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建平
“都市农业”:统筹城乡实践的江津选择
□ 何建平
江津区作为重庆市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并存。江津区委、区政府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路径,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务实民生。
发展都市农业是江津统筹城乡实践的现实选择
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功能的拓展由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打造“一圈城郊都市型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就是根据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县农业发展现状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谓都市型农业”,是指环绕在大都市周围的近郊地区,具有较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优势、农业基础设施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乡土文化积淀,能向大城市提供鲜活农业品、满足城市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多种需求,直接为大城市服务,与城市高度融合的现代化农业。在发展方式上,都市农业倡导推进城市资源下乡,充分鼓励、吸引、整合和利用城市的资金、人才、资源等要素到农村;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综合产业,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同时,提倡通过建立完善的惠民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和有序推进农村人口进城,实现农民变市民,既提高农民收入,又推进城镇化建设。最终在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三集中一壮大一增加”(即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特色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农户相对集中居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所以,“都市农业”较好地结合了“城市资源下乡,农村人口进城”的双重需要,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等一道道难题,化解在城市消费升级与环境改善的客观需求之中;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为统筹城乡提供了新方案、新途径。
江津是距离重庆主城最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节点,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江津在统筹城乡实践中之所以选择发展都市农业,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江津具备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条件。这些良好的条件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国发3号文件的出台,让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媒体称之为“新特区”,重庆市政府将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确定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市级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为江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发展都市农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可谓是“天时”。江津有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区情。同时,江津又是离重庆主城最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离重庆主城商务区仅半小时车程,区位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已进入“外环时代”的江津成为重庆发展“半小时都市农业”的最佳区域,此谓“地利”。江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建设了28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都市农业与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并出台了助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系列文件,政策保障更加充分。同时,江津有着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农业特色产业种植总面积达120万亩,年产值达16亿元。拥有“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柑橘之乡”等美誉。这是“人和”。
第二,江津发展都市农业的定位明确。那就是“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乡融合,亦城亦乡”的生态田园。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中,江津始终立足于服务重庆主城,始终致力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始终致力于满足新形势下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满足于城市居民“眼”、“肺”、“胃”等的新需求(“眼”就是欣赏宁静美好的自然风光;“肺”就是呼吸干净清新的空气;“胃”就是享受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我们将现代农业园区定位为集农业产业化、生态美好城镇、数字农业、循环农业、体验式农业等为一体的城郊型都市农业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着力培育优质晚熟柑橘、优质粮油、优质蔬菜、优质花椒、特色花卉、畜禽(水产)养殖等6大产业基地。并结合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园区打造具有室外体育运动和郊野生态科普综合功能的主题郊野公园。建设自行车山地赛、拓展运动、水上休闲等运动设施,并配备游乐、休憩、小型商业零售等设施,如瀚阳的湿地公园、铁牛的运动主题公园等项目,以满足人们运动、休闲、观光、游乐等不同需要。
第三,江津有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江津在“十一五”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无论是“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千亿工业强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大发展战略”,还是“五个江津”建设,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特别是最近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24号文件标志着江津建设“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双百”大城市目标迎来新的重大机遇,以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时机已经到来,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江津统筹城乡实践中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需要。
江津发展都市农业推进城乡统筹的实践与探索
自去年 “渝洽会”上举行统筹城乡案例研讨以来,江津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建设都市农业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路子。如果把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比作一辆四轮定位的汽车,那么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抓实五项工作,驱动“统筹城乡”这辆动车不断前行。
第一,抓好政策创新、基础设施这两个“后轮”。
一是搞好政策创新。一年中,园区因地制宜引进了熙可、瀚阳、金之灿、和润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他们带着城市资本、国际国内资源要素来园区搞都市农业、城乡统筹。说到底,城乡统筹要靠现代企业来实施。那用什么吸引并留住企业呢?我们从政策创新上寻求突破。先后制定了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宅基地复垦、抵押融资等一系列政策,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民办公助、先建后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企业投入。二是推进基础设施。都市农业要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跟进,园区骨架性道路基础设施,政府是第一投资人。一年来,政府编制了园区交通、水利两大专项规划,明确在未来五年内计划投资40亿元推进园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刁燕公路,即将开工建设沿江和刁李两条一级公路,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小流域生态治理、中型灌区等项目,确保发展都市农业的“血脉”畅通。
第二,推动巴渝新居、农产品加工这两个 “前轮”。一是建设巴渝新居。一年中,政府启动了园区农户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逐步形成不同规模的具有巴渝新居风貌的居住体系。如有已建成152套巴渝新居房的晋愉世纪水乡,有在建600套巴渝新居房的燕坝村,有拟建10000套巴渝新居房的龙华古镇。通过巴渝新居建设,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户籍转换、身份就地转移,将直接催生一批服务都市农业的“产业工人”和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者。同时,在确保园区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有助于顺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盘活稀缺的建设用地资源。二是布局农产品加工园。江津现代农业园区280平方公里的区域,将形成1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5万亩优质粮油、5万亩优质蔬菜、5万亩优质花椒、2万亩花卉、畜禽(水产)等产业,这么多的农副产品生产出来,需要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于是我们在白沙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已获得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命名。这里的产业工人也将来源于巴渝新居小城镇的转户居民,通过转岗培训实现新的就业。
第三,重新设置园区管理机构这个“驱动器”。都市农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建设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为服务好这个过程,江津区委、区政府对园区管理机构进行了体制上的调整,由原来的“办公室”调整为“管委会”,明确由一名区委常委兼任管委会书记,由一名副区长作为分管农业园区的责任领导,传递出了江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强力信号。园区管委会将进一步按照政府授权行使好推进园区建设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职责,强力推动各个入园项目建设。
第四,用好用足农村金融这桶“汽油”。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金融资本支持。统筹城乡这辆车要永续运转,就要解决金融下乡的问题,这就好比是汽车行驶需要的“燃料”。在重庆市推行“三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房等农村“三权”)改革基础上,江津提出了“五权抵押”(另加“宅基地使用权和塘库堰承包经营权”)。其目的就是解决现代农业企业在带着要素到园区投资都市农业项目后,所形成的水利设施等资产能够用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用金融“杠杆”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
第五,坚持用好土地整治这剂“润滑油”。我区依托惠农公司成立了土地整治中心。这个中心除完成“地票”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整治外,还参与农用地的整治,比如农民转户后退出的承包地经整治后回归村社集体,可加速企业进入,为土地集中规模发展都市农业产业奠定基础。一年来,我区实施宅基地复垦3000亩,农用地整治1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万亩,其中有5000亩整治后的土地直接用于规模化产业建设。土地整治为都市农业服务的功能日益显现。
城乡统筹这辆“车”的基本构件都具备了,那么它的发动机是什么呢?我们的理解就是以民生为导向的国家需求、企业的商业赢利需求以及农民提升居住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求。这几方面的“需求”叠加,就使得城乡统筹发展这辆“车”有了永续前进的动力。
作者: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常委、江津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