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1-08-15 00:45韩冬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互动式品德

韩冬梅

(长春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室,吉林 长春130061)

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韩冬梅

(长春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室,吉林 长春130061)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互动。在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构建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其创设的情境下,以多种形式展开探究互动,真正做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师生、生生及其与文本信息间的互动,将探究—互动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和存在状态。

课堂教学模式;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探究—互动式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导向特定的课堂教学成果,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所设计的具体可操作和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范式。本文作为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深入研究长春地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力图构建适合长春地区农村小学实际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长春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笔者经过一系列学习调研,结合当前我市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其创设的情境下,以多种形式展开探究互动,真正做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师生、生生及其与文本信息间的互动,将探究—互动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和存在状态,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生活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教学生活化。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探究—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来说,教师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状况。我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必须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结合《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教育。比如在讲授《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时,教师安排了典型事例“掏粪工人时传祥和水电修理工的故事”,向学生讲清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热爱劳动、热爱农村。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种田、养鸡、养猪、养鱼等这些农业技术都要依靠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农业科技教育。比如在讲授《崇尚科学不迷信》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因迷信而受害和因科学而受益的事例,使学生在正反对比中提高认识。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因崇尚科学发家致富的农民企业家带领村里其他农民致富的案例,结合类似这样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最后,知行合一,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巧妙结合。结合农村实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农科活动,参观农民的养殖场,与养猪、养鸡、养鱼专业户挂钩,从中学习科学养殖技术。

2.自主探究性。探究—互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它将思考权、发言权都还给了学生,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及学生与文本信息之间的互动逐步加以解决,从而促进了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探究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是学生接受知识、消化知识、锻炼情感的一种良好思维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我们的课堂,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们在生活中,从社会、从课外资料、从网络中出于好奇的天性而自发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成果是牢不可破的,学习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把外界丰富的知识有效地深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个体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良好品质的提升。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部分涉及地理、历史和社会文化知识教育的学习主题,知识性强,知识点多,有许多专业性的名词,概念较为抽象,离儿童生活较远,学生没有亲身体验,有较高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天性,顺应儿童特质,设置有趣的问题引导他们探究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3.强调综合性。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动态的;其二,要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获取信息、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具备研究讨论问题的能力等综合性能力;其三,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

二、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涵盖了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还是简单地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无论多么理想的课程标准,多么高质量的教科书,最终仍然是无法使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地贯彻和实施,无法将课程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之上。

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社会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用探究活动的方式促进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本质上讲,探究—互动式教学是新型的课程建构过程,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沟通的动态发展过程。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1.认识论基础。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辩证关系就是内外因的关系。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就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既应当强调学生“学”的内因作用,又要重视教师“教”的外因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探究的双边活动。

2.建构主义教学观基础。建构主义基本的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提倡建构性的、动态的知识传授方式,其基础就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现代教学论基础。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以往《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师生的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的冲突和对立。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过程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发展智力。教学的基本宗旨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内容是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来实现的。

4.儿童心理学基础。对儿童进行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求知欲望、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日益增加,对他们来说,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建构正是应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探究互动活动来逐步确立,对教师来说,要充分掌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探究知识的同时,包容学生不同的观点,为学生今后的社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和具体操作步骤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探究—互动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激趣导标—探究互动、合作学习—归纳小结、交流共享—迁移应用、走进生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标。导入新课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情境是一种情感培养,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情境安排要连贯、科学、合理,并有思想的参与,并不是为情境而创设情境,应该有其实在的意义。新课开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用实物演示、讲故事、猜谜语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巧妙导入新课,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地学习并产生一种坚韧的毅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教师一定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2.探究互动、合作学习。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来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探究—互动中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感性认识、收获生活经验、收获探究知识的能力。探究是互动的前提,教师根据设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组织的活动,应当尽力促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彼此之间相互启发、感染、激励,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探究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共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一,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没有听清或听懂的时候,可以进一步解释,质疑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疑问,但是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质疑和提问要加以鼓励,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其二,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讨论时不要喧哗,要学会掌握别人发言的重点,并做出评价;其三,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发言、讨论、辩论等探究活动中力争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中充分激发自身潜能。

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使学生产生持续改变的愿望,进而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如沟通能力、表达爱和尊重的能力、交往能力等。所以探究活动的设置必须境中含情、理寓其中,要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兴奋点,将教学与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中,使其具有深刻内涵,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归纳小结、交流共享。学生在探究—互动的教学中,初步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进行小结,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归纳成果,对所探究的题目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记下疑问,在展示结束后,提出疑问并要求答复。在这一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交流中迸发出的不同的思想火花,要肯定学生的长处和成绩,同时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地反馈信息,还可以提高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迁移应用、走进生活。这是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提炼升华教学效果、学以致用的阶段。学生在探究—互动中获得知识,完成认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的练习、作业和课后活动,通过这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加以概括,熟练运用。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应用,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是贴近生活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一门有用并且实效性强的课程。

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成果是显著的。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文本信息间的互动,教师、学生和思想品德课堂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学生的变化最为明显。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生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他们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成为了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品德与社会》课是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因此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事半功倍的。

四、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育人,要在情感上和学生进行真切的交流,教师亲切的目光和笑容可以感染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教学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友爱的氛围;其二,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启发为主,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没有参与就没有互动,自然就没有探究,同时要防止学生因过于依赖小组讨论等探究形式放弃独立思考的机会;其三,教师要控制好探究活动的时间,不能让过长的探究活动冲淡归纳总结环节,毕竟探究活动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其四,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真正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呈现于课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来说,就要求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去主动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以及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最终,使《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姚 旺]

G623.15

B

1671-6531(2011)05-0003-03

韩冬梅,女,吉林长春人,长春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研究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哲学、教育哲学。

项目名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FFB090577)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互动式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品德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