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有杰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翻 译
功能翻译理论的生态翻译思想探微
华有杰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功能翻译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翻译学思想。生态翻译学中的和谐统一的整体原则、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原则和适应与选择原则在功能翻译理念体系中都有其独特的表征系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功能翻译理论、翻译原则与翻译类型学本质上是对生态和谐整体原则的详细阐释。
功能翻译理论;生态翻译思想;适应与选择
聚焦于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原则、翻译类型理论和文本理论三个领域是目前国内关于功能翻译理论研究的显著特点,而对功能翻译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翻译思想的探讨研究则不多见。拙文《功能翻译理论历史综述》[1]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历史发展四阶段说,《功能翻译理论架构综述》[2]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基石的四对概念说,《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3]廓清了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翻译环境及翻译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原则、翻译类型理论两个方面分析功能翻译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生态翻译思想:和谐统一的翻译理念,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方法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翻译行为的适应与选择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等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论证和构建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4]。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行为,明确提出了译者在翻译行为的中心地位和译者主导作用。翻译生态环境是以翻译行为为中介的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所呈现的世界,即原语、译本和目标语,原语文化、翻译行为和目标语文化,原作者、译者和受众,这三个层面九大要素互联互动的整体。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整体性与译者主体性有机融汇,强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系统,翻译活动的各个环节要体现和谐统一。并提出了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论。
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原则与忠实原则清晰地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和谐统一理念。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之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全过程,一切翻译活动都由其目的决定;忠实原则指译者在翻译行为中既要忠实于原作,也要对受众负责,协调译文目的和原作意图,力求在翻译行为的诸多构成要素[5]之间构建和谐一致的关系,并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出来。两忠实原则又可细分为跨文忠实与互文忠实。跨文忠实指译文应能为译入语受众所理解、所接受;应符合译入语文化与情境要求。互文忠实存在于原文本与译文之间,其表现形式取决于两个要素: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与翻译目的。
功能翻译理论翻译原则力求在原语、译本和目标语之间,原语文化、翻译行为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在原作者、译者和受众之间,这三个层面九大要素之间达成和谐一致,构建翻译行为的和谐统一的生态翻译环境,从而分体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翻译生态思想。原语、译本和目标语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达到语言形式层面的和谐。在方法上就是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就是存在于原文本与译文之间的互文忠实,其本质是在原语、译本和目标语之间构建和谐统一,形成真正的生态翻译语境,以确保翻译行为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成功。对这一点的理解,下列译例分析能给予明晰化: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标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OneWorld,OneDream)。中英文结构对等,语义严格对照,在语言层面真正达到和谐。这一翻译行为通过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行为成功地在原语、译本和目标语之间构建和谐统一的对应关系,体现出生态翻译的整体和谐观念,从而成功地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共同创造一个和睦的社会、和平的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通过奥运会,促进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光明与美好的世界。这翻译至少是在理想层面构建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了语言维度的生态翻译环境的创建。
原语文化、翻译行为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高度一致是翻译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即翻译行为的发生及翻译结果的产出应该能协调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所构成的生态翻译环境,译文应能为译入语受众所理解、所接受;应符合译入语文化与情境要求。翻译交际行为只有为译入语受众所接受,成为译入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成功构建和谐统一的生态翻译环境,真正成功完成特定的翻译行为。其本质在于通过译者在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建立和谐统一关系。这对应于生态翻译学中的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由于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要么忠实于原语文化,采用异化手段;要么忠实于目标语文化,进行归化转换,采用目标语中相对应的文化意象进行替换。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口号“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英文是“At Your Service at EXPO”[6]。志愿者有双重昭示:奉献给社会的服务,传达给社会的精神,一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At Your Service”首先在语言层面达成了汉语与英文之间的真正吻合,精确地表达出“我们在你身边”的真正内涵。初看之下,中英之间语言上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太明显。为明白这口号中英文之间的语义对等,可把英文再次翻译成中文:当您在游览世博时,我们随时随地竭诚为您服务。通过这样的语言维度的转换,译文从语义深层次比较完整再现了原文的含义。而这口号的翻译在文化维度上则更能体现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中文口号的前半句谈的是客观的外在世界,后半句则是从外在客观世界转入到人类的主观世界。这口号既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大局意识,又表征了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出中国哲学对客观制约性的尊重。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就在于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故在表述中以客观世界为先,而主体在后。英美国家却是以个人主义为先导,充分展示个性,而集体观念相对较弱。故英译中将体现主观世界的Your提前,体现外在客观世界的EXPO置后,这便是英美个人主义观点的充分展现。其翻译真正符合英语文化,成为译入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译者从文化维角度灵活转换,在精确传达原文精神同时,提高了译作在英语中的可接受性。
