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锐霞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山西 晋中030600)
《诗经》叠音词探微
高锐霞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山西 晋中03060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富于表现力的叠音词的大量使用也是 《诗经》的显著特点。叠音词作为先秦复音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先秦汉语双音化的方式,也对理解 《诗经》文意颇有益处。本文以 《诗经》叠音词为研究对象,谨就叠音词产生的原因、叠音词的分类及叠音词的语法功能略作探讨。
《诗经》;叠音词;分类;语法功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诗歌;既有京都雅音,也有地方土风;既有庙堂乐歌,也有市井杂唱。然而它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基本词汇都是统一的,代表着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中原通语,即所谓“雅言”——华夏部族的文学语言体系。它以四言为主,《诗经》中《国风》 《小雅》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形成了《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而叠音词以其灵活的用法、简约的形式和丰富的表现力成为《诗经》的又一大特色。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一特点在先秦汉语中尤为明显。而先秦经典《诗经》中却出现了大量叠音词来摹拟事物的声音或事物的状貌,表示动作的重复或程度的加深。据统计,《诗经》中的叠音词共有359个,由单音节重叠而构成的双音节叠字的大量运用可以说明“在汉语发展史上,先秦西周时期是汉语词汇由以单音节为主向以双音节为主开始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叠音词为汉语词汇的发展研究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先秦古籍中,《诗经》可谓一朵奇葩,《诗经》中大量的叠音词丰富了先秦词汇宝库,促进了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从这一层面上,叠音词的出现足以成为单音词向复音词过渡的萌芽和重要渠道,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中词汇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规律。
首先,一种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紧密相关。在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人们需要用语言交流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使用单音词就足以满足表达的需要。再加上当时的思想比较落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停留在比较低的阶段,因此不需要复杂的词汇来表示。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中表达衣食住的字只有15个,金文中累积到71个。字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词的增多,也折射出西周到春秋这一时期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诗经·小雅·无羊》是周人歌唱牧业兴旺并祈祷丰年的诗。周的祖先为后稷,以农牧业立国,牧业的兴衰关系着政权的兴衰,最高统治者是十分重视的。诗中描绘的牧人荷蓑笠、负餱粮、采薪蒸、猎雌雄、占梦兆、乞丰年,体现了牧人的娴熟技艺;牧群角濈濈、耳湿湿、降阿、饮池、矜矜兢兢、不骞不崩,描摹了牛羊之众多。这幅图景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豳风·七月》按月叙述了周代农奴的各种劳动生活;耕种、采桑、狩猎、修缮、采集、酿造、收割、凿冰等一系列按季节进行农事或狩猎的生产劳动,且周人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生产技术,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长。
其次,汉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西周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期是思想文化解放的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文化大家相继涌现,人们要表达的思想更加丰富和复杂,“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于是双音节词产生了。可见,文化对词汇的影响不可置之不论。
再次,单音词自身具有局限性。一方面,单音词的多义性造成了词义的不确定性,以“兵”为例,古汉语中它有兵器、军队、战争等义项,在上下文语境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歧义;另一方面,单音词音节有限,单音节词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同音词,在听觉上易产生误解;再一方面,单音词如果在诗歌中普遍运用,无论创作者还是歌者,无疑将诗美杀掉了。诗歌的出现势必会加剧双音节词的发展,以《诗经》为例,它多为四言诗,采用双音节词会使诗歌节奏感增强,乐感提升,律动十足。更能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
因此,到了春秋时期,单纯的单音词已经不能适应表达的需要,其必然被更高级的形式所替代。语言内部规律要求语言必须符合准确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春秋时期新的事物、概念不断涌现,原有的单音词已经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而另造新词显然不是一个经济的方法。于是人们把单音词重叠在一起使用,正如郭锡良先生在《先秦汉语构词法》里所言:“周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因此,突破单音的格局,变革构词方式的动力,必然要在汉语内部形成。”况且,单音节词也无法胜任声音的连续,模拟自然社会的各种声像,因此叠音词就应运而生了。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组成叠音词的单位既可以是语素,也可以是词。叠音词在《诗经》中数量相当多。夏传才先生在《诗经语言艺术》一书中,把《诗经》中大量使用的两个相同单音节叠用的形式称为叠字,而不是叠音词,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诗经》中的这些叠字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叠音词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一部分属于叠音单纯词即叠字,另一部分则属于词的叠用形式即叠音合成词。