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扬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语系,浙江 临安311300)
探讨日语谚语的汉译问题
卢 扬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语系,浙江 临安311300)
人们认为翻译谚语难,是因为谚语语言精练、寓意深刻、感情充沛、联想丰富。可以说,离开了文化背景,对日语谚语的正确理解与应用便无从谈起,要翻译成地道的中文也就更加困难。本文对日语谚语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翻译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日语谚语;文化;翻译方法
日语谚语一部分来自汉语,另一部分是日本人自造,此外一小部分来自欧美等其他国家。日语谚语反映着日本民族的特点,孕育着丰富的日本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人,有些很难真正理解。日语谚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组成,它不是各个词语的简单相加,有时甚至也不合语法,所以,在翻译谚语的时候,要准确把握它的词义,然后找到合适的翻译途径。对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意译法、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三种。
在日语里,像谚语「帯に短し襷に長し」、「猫の目」等,如果仅按字面来翻译,直接译成「(和服的)腰带短(束和服袖子便于活动的)带子长」、「猫的眼睛」那就令人啼笑皆非了,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翻译为「高不成,低不就」、「变化无常」。这是因为在谚语中,「帯」「襷」「猫」是谚语中的喻体,而非喻义,因此不能直译,要准确地运用谚语,就应该正确了解谚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翻译时应该尽量将它翻译成与其相应的汉语谚语,如果找不到相应的汉语谚语,那就要进行意译,把意思表达准确。以下例子可以说明。
例1.「タバコ?……タバコだって?」男は思わず吹き出してしまう。「問題はそんなことじゃないんだ……」毛屑……分からないかな?……毛屑のために、赛の河原の石積みたいなまねをしたって、仕方がないだろうってことですよ。」
译文:“香烟?……我说了要香烟?”男人禁不住扑哧笑出了声,“总之问题不在于此……我说的是毛屑呦,毛屑……还不明白哇?为了那些毛病,实在是挑雪填井,于事无补呀。”
这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砂女》中的一段文字。讲的是男人被囚禁在一个地下室里,每天不停地清除那些挖也挖不完的飞沙——用日本人常用的典故来比喻的话,就是「閻の河原の石積」,意思为徒劳地做一件注定要失败的事情。对这个句子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中国读者会无法理解,因此,对这类谚语,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例2.なあんだ何にもはいってないじゃないか。大事そうにしまってあるから、よほどおいしいものがいっているのかと思っていたのに。開けて悔しき玉手箱だ。
译文:里头不是空无一物吗?可是煞有介事地郑重收藏它的话,却叫人觉得里面装有美味珍品,打开一看,竟后悔不及。
这句谚语是出自童话「浦岛太郎」中的玉匣。浦岛太郎游完龙宫,临走之时,公主送他一玉匣,并嘱咐:绝对不可打开,但是浦岛太郎最终还是把它打开看了,结果变成双鬓斑白的老人。之后,人们往往用此句谚语来比喻事后很懊悔,却已经来不及了,即后悔不及。如果用日语谚语中原来的词汇进行转换,那么中国人就会感到很费解。因此,这里必须要意译。
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具体说来,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A.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B.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C.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D.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
例3.中学と師范とはどこの県下でも犬と猿の様に仲がわるいそうだ。なぜだかわからないが、まるで気風が合わない。何かあると喧嘩をする。
译文1:中学和师范,不管在哪个县里,都是不共戴天之敌。不知为什么,这两种学校的校风不同,动不动就闹事。
译文2:所谓中学和师范,据说在任何一个县里,都是像狗和猴子一样地交恶。究竟为了什么,很难说清,总之,这两种学校校风就合不来。遇上点什么事,就要吵架。
「犬と猿」是日语特有的一种说法,比喻两个人的关系水火不相容。译文2采用了异化翻译法,译作“像狗和猴子一样交恶”,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狗和猴子这两种动物虽然是毫不相干的动物,但是把他们放在一起来形容“交恶”,自然而然就能够明白在日本文化里它们是水火不相容的。这里保留了日本文化,又没有破坏原文的内容。
例4.娘を射るのには先ずその母を射よ。こんなことを云って母にとり入って、首尾よくその娘と結婚した男の话を彼はいつか、大宮から闻いたことがあった。
译文:“欲娶其女,先交其母。”野岛听大宫说有一个男的就是这样说的,先讨好母亲,然后顺顺当当地做了女婿。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异化翻译的例子。「娘を射る」是讨好其女儿,「母を射よ」是讨好其母。在译句中翻译成“欲娶其女,先交其母”,既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又体现了日本的文化。
异化翻译在谚语翻译中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中,也要用得到位,因为“异化”的好处在于能够使读者获得完全不同的阅读经验,不足之处是阅读可能不够流畅,甚至艰涩难懂。
