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2011-08-15 00:43:57罗仕蓉杨天琼王锐霞
重庆医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学时护理学课程体系

罗仕蓉,杨天琼,王锐霞

(1.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基础护理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02;2.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563000)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罗仕蓉1,杨天琼1,王锐霞2

(1.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基础护理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02;2.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563000)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因此,在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教改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成为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现将本校就课程体系调整优化取得的初步成果报道如下。

1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改革的背景

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使得护理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工作的对象从患者扩大到所有人;护理工作的内容从疾病护理扩大到身心的整体护理;护理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乃至家庭,角色也从单纯的医嘱执行者向多元化角色延伸。这种改变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人才的基本素质与护理事业的发展、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校护理教育的问题。有研究显示,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定位比较模糊[2],课程设置上仍然呈现“老三段”式结构:即1年的普通课及医学基础课、1年的护理专业课、1年的实习;课程内容上基本是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中职教育的“延伸版”,这种“老三段”式课程体系只注重单学科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高职高专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培养技术应用型护理职业人才,基于过去教学体系中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现代护理理念、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适应临床第1线和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服务的技术应用型护理职业人才。

3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联系教育思想、观念与教学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围绕目标定位对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应以应用为目的,按照“突出护理,加强人文,强化实践,体现社区”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3]。

3.1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按照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第3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综合课程群的体系。该体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其基本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由公共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组成;选修课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类。本研究主要围绕国家护士资格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再结合本省的情况及学校的自身情况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比例分别是 19.73%、21.07%、48.27%、10.93%,新增加的课程和学时主要用于护理技能训练和人文学科的知识补充。

3.2 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优化后的课程不仅打破传统的“老三段”课程体系内容,而且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了综合课程群,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 基础课的设置突出实用性 按照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以满足需求为基准的原则,在调整和压缩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对基础课的门数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精简,使其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并为专业课的开设奠定所需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如将原有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整合为“人体结构功能学”;将原有的“病原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整合为“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

3.2.2 专业课设置突出针对性[4]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本研究对专业课进行重新设置。按“生命周期”的模式,即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人期及老年期进行课程设置,新设置的课程体系更加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专业课程的整合及精简,删除了陈旧重复的教学内容,扩充了新的知识和技术。课程体系中新增加了“护理学导论”、“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等课程,并将“护理学导论”安排在第1学期开设,通过早期接触专业课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护理学的发展史,相关理论及护理学性质等专业知识,加深了对护理专业的认识。

3.2.3 人文课程设置比重增加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它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本身,更应关注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原有人文课程的基础上(“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又增设了“护理伦理学”、“护理礼仪”、“社会学”等内容。课程由原来总学数的4.25%,提高到现在的8.25%,通过增加人文课程的内容和学时,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

3.3 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士具有相应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本研究认为,开展实践课程之前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制订实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带教和考核。为此,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如下几方面的改革。

3.3.1 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传统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需要经过相当时间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本研究增加实践教学的时数,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专业课程:改革前,理论∶实践=526∶246学时;改革后,理论∶实践=560∶306学时,实践学时增加了24.39%。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护理学基础》:改革前,理论∶实践=84∶52学时,改革后理论∶实践=64∶72学时,实践学时增加了38.46%。增加的实践学时中,除增加了校内实习的学时外,还增加了校外临床实践的学时。

3.3.2 改革实践课教学模式[5]将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观摩-学生练习-教师讲评”的实验教学模式改为按照护理程序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以更快地提高他们观摩、操作能力。

3.3.3 重视临床见习 本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早期进入医院接触临床。在新生入校时安排8个学时到医院、社区、老年病院等进行见习,在见习中逐渐了解护理工作的范围和对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每学期结束后,到当地医院或社区医院接触临床护理两周。

3.3.4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将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可利用课外活动、晚自习以及双休日的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练习。同时,在进入毕业实习之前,学校有计划地安排内、外、儿、妇及基础护理的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临床实习。

3.3.5 重视毕业实习质量 本研究确定毕业实习的总时数为720学时,共42周,其中包括1个月的社区医院实习时间。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每科实习结束后,由医院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实习全部结束后,考核合格者才能获取毕业证书。近3年护士资格证过关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90%以上,优良率达60%以上。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从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入手。它不仅要体现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特色,还要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门课程的权重关系[6]。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护理职业人才。

[1]井坤娟,王彦,张素仙.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4,18(11):2056-2058.

[2]杨丽艳,李英丽,邹继华,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1):16-17.

[3]程家娥.论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11-12.

[4]邹继华,周郁秋,孙建玲.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60-762.

[5]冯惠先,简亚平.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14-15.

[6]彭玉高,秦索娜.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65-167.

10.3969/j.issn.1671-8348.2011.24.035

B

1671-8348(2011)24-2473-02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教改立项课题(20091117)。

2011-05-20

2011-06-22)

猜你喜欢
学时护理学课程体系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0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护理学杂志》稿约
护理学杂志(2021年1期)2021-02-04 09:53:48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8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