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11-08-15 00:50:08王亚鹏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工学改革职业

王亚鹏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王亚鹏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在社会职业环境发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工学结合课程能够有效满足我国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占有高质量的技能型人力资本、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利益诉求。它代表了今后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其理论体系需要在院校改革实践检验中进一步完善,从而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社会职业环境的变革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动力。伴随着世界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快速发展,从社会分工到劳动力市场,我国社会总体职业环境及其构成都呈现出鲜明的动态变革性特征。这对与社会职业环境变革密切相关的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企业,非常需要高职教育为其保持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力资本支撑;作为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学生,为应对社会职业环境不断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满足自我终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在拥有广泛行业就业需求的专门职业技能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也让我们逐渐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必须遵循的基本范式,工学结合课程是有效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一、工学结合课程的理论阐释

(一)工学结合课程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工学结合”的课程,即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其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衔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让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可以说,“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工学结合课程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

(二)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流程

首先,进行行业情况分析。行业情况分析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础环节,通过对职业工作领域的整体研究,了解行业人才需求、职业对应的岗位和任务、劳动组织形式特征等,从中寻找出专业所适合的目标岗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所需的职业资格。第二,进行职业工作分析。职业工作分析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主要工作是面向专业目标岗位和拓展岗位,对毕业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任务及任务的性质、责任、任务间相互关系,以及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详细描述出工作对象、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工艺流程规范、设备工具等内容,为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奠定基础。第三,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在整体化职业领域分析和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运用“头脑风暴法”,结合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历程,在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任务中,选择和确定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典型工作任务。第四,进行学习领域描述,建立课程目标和内容,形成课程方案。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所获得的典型工作任务属于工作领域,需进行学习化处理后才能形成工学结合课程方案。在该环节,要在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课程要素层面,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由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将“从事工作”变为“学习工作”。第五,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选择和整合工作内容,建立学习目标,形成学习任务。学习情境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但不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全部和原始再现,而是对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后,围绕课程目标经过选择和整合后设计而成的学习单元。最后,设计工作页学材。工作页学材是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施的载体,通过体系化的引导问题,在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情境下,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经历完整的工作与学习过程,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提升。

(三)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实施的支撑要素

一是胜任课程实施的“双师”课程教学团队。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对课程教学团队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具有职业经验,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具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具有跨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

二是满足课程实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工学结合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要根据各专业特点,采用校内、校外建设相结合,体现“知识性”、“工作性”,即适合各类型知识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具有的完整工作过程;遵循“一体化”、“学习化”原则,即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突出学习的功能。

三是课程开发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形成由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为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吻合、紧跟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概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技术、设备进步更新快,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选择与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和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等5个与纺织服装产业对接的品牌特色专业链,于2008年2月正式启动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校本化探索。为保证工学结合课程开发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效,学院按照“学中做,做中研,研中做”的工作思路,推进了相关方面的改革工作。

一是实施课改通识培训。学院先后邀请多位课程开发专家来校对全体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做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专题讲座10余次;将有关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有关政策文件、理论编印成册,教师人手一册,组织教师有计划、分步骤地学习和交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选派12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国内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习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先进经验。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树立了现代高职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二是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学院成立了主管教学院长牵头,由教研人员、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从而提高了课程开发效能。

三是制定课程开发制度。学院及时出台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规范》、《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校企人员互聘、职务互兼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请与管理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课程改革文件。

四是设立专项经费。学院设立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专项基金,重奖课程建设成果。同时将课程建设作为院级教研项目,项目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学院奖励相应的教科研积分,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性和可监控性。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

为保证人才培养能够“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学院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建设上坚持了 “四方参与”的原则,即坚持行业企业实践专家的 “引导性参与”、课程开发专家的“指导性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专业教师的“实施性参与”,按照“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职业发展阶段,探索形成了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开发模式: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和染整技术专业的“基于工艺流程”的开发模式、服装设计专业和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的“基于产品制作”的开发模式、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基于实务技能”的开发模式。