归化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要求译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翻译过程中考虑目的语读者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差异,翻译手法灵活、自由,有一定的创造性,可以说是一种经过消化的语内翻译。在日语谚语中有很多直接从汉语中传入或借用汉语的,还有很多有稍微改变的,归化翻译法非常有用。
从汉语直接传入的日语谚语可以直译:五十歩百歩(五十步笑百步);対岸の火事(隔岸观火);肝胆相照らす(肝胆相照);壁に耳(隔墙有耳);遠くの親类より近くの他人(远亲不如近邻);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児を得ず(不如虎穴,焉得虎子);遠き慮りなき者は必ず近き憂いあ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その一を知りて、その二を知ら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人一读就会明白,这些就是典型的归化翻译法。
还有翻译形式和比喻与汉语谚语不同,但意思和汉语谚语几乎完全一样的日语谚语,使用归化翻译法中国人也很好理解。如:噂をすれば影がさす(说曹操,曹操就到);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三人よれば文殊の知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火のない所に煙は立たぬ(无风不起浪);川童に水錬を教える(班门弄斧);江戸っ子は五月の鯉の吹流し(有口无心);うそつきはどろぼうの始まり(撒谎不羞,长大必偷)。
例5.寝耳に水で呆然とする。気を取りなおして、生家へ宛て、誰か九一色病院へ直行してくれと打電。
译文:真是晴天霹雳,使我目瞪口呆。等清醒过来,我就给娘家打了个电报,要他们派人直接到九一色医院去。
例6.「それに家に金もあるのだから落ち着いて仕事が出来るから鬼に金棒だね。」。
译文:“加上家里又有钱,能够专心工作,真是如虎添翼呀。”
例7.今まで物理学校で毎日先生と呼びつけていたが、先生と呼ぶのと、呼ばれるのは云泥の差だ。何だか足の裏がむずむずする。
译文1:过去在物理学校,每天“老师,老师”地叫个不停。喊别人老师,同别人喊自己老师简直是天壤之别,总觉得脚板底发痒。
译文2:过去俺在物理学校,每天也一直习惯地喊老师老师,可是俺去喊老师和俺被别人喊作老师,大有天壤之别呀,就好像让你连脚板子都痒痒似的。
对如下的谚语进行探讨:「腐っても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腐っても鯛」的日语解释为「たとえ腐っても鯛はやっぱり魚の王だということから、もともと立派なものは、たとえいたんでいてもそれだけの値うちがあるというたとえ。」翻译为中文:从即使是腐烂加吉鱼也仍然是鱼中之王这个意思引申为原本是好东西的话即便坏了也有相应的价值所在。日本是一个岛国,鱼的种类非常多,人们喜爱鱼,并且鱼也是日本人的主要食材,而加吉鱼被认为形状、味道都是鱼类中最好的,可见加吉鱼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而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陆,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骆驼是被用作交通工具的动物中最大的一种,大陆上运送人群和货物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因此,在翻译这个谚语时,把日本人喜欢的“鱼”转换成中国人熟悉的“骆驼”,翻译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在译文中没有看出,鱼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文化背景,但是使用了归化翻译法,结合汉语的语言特征、文化背景,把它翻译成了中国人习惯的表现形式,让中国人能够很好地接受,非常到位。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找到更确切的译文来。
以上可以看到,归化译法是以译语的语言文化为归宿,努力使作者靠近译语读者。在日语谚语的汉译中如果能在文化因素的翻译中被良好的运用,就能译出接近理想的译文。各民族语言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在翻译日语谚语的时候也应该是这样。不过,为了使中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谚语的含义,不妨采用中国人喜闻乐见、容易接受、明白通俗的形式译出,那样译文效果会更好。
以上简单探讨了日语谚语的汉译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由于两国语言文化的发展过程和背景不同,所用喻体和典故不同,因此,在将日语谚语翻译成汉语时,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能直译就直译,如果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就考虑能否改造译文,翻译后的谚语要保留谚语风格。方法上,要在汉语里找出与之相近的汉语谚语进行分析,如果找不到相近的,那就要采用意译法、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等手段,力求把日语谚语准确无误地翻译成汉语。
[1]于建民.论日语成语的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2).
[2]王述坤.日语谚语的汉译刍议.日语学些与间就,1985,(2).
[3]陶振孝.日汉译教室[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高宁.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8.
[5]陈岩.新编日译汉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9.
[6]庞春兰.新编日汉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贺春健]
H059
B
1671-6531(2011)10-0053-02
卢扬,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