例如,《诗经·召南·草虫》“喓喓草虫,陮陮阜螽”中“喓喓”,是虫叫声,《毛传》:“喓喓,声也。”《集韵·宵韵》:“喓,喓喓,虫声。”“陮陮”是跳跃的样子,《毛传》:“陮陮,跃也。”《说文》:“陮,踊也。”又“踊,跳也。”这种重叠与单字的意义有关,或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进行,或表示程度的加深,或某种情貌,这一类别的为叠音复合词。《周南·关雎》“关关雎鸠”的“关关”,是水鸟的叫声,这里特别表示雌雄相互应和的叫声。《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的“莫莫”,形容枝叶茂密,难以透光的样子。《毛传》:“莫莫,成就之貌。”朱熹《诗集传》:“莫莫,茂密貌。”这种语素重叠的意义和单音词的词义没有联系,也不是单音词的简单重复或组合,摹拟事物的声音或事物的状貌这一类别的称为叠音单纯词,也就是叠字。有一类要特别注意,即书写形式与叠音词相同,处于同一时间序列但内部存在语法关系,并不属于叠音词。例如,《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叔于田,乘乘黄”,“叔于田,乘乘鸨”中的“乘乘”就不是叠音词而是两个字形相同的字连用,直译为驾着拉一乘车的四马。“乘”(shéng),古代称兵车,一车四马叫一乘。前一个“乘”是动词,相当于驾,读为(chèng);后一个是名词,修饰马,读为 (shéng)。
考察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语法研究的第一观察口。从语法理论上讲,不同类别的词语在句中一般都有固定位置,这在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当中显得更为突出。句法位置是指词语在句子当中所占的位置,它是构成语表的外显形式,是句法研究的基点,也是语法研究的聚焦点。
首先,研究叠音单纯词(叠字) 在诗句中的位置。例如,《小雅·东山》“慆慆不归”,“慆慆”形容长久的样子;《豳风·狼跋》“赤舄几几”,“几几”形容装饰华美的样子;《小雅·伐木》“伐木丁丁”,“丁丁”形容伐木的声音;《豳风·鸱鸮》“予羽谯谯,予尾褯褯,予室翘翘”,“谯谯”指羽毛稀疏脱落的样子,“褯褯”指羽毛枯残而无光泽的样子,“翘翘”形容危险的样子;《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形容众多的样子;《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的“夭夭”,形容草木的幼嫩茁壮、生机勃勃。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叠音单纯词的形式有三种:AACD式;CDAA式;D之AA式(之为助词)。
其次,研究叠音复合词在诗句中的位置。例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采采”是采了又采,表示动作的重复;《小雅·鹿鸣》“呦呦鹿鸣”的“呦呦”指鹿鸣声,《说文》“呦,鹿鸣声也。”表示声音的延续;《小雅·伐木》“鸟鸣嘤嘤”,“嘤嘤”鸟叫声,《说文》“嘤,鸟鸣也。”;《豳风·鸱铦》“予维音哓哓”的“哓哓”指因恐惧而发出的叫声,《说文》“哓,惧声也。”《广韵》“哓,惧声”;《陈风·衡门》“泌之洋洋”,“洋洋”水势广大的样子,《尔雅》“洋,多也”,“洋”的重叠更加凸显了水的浩大;《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叠音复合词的形式有四种:AACD式;CDAA式;D之AA式(之为助词);AABB式。
判断叠音词在句中充当的语法功能,不仅要看其出现的位置,还要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叠音词的意义,要做到形式和意义的相互验证。不能笼统地把书写形式一样的叠音词看做语法功能一样。例如,《召南·小星》“肃肃宵征”的“肃肃”,指行走匆忙的样子,作状语。《周南·兔罝》“肃肃宵征”的“肃肃”,指整齐严密的样子,这句诗直译为张开细密的捕虎网,“肃肃”充当定语。这两首诗歌中的“肃肃”,格式相同,形式一致,但综合语境分析,其意义不同,语法功能也不同。
1.叠音词充当主语功能。《诗经》中叠音词充当主语的功能,仅见两例:《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直译为小燕子飞去了,这里词的重叠是对小燕子的爱称;《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直译为子孙们不要荒废礼节,永远地将祭祀祖先的礼仪继承。
2.叠音词充当谓语功能。叠音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其形式大多为CDAA式,也有AACD式,D之AA式。例如,《陈风·泽陂》“中心悁悁”,直译为内心忧虑不安。《豳风·七月》“春日迟迟”,直译为春天太阳落山晚。《豳风·东山》“輿輿者邘”,“者+名词”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属主语后置,叠音词“輿輿”作倒置的形容词谓语,直译为野蚕蜷曲蠕动着。《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奔奔”指鸟雌雄相随的样子,“彊彊”指鸟雌雄相随飞翔的样子,它们分别作“鹑”、“鹊”的谓语。《周南·芣苢》“采采芣苢”,直译为采呀采呀采芣苢。
3.叠音词充当定语功能。叠音词充当句子的定语成分,其形式主要为AACD式。《曹风·蜉蝣》“采采衣服”,可译为华丽斑斓的衣服。《大雅·旱麓》“莫莫葛蹓”,“莫莫”形容众多而没有边际的样子,修饰“葛蹓”。《周南·兔罝》“赳赳武夫”,“赳赳”形容武士威武的样子。
4.叠音词充当状语功能。叠音词充当状语,其形式有:CDAA式,AACD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的“冲冲”,指凿冰声,充当“凿冰”的状语。《小雅·伐木》“伐木丁丁”“伐木许许”,“丁丁”“许许”指抡斧砍树的声音,充当“伐木”的状语。“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坎坎”是鼓声,“蹲蹲”是舞姿,均作状语,直译为咚咚地鼓声为我敲响,翩翩的舞姿令我欢愉。值得注意的是,有叠音词充当状语的格式,《小雅·斯干》“约之阁阁”“椓之橐橐”,书写形式也为D之AA(之为助词),但这两种格式并非相同,“约之阁阁”“椓之橐橐”中的“之”为代词,分别代指绳子和墙土,“约”“椓”都是动词,词义分别为束缚、夯击。这两句直译为阁阁地勒紧绳索,橐橐地夯实墙土,因此它们仍属于CDAA式。
《诗经》中的叠音词是汉语言宝贵的财富。它的大量出现为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适应了《诗经》四言为主的风格,也便于吟唱,富于律动感。《诗经》中的叠音词在诗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以副词、形容词居多,在诗句中主要承担谓语、定语和状语功能,少数充当主语功能。
[1]陈振寰.诗经[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2]夏传才.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3]向熹.诗经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姚 旺]
I222.2
A
1671-6531(2011)11-0065-02
高锐霞,女,山西晋中人,山西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