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琳,张乐星,杨建平,李小山,封玉玲,黄小环,龚 明,王 丹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2.预防医学教研室,重庆万州404020)
医学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引入CPC的实践探索
罗玉琳1,张乐星1,杨建平1,李小山1,封玉玲1,黄小环1,龚 明1,王 丹2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2.预防医学教研室,重庆万州404020)
医学高职院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及《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卫生事业“加快面向农村”的导向,重点要面对基层、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要实现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必然要求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训练,要求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病理学学科特点是以形态学和机能、代谢变化为基础,其内容涉及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同时关联各临床学科[1],是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里架设于基础、临床板块之间的桥梁,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医学高职院校鉴于3年学制,通常将病理学开设在一年级下期或二年级上期,《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合二为一,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学习难度大,教学效果差,严重制约临床课程的学习,成为该课程教学长期面临的困惑。
1.1 教学课时与内容适配性差。病理学仅开课一学期,不同专业课时在48~64学时之间,教学需要完成《病理学》13章内容及《病理生理学》12章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与内容严重不匹配,导致教学内容大幅取舍,教学重点只能放在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上,而病因、发病机制、疾病经过等方面均只能略讲。
1.2 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专科层次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相对本科层次学生显得薄弱,接触《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及寄生虫学》等一级基础课程时间短,尚未熟悉医学知识的基本规律,对形态学未建立认识框架。
1.3 传统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激励。传统教学设计多采用单纯的理论讲授再辅以实验课教学,即一定章节理论教学完成后,便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以巩固所学知识,虽然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临床病理联系不密切,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对其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有限。
鉴于上述问题,探索在传统病理学教学中如何有机地引入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PC作为病理学教学中很有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院校中已广泛开展。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临床病例讨论,一方面加深已学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解释临床表现;另一方面,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临床思维能力,为临床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
CPC的主要优势在两个方面[3]: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积极影响,开展CPC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1 研究对象 随即抽取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 4个教学班共计200人。所有学生均经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设 1、2班学生为实验组,3、4班为对照组。教材、课时、教师均相同的前提下,对两组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3.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挂图等进行课堂授课,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举行1~2次大型临床病理讨论。
实验组:在教学中开展CPC的教改实践。具体方法是:(1)根据教学进度,在每一章的实验课安排一定课时讨论相应章节的病例。讨论病例刊载于自编的临床病理病例集,于1周前通知学生撰写发言提纲,做好发言准备。(2)在第一次讨论前,教会学生准备方法,按照其掌握的病理学知识,并查阅相关诊断学及临床书籍,以补充相应的临床知识。(3)分组讨论,每次讨论时,针对病例后附的问题,依次由每组推举的代表发言,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4)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并就各组发言进行点评。
本活动涉及稀硫酸的配制和使用,需培训学生掌握配制稀硫酸的操作要领,带好护目镜,实验后及时洗手、并清理实验用具、实验台等,保证实验安全。
3.3 效果评价
3.3.1 临床病例分析能力测试。随即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各20例,采用现场病例分析的客观方式对其进行病理学理论知识及临床病例分析能力进行统一测试。测评教师经过严格培训,并按照统一评分标准评分。现场提供测试病例5个,根据学生开放式讨论及笔答情况,结合标准答案进行评分,取两组平均分进行统计分析。其中≥90分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分析测试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两样本的秩和检验,见表1。
表1 病理学CPC对照组及实验组临床病例分析能力比较分析
以上结果显示,实验组得分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说明应用CPC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3.3.2 CPC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知识掌握难易程度及临床思维意识等方面主观信息,任课教师回避,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补充反映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调查结果,两组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突出反映为:(1)学生认为CPC对病理学学习有积极帮助;(2)CPC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3)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炼,提高临床思维能力;(4)通过CPC训练对学习临床课程有积极作用。以上均表明CPC对提高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有积极作用,对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有明显促进,并不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4.1 选取典型病例,注重临床及病理基础知识联系。针对学生已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要注重选择典型的病例,提供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诊疗及病情演变、病理变化(肉眼及镜下观)等。通过讨论分析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临床病理诊断,从疾病发生、发展、功能变化和形态改变上全面客观认识疾病,尤其应强化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观。由于在CPC中不典型病例较多见,增加了讨论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开展CPC时适当提供少量不典型病例作为对比贯穿于教改实践中,可增加学生对比思考的能力[4],提高医学生对不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全面客观认识疾病的思维能力。
4.3 强化病理诊断载体作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病理学是学生进入临床知识及技能学习前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务必使学生在对疾病有较深刻认识的同时,能帮助学生获取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如何从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上找到诊断依据,作好鉴别诊断,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通过CPC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充分发挥其对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载体作用,对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科学、综合运用多学科医学知识进行诊治有很大帮助。
4.4 促进教师教学相长,推动双师型[6]教师成长。由于脱离了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CPC要求教师不仅能对理论知识做到熟练传授,还要对临床病例有一定积累和掌握,并且根据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设计和组织相应讨论。为达到这些要求,教师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好的临床及病理剖验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自发加强教学和临床的联系,实现理论型、实践型“双师素质”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入CPC,开展并强化病例讨论分析,对于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对疾病的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专科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
[1]杨红军,李学农,申洪,等,病理学实习课 PBL教学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13-114.
[2]刁鑫伟,叶明福,张哉根,等.强化临床病理讨论教学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3):185.
[3]钟本土.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4):271-273.
[4]陈光平,陈吴兴,叶宁海,等.比较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02):75-77.
[5]马跃美,马晓娟,陈爱霞,等.手术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3):222-223.
[6]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4):36-38.
10.3969/j.issn.1671-8348.2011.24.037
B
1671-8348(2011)24-2476-02
2011-02-15
201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