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联民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江苏 太仓 215411)
从1978年至今30余年来,高校图书馆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合作,由手工走向自动化,有了长足发展和明显变化。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新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的革命。下面试对30余年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历程予以总结,作为应对未来的理论和思想依据。
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此后,全国高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事业也随之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1981年9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制订并于同年10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起点,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条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1]27高校图书馆以图书、资料、情报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收集、加工、贮存大量的文献资源,既是教师、科研人员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保障,又是学生配合专业学习、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第二课堂。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积极配合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宣传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战略方针,为培养“四有”人才、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做贡献。
这一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相应成立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分别隶属于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它的工作重点一是开展馆际间的业务协作,二是从行政上对各院校办好图书馆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一个重大发展,从此,各高校图书馆从分散、落后、缺乏系统管理的状态开始走上有组织有计划稳定发展的道路,这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化建设,对全国图书情报的网络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的颁布,使图书馆置于校(院)长领导之下,也赋予馆长相应的权限,馆长也能参加校务委员会或其他重要会议。图书馆的工作,可以作为专题在学校常务会议上进行研究。馆长不仅在图书馆工作中有指挥与决策的权力,而且能参加校务委员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从体制上保证图书馆能够参与学校的事务。
根据《条例》规定,高等学校设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图书、资料、情报工作的咨询机构。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听取馆长的工作报告,审议图书馆的工作计划,讨论图书馆工作的重大问题。从体制上保证学校的其他成员对图书馆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咨询作用,也是高校图书馆体制改革的内容。
1981年1月30日,国务院以国发(1981)21号文件批转由文化部、国家档案局、国家人事局制定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颁发各地执行。评定图书馆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是改革图书馆专业干部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从制度上保障图书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改变过去图书馆工作人员得不到应有重视的局面,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和加速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思想和管理水平,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1982年,国家教委为贯彻《条例》精神、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办馆水平,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办有图书馆学专业的高校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干部进修班”。必修课包括《图书馆学基础》、《图书分类与主题》、《图书馆目录》、《中文工具书》、《目录学》、《情报学》、《高校图书馆工作》等,选修课包括《西文图书馆编目及打字》、《科技文献检索》、《中国书籍史》、《古籍整理与版本》、《图书馆建筑与设备》、《期刊资料工作》等。此外,高校图书馆从本校毕业生中留用多人,各图书馆还通过函授、短训班、讲座、讨论会等方式开展在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另外,高等院校也为高校图书馆培养了大量人才。1978~1983年,有10余所院校先后招收图书馆学专业、情报学专业本科生,到1985年全国有50多个教学点,在校生有4000余人。1981年起,北大和武大开始招收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1991年起北大招收图书馆学博士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招收情报理论与方法、目录学两个方向的博士生。[2]
首先是推进图书馆观念的现代化。在这方面,各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都树立了“服务观点”、“读者观点”、“流通观点”、“情报观点”、“效益观点”等现代图书馆观念,开始从观念形态上告别传统的图书馆。其次是改革传统的业务方式,主要是破除了文库不许逾越的陈腐观念,普遍地、程度不同地实行了藏书的开架流通。在传统的、单一的借还业务的基础上,努力开辟影视、听读、缩微、复制、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读者咨询等现代业务领域。再者是改革传统的行政、业务的管理,开始从原始的状态向科学管理过渡,努力探寻目标管理、质量管理、定量管理、定额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模式;同时强化了岗位职责和业务考核,从而使工作效率和水平有所提高;在工作手段上,也从传统人工方式向计算机管理方式衍进。[3]8
1987年6月,第三次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召开,将《条例》修改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程》的产生,极大地调动了方方面面的部门和人士对图书馆的关心、重视和投入,使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优化服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办馆水平。
高校图书馆积极围绕高校出人才和出成果这两个目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教育辅助职能和情报职能。图书馆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阅读好的书刊资料,产生潜移默化、陶冶熏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境界。在发挥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时,主要是对用户进行“文献检索”的培训,高校情报用户教育也被列人学校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决策。文献检索课的开设对于培养用户的情报意识和检索技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1994年以来,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重大进展,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的研制成功,使图书馆的所有手工操作,如采访、典藏、卡片打印、期刊签到与借阅、图书借阅等传统工作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并且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已经起步,快速发展。例如,中关村地区(中科院、北大、清华)图书馆信息网APTLIN、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医学系统文献信息网等都在建设。特别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连接进入“211工程”的所有高校,并与Internet联网,基本上形成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同时,光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以及局域网络等都在图书馆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4]
为了认真贯彻《规程》精神,改善办馆条件,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科研服务,全国高校图书馆在各自省图工委的领导下,陆续、普遍地开展了对普通高校图书馆整体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学校从业务经费、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等硬件和软件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促使各高校图书馆确立办馆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先进的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深化人才的使用机制。为迎接评估,各高校图书馆纷纷出台措施,维护读者借阅的基本权利,赋予读者参与监督图书馆管理的权利,营造开放、自由、平等的借阅环境,延长开放时间,规范收费,尽力进行无偿服务等。
