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之我见

2011-08-15 00:50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院校

姚 聪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之我见

姚 聪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情,也符合教育规律,反映了职业教育特色。对促进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成长、成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高职院校在践行这些模式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要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有效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方面的强力支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效与问题;有效实施;支撑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比较普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然较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而广泛地研究。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实践与探索。从整体上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虽已经在形式上全面展开,但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相比,还有所欠缺,存在着“有形无实”的通病。笔者通过学习理解,仅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模式在实施中的利弊作一分析,略陈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粗略诠释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而形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模式”是标准、是手段、是杠杆,是别人可以照着做的样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立足在标准、规范性、普遍性上下功夫,旨在提供可资学习、借鉴和使用推广的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则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这些模式正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上许多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我国大力提倡和推广这些教育模式,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情,也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反映了职业教育特色,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促进他们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成长、在行动中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双方参与、优势互补,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模式是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的内在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办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结合,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课堂与车间融合,定点定岗实践;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内涵的需要。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不仅能够整合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崭新局面。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重要强调的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必然选择。为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建立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工学结合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紧密结合,达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效果。

顶岗实习是教学活动层面上概念,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顶岗实习具有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等优势,通过顶岗实习,学校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会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有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的利弊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也正在成为各方面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自觉要求。

校企合作是基于人才需求的“互动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其自身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办学场所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缺乏、缺少稳定的实习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低及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企业来说,实行校企合作,可以解决企业技术型人才的短缺,有利于提高企业现有员工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有利于加快企业技术升级的步伐,有利于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对学生来说,缴纳了学费,在享受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外,还能享受到企业提供的优质资源服务。学生较早地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下,实现与企业技术人员、工人零距离接触,对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感,激发学专业兴趣,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将来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式有序交替,以达到学用相长的一种教育模式。其目的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对学校来说,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发挥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作用,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对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能力尤为重要。对企业来说,耳闻目睹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熟悉生产流程,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的表现,可以直接选择留用,而且降低企业聘人成本和培训风险等。对学生来说,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最大限度地接触企业实际、接触专业岗位、接触企业文化,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更加自觉主动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便于企业选中。毕业就有工作,是学生和家长的愿望所在。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办学宗旨,推行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重要举措。对学校来说,把学生送到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实现了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的有效对接,缩短了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期,提升了就业能力,达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双赢的目的。对企业来说,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可以提前考察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认可毕业生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并可使这些自己的“准员工”尽快熟悉工作岗位、缩短岗位适应期,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来说,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比模拟实习效果更好。提前接触本专业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体现了个人价值。

毋庸置疑,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有益,可谓是一举三利。在充分肯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一面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一面,并加以高度重视。

在校企合作方面,不理想突出表现在 “三个不够”上。一是受地域、规模、性质及学校主管部门等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和限制,学校要找到理想的企业合作难,以致停留在“点”上,尚未“面”上开花,普及性不够。二是形式多于内容,“叫的响,落不实”。有些学校寻找企业签订一份协议、挂个实习牌字、发给一张聘书,就算合作了。其实企业并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学校的教育过程,以致漂浮在“面”上,尚未达及更深层面,深入性不够。三是现有的法律法规比较宏观笼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特别是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正向激励和刚性要求,加之受政策、环境、资源的限制等,以致自觉性差,随意性大,刚性制约不够。

在工学结合方面,学校现有实习实训条件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不相适应,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其次是企业在工学结合中没有多大“好处”。现行的体制环境对企业接受职校生实习无利可图。受谋求利益和管理等因素制约,很多时候企业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由于企业工作环境以及工资待遇等一些具体问题,留不下想要的人才,往往导致企业利益受损。还有众多学生走出学校,来到企业,还会有许多想不到的不安全问题,使学校管理压力增大。