原作者、译者和受众之间的和谐一致是功能翻译理论对目的原则高度强调的另一种表述而已。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以目的为主导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的。这也就是生态翻译学中的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7]。翻译行为的实现进行语言和文化信息转换之外,还应顾及交际意图在译文中是否得到体现,即语用功能和行为目的的实现与否是衡量翻译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目的原则、跨文忠实与互文忠实处于等级关系中,不是并行关系。目的原则是最高原则,不但适用于宏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也一统天下。互文忠实要服从于跨文忠实,而这两者又同时服从于目的原则。若目的原则要求文本功能的变化而与互文忠实或跨文忠实相冲突,则后两者不再发生作用,要让位于目的原则[8]。功能翻译原则的等级关系则为和谐统一的生态翻译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可能。译例分析:某旅游景区的公示语:严禁游泳、严禁攀爬、严禁停车的翻译分别是:Bathing prohibited, Prohibited Climbing, Prohibited Parking.宣传标语或公示语突出其呼吁功能,其用语应尽量委婉、有礼貌,以实现好心相劝的目的。Prohibit语气较重,有生硬之嫌,给人居高临下之感,对英美游客会有一定的心理冲击,如换成较为柔和的no,就会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No Bathing,No Climbing,No Parking,从而实现其交际的语用功能。
拙文《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新解》[9]专门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类型学与译者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提出从结构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翻译策略选择。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类型有工具性翻译和文献性翻译两类;前者有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对应翻译三类,后者有逐字翻译、字面翻译、语文学翻译、异化翻译四类。工具性翻译聚焦于文本功能:译本在目标语境的功能与源文本在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功能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行为提供功能视角。等功能翻译适用于经贸、科技、旅游、法律、广告翻译、媒体等文本以传递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异功能翻译适用于文学名著的简化版改写、文学名著语际间的非双向翻译、深奥专著的普及化翻译等,旨在使译本能够在受众中发挥与源文本相似的功能,而译本形式本身可能会发生变化。对应翻译策略适用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翻译。工具性翻译类型及其划分标准本质上是对既定翻译生态环境在原语文化、翻译行为和目标语文化层面上的承认和尊重。这就是生态翻译学中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之一。
文献性翻译聚焦于文本的语言构成要素,为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行为提供结构视角。逐字翻译要求再现原文形位、词汇与句法特征;字面翻译用译入语再现原文语义;语文学翻译强调字面翻译和文外解释的结合,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异化翻译则要求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给译文接受者营造异国情调。文献性翻译类型及其划分标准本质上是对既定翻译生态环境在原语、译作和目标语层面上的承认和尊重。这就是生态翻译学中译者对生态环境的另一层面的适应行为。
无论是工具性翻译类型还是文献性翻译都是对既定翻译生态环境的承认和尊重,是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中译者进行适应的限制性,进行选择的前提。工具性翻译类型支配下的翻译行为既体现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关联,更表明翻译环境系统内部的关联[10],而主要是翻译环境系统内部的关联;文献性翻译类型支配下的翻译行为主要体现的是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关联。
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类型学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就实现既存的生态翻译环境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这种适应与选择,既有对译者中心的强调,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有译者对既定生态环境的制约性的尊重。译者主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译者的选择行为和译者的适应行为。选择行为指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适应行为是对制约性的尊重,反映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既定的生态翻译环境的态度,合理的主体性发挥应该是两者的和谐结合。
功能翻译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翻译思想。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原则是生态翻译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其精髓是整体平衡、和谐共生。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中的翻译类型学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密切关系既体现译者对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的和谐共生,也表明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既定翻译环境客观制约性的尊重,更表征在翻译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主体之选择行为和译者的适应行为的和谐结合。
[1][8]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历史综述[J].大家,2010,(9):181-182.
[2]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架构综述[J].作家,2011,(4):168-169.
[3]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
[4]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3):47.
[5]诺 德.目的性行为:功能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0-45.
[6]陈子明,廖昌盛.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浅谈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口号英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40-142.
[7]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9]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新解[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133-135.
[10]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H315.9
A
1674-3 652(2011)05-0 154-0 3
2011-07-18
贺州学院科研立项项目(2011SKZC04)。
华有杰(1974- ),男,江西于都人,贺州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文学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