下面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为例,介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南通是中国的纺织之乡,江苏是中国纺织大省,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本着服务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纺织行业“大力推广使用先进设备、发展新型工艺和流程”的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转型的要求,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与江苏大生集团、江苏阳光集团等纺织行业主导企业合作,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业在课程开发专业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素质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构建了“基于现代纺织工艺流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建设了12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

每门课程的实施均在校内外各实训基地进行,贯穿学中做、做中学,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融为一体。如《纺织材料检测》、《织物分析与小样试织》、《棉织物设计》、《机织设备维护》等课程教学分别在校内纺织品检测实训中心、纺织品设计实训中心和纺织设备实训中心进行,《纺纱设备维护》、《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等课程教学在江苏大生集团、南通纺织控股公司等企业进行,《织物性能检测》、《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等课程教学在南通市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所、南通市纤维检验所实施。

在课程评价方面,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如笔试、口答、陈述性汇报、答辩、报告、实际操作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为实现“课证融通”,依托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了纺织工艺师、纺织品检验师职业资格标准,将相关内容分别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同时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基于先进网络技术和课程建设成果,开发了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职业资格标准认证、专业文献信息等;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考核评价方案、学习指南、课件、教学任务单、案例、习题等。

为适应工学结合课程改革需要,通过校企双方组织行为,实行了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制度。聘请2名在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员和骨干教师,承担专业建设、技术咨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学院每月按规定标准为其发放兼职津贴;同时学院根据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及企业实际需要,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受聘兼任企业技术负责人或车间主任等,承担具体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在享受企业相应待遇的同时,学校减免其部分或全部教学工作量,并全额发放工资和津贴。

(三)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三年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学生对课程改革成果感到满意,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合作企业认同工学结合人才课程改革,积极接受学生顶岗实习,98%以上的毕业班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了预就业。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明显增强,全院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国家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建成了一批“校中产、厂中校”特征的实训基地,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四个专业的带动下,目前全院所有专业已经实施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当然,由于这是学院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初次探索,受教学资源、师生素质、企业参与积极性等因素的制约,在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的胜任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从实践过程来看,一些教师还没有掌握工学结合课程理念及开发与实施的技能,造成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工作任务分析粗糙、课程内容与具体工作任务的相关度低,项目任务的能力训练价值不高等。同时,由于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课程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需要投入的工作量非常大,造成了部分教师课改热情不高或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响到课程开发的效能。

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还需要提高。工学结合课程实施采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和师生观,使教与学从“技术范式”下的控制转向“探究范式”下的激励,这对于习惯了被动“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来说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三是教学资源的配置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要求具备“职业化”的教学环境,对实验实训要求较高,设备投入较大,目前由于经费、场地的制约,造成实验实训条件还无法充分满足课改需求。同时,也有些实验实训设备没有按照 课程改革的要求建设,造成了一些教学资源闲置浪费。

四是企业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从整体上看,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热情还不够高,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程内容“学校色彩”很浓,还跟不上行业企业技术进步。

三、结论与展望

在经济技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高技能人才需求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必须学习借鉴世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过程中应遵循四方面的核心要求:第一,要能够传输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价值观和态度;第二,要从塑造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趋势的现代社会的知识劳动者出发进行选择与设置;第三,在有效提供满足广泛行业就业需求的专门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为学习者提供可进行职业流动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教育;第四,要为学生能够智能化地参与工作,进行积极的自主创业服务,突出培养学生创新与创造性的职业品质。”

工学结合课程,针对学习者和专业实际,将职业资格分析和个人发展目标、将工作过程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结合在一起,在当前社会职业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有效满足学生、企业等我国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占有高质量技能型人力资本、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利益诉求,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它代表了今后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其理论体系随着高职院校改革实践的完善,将能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而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性质决定了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因此,未来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起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机制。

[1]卢丽华.职业环境变迁与高职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6,(10):7-1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5.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1.

[4]刘洪一,李建求等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

G7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1)03-0010-03

2011-08-09

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以纺织服装类专业为例”(编号3-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亚鹏(1978-),男,陕西合阳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助理研究员,硕士。

猜你喜欢
工学改革职业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盐工学人
——沈 妉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盐工学人
——李 琦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改革创新(二)
工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