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2011-08-15 00:50胡忠国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主体物理

胡忠国

(滁州中学,安徽 滁州 239000)

“主体参与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胡忠国

(滁州中学,安徽 滁州 239000)

文章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主体参与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对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主体参与型”;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观点已被广大教育者普遍接受,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我在教学时对“主体参与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看,它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克服目前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理论而轻情感;重教轻学等必须要改变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从教和学的关系看,教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

教和学是教学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教离不开学,而学却可以独立的进行(自学),教是外部条件,学是内部因素,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实现自己的功能。任何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大脑的积极思维和加入,因而学既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落脚点,这个关系决定了教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努力使学生能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如何才能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或听老师讲授之后,能够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实物或实物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又听、又看到实物与实物现象,再加上自己的描述,便能记住70%,如果学生亲手做过,又描述或讲过,则能记住90%。这说明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自参与知识的获取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从学科教学论来看,物理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尽可能多的物理探索活动

学科教学论一个重要观点是按照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及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科教育。物理学科的本质是对物理世界的探索,观察和实验是其基本方法。因此,中学物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也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去体验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即中学物理教学必须让学生经历尽可能多的物理探索活动。最近,一项针对德国中学物理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时间所作的调查显示,平均每堂课实验所占的时间位教学时间的35%,学生讨论的时间位24%,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活动时间较多,大约占教学时间的60%。德国的物理教育事实上是在努力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成为对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型,是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符合物理学科教育的自身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学习环境。

二、实验的内容和方法

(一)设置问题,营造“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思考,教和学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逐步推进,慢慢展开。当然根据不同的情况,问题的性质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一些新规律的学习,可以设置一些猜测性的问题,如在讲到单摆周期规律时,先让学生去猜测,“单摆的周期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展开思路,尽可能的收集与此有关的信息,提出很多设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们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了单摆的周期规律,掌握的深刻且牢固,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在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加深理解方面,可以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如在学习惯性时,在学习了“惯性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之后,提出一个问题“惯性表现在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上,那么,当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时,惯性到哪里去了?”问题提出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大家最后得到了一致而且正确的结论。

设置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最为简单可行的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不同的问题,可以活跃气氛,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得中来,久而久之,师生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一种信任,十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设置实验,创设“主体参与”的物理课堂教学情景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也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利用实验来创设“主体参与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适应物理教学特点的有效方法,实验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题内容中来,激发他们探索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的兴趣。如在选修3-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中,我们用这样一个实验来引入新课,将一个小灯泡接在二节干电池,发现灯泡较亮,再接到三节干电池两端,学生观察到灯泡很亮,很耀眼,然后问若将这个小灯泡接到六节电池上会有何现象。有同学以为会更亮,有同学说会被烧毁,最后一致以为会被烧毁,而实验的结果出乎了所有同学的预料,小灯泡没有变亮,也没有烧毁,结果是变得更暗了。这个实验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他们主动地探索这个现象的本质,很顺利地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又很容易正确地诠释了所观察到的现象。原来六节电池的内阻很大,故在电源内部消耗了太多的电能,所以灯泡变暗了。这个实验表明,采取实验方式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组织研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和激情

物理一直关注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对于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现象和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比如高一物理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由于有初中的基础,再加上高中增加的等效替代的思想是能够比较容易接受的,而对于瞬时速度的概念的理解则较困难,特别是有些同学不能理解物体在某一瞬时怎么会有运动的快与慢呢?还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也难理解。我们分析这个困难的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难以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时间”的理解不够深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时间,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研讨“人类关于时间计量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资源进行研讨,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以以书面的形式上交,也可以利用数字存储介质上交,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发送到指定的邮箱。通过各自的研究和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学生基本上了解了人类关于时间计量的发展历程,从公元前1500年的日晷到公元前1400年的沙漏,到17世纪的摆钟,到18世纪的机械表……一直到近代的原子钟,计时的仪器越来越精确,误差越来越小。

有了时间的深刻理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就等于从这一时刻算起在足够短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也能理解,瞬时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精确的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当然这个准确程度要依赖技术的进步和测量精确度的提高,也就是说,技术越进步,我们对瞬时速度的测量就越精确。

(四)独立探究,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中学物理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尽可能多的物理探索活动,实验探究课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即让学生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研究问题思路和方法。比如必修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节,我把学生带进实验室,首先提出我们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在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研究小车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明确这些任务之后,同学开始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并且得到了结论,然后大家一起交流研讨,真正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了在重物牵引下小车运动的各方面的规律,对后续的学习影响深远,效果十分理想。

实践证明,“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高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要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来,这就必然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好心理换位,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思考问题,让自己成为学生研究问题的合作伙伴。其次,要合理的处理教材,做到详略等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要围绕中心内容展开,过程流畅。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挖掘可以让学生主体参与的素材,优化组合,一定可以形成广阔的、开放的物理教学空间。

G633.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3-5060(2011)03-0078-02

2011-08-07

胡忠国(1976-),男,安徽滁州人,滁州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主体物理
只因是物理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中学物理教师的哲学使命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我不是教物理的
基于OSG与3DMAX的中学物理实验仿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