国内文学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下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不可分割性。但是,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仍有不足之处。首先,这些研究主要是通过翻译等跟随外国学者的研究,很少有自己独特的贡献;第二,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对美国戏剧文学的研究非常少,今后学者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第三,中美比较文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只局限在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比较研究。比较文学应该说更容易从作品中找到国外学者找不到的研究点,是我们创新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今后应当加强。希望这几点能为中国大陆的美国文学研究者将来的研究提供些许线索。

I206

A

1674-3 652(2011)05-0 125-0 4

2011-07-17

黄耀华(1981- ),女,山东青岛人,宿迁学院五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莫里森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6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英语文摘(2019年10期)2019-12-30 06:24:34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2期)2019-08-06 06:40:52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1期)2019-08-06 02:18:54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