在顶岗实习方面,不理想的表现在,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教育指导缺乏力度,导致顶岗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学生顶岗期间“被放羊”。其次是企业怕影响生产任务、安全及经济利润,不愿意提供有针对性岗位,甚至有的只把学生当普通劳动力使用。还有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够。企业的环境、制度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都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同。由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导致履行职责不适应,在顶岗实习阶段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旷工当逃兵现象。

三、支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之浅见

国外的职业教育已充分证实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我国职教界近年来也在积极研究并推广实践这一模式。但还存在着研究理论上的创新问题、实践中的正确实施问题和实施过程中的条件保障问题等,这都需要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借鉴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推广和提高。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人帮”、“一个篱笆三根桩”。更何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承担着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政府、企业和学校等三个方面。三者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鼎力支撑。

(一)政府的支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因为高职院校目前主要由地方政府承办和管理。政府是高职教育的最大收益者。高职院校办学不论是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是为学生服务,归根到底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政府是这一利益的根本代表。政府密切关注职业教育,不仅优化了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理顺了部门关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促进了职业教育进一步接轨区域经济。政府支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以行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真心实意地采纳朱高峰院士曾就职业教育发展对政府提出的“三要”建议。即政府要平等对待;要解决体制问题;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重要性和意义的宣传,更新企业的观念和意识,让企业真正意识到承担责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参与职业教育不仅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而且也是在为自己开辟一条招聘人才的通畅渠道。参与职业教育不仅不是无偿的付出,而且是对企业自身未来发展的最有效的投入。三是加强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协调,加快高职教育与劳动技能鉴定接轨,促进 “双证融合”,确保高职赢得更高的社会美誉度。四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支持高职院校从企业行业选聘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来校任教。逐步取消高职院校“行政化”管理体制,实行名师执教、专家治校,真正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企业的支撑。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单位,其自身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融合在一起的,它在为自己创造利润的同时,必须要为推进社会发展而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性事业,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全局利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就决定企业既是接纳高职毕业生的大家,又是职业院校最大的收益者。同时又是职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企业和行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企业行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职业教育只有根植于社会和企业环境,才能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企业行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并按所在地政府的具体要求,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保障。其次要为学校收集并反馈人才需求信息,深度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过程,使学校的专业设置贴近企业发展,实现学生所学课程与岗位技能和企业的实际需要“零距离”。三要认真参与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严格执行实习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体,学校教师参与,依据实习表现、实习记录、实习报告和实习计划、完成质量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形成校企双方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四要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与训练。五要接纳教师到企业参与科研及技术开发活动,为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资助。

(三)学校的支撑。高职教育属于一种专业教育,实用性是它的最大特点。它不仅明确人才培养的类型:实用性、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且明确了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去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为企业提供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学院与企业的关系是互利共赢。学院的发展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基础,企业的发展能为学院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高职院校要赢得社会、企业的广泛认可,进一步赢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给力。首先要深化内涵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软、硬件资产的有效投入。在着眼于校内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黄炎培语)。其次要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公关、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等问题,使其切身感受到高职院校是不可或缺的好伙伴。三要渗透企业文化,与企业寻找利益的契合点。在学生参加社会保险的基础上,为学生购买意外工伤等相关保险,既做到保障学校、学生利益,又为企业减少后顾之忧。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向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按照有关协议,付给一定的费用,做到互惠互利,有酬实习。四要重视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对学生学习生涯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就业市场有更大的竞争力。五要强化学生管理。严肃学习风纪,拒绝学生在学期间的各种造假行为,努力营造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纯朴校风,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1]张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2010,(5).

[2]夏学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朱春辉.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0(下).

[4]程云燕.构建“服务与教学”双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教育与职业,2009.(20).

[5]张永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整体效能的途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6]李祥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7]王雅琴.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组织操作管理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8]张德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9]姚启耀.关于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声誉的浅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G7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1)03-0021-04

2011-07-20

姚聪(1982-),男,全椒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教师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院校
盐工学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盐工学人
——沈 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盐工学人
——李 琦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工学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