为了规范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国家教委于1991年10月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强调“应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经常进行状态判断,决定发展路向,不断改善办馆条件和提高办馆水平”,“逐步建立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制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及各级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检查执行《规程》和其它有关规定的情况;为制定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促进各高校图书馆努力改善办馆条件,深化改革,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学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这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目的多层次、多方向、多功能的概括,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的开展,确定了总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为一体的发展路向。[5]21
199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其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从开始建设以来,CALIS管理中心引进和共建了一系列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包括大量的二次文献库和全文数据库;走独立开发与引用消化相结合的道路,主持开发了联机合作编目系统、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系统、统一检索平台、资源注册与调度系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CALIS文献信息服务网络。2005年底,在完善CALIS建设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它将以系统化、数字化的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建立包括文献获取环境、参考咨询环境、教学辅助环境、科研环境、培训环境和个性化服务环境在内的六大数字服务环境,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CALIS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首先,改变了高校图书馆单馆自我保障的管理模式,使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真正地实现了横向联合、共同发展。其次,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CALIS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起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大大改善了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设施和水平,使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再者,推动图书馆自动化、标准化建设进程。CALIS是网络条件下的中国高校文献资源的保障系统,是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系统。CALIS馆际互借系统是根据馆际互借协议开发研制的,其服务模式和协议都遵循国际标准。CALIS联机编目系统遵循国际标准739.50协议,实现了联机公共查询、成员馆的数据加工及数据上载等功能。CALIS的使用必将迅速实现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标准化。最后,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弥补馆藏不足。CALIS实行的是联合保障体系,各馆对自身难以保障的文献,可借助CALIS中心馆和成员馆的文献资源,作为本馆馆藏的延伸和扩展。通过三级保障体系的建设,各馆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分工重点采购,共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自建数据库等,彻底弥补各馆馆藏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
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冲击,教育部根据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性质和任务,于2002年2月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进行了较大修改,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性质和任务,对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管理、资源建设以及读者服务等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开始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转型发展。
新《规程》强调了高校图书馆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要“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服务。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正潜移默化地塑造全新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文化。读者的综合阅读能力和信息需求的速度、质量、范围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最大限度”和“切实有效”成为文献信息的传播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达到的服务水准。新《规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为残疾人等“提供多种便利”的服务理念。
作为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决策与管理依据,新《规程》重点强调要“采用现代化手段,严格遵循国际国内标准,加强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进行课题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申请加人国际学术组织”。
新《规程》强调文献资源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要“在文献采集中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这反映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继续继承传统纸质文献外,还应注意采集电子文献,特别是虚拟文献和各种载体不同使用权的文献资料。
此外,我国高校图书馆多年来存在着规模小、图书馆与资料室分散管理、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等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合并潮流直接促进了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重新整合。到2000年,全国有384所普通高校、169所成人高校经合并调整为212所普通高校、20所成人高校[6],新组建的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随之,高校图书馆也从单一的图书馆发展为综合性图书馆系统,合并后的高校图书馆多是采取集中式的总馆分馆制,多种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得到较为合理的使用,并逐步实现了“一证通用”、“通借通还”,文献的利用与共享得到有效地提高。如苏州教育园南区,5所院校共用一个图书馆。
新《规程》对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即职业道德度和对教育事业的诚实度是衡量当代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标准之一。这里的素质,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吸纳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以便采用先进手段为图书馆用户服务。[7]
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发布了《图书馆服务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它是中国图书馆人长期以来对图书馆公共价值的不懈追求的结果,是中国图书馆全面推行与实践图书馆公共服务理念的标志性事件。《宣言》开篇明确定位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它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同时指出了图书馆服务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宣言》蕴涵了“以人为本”、“信息公平”、“服务平等”、“利益全民”的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它表明了中国图书馆人致力于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功能的社会目标与职业追求,顺应了图书馆事业理念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图书馆人重建现代图书馆理念的思想荟萃与成果结晶。[8]27
高校图书馆是中国图书馆系统中重要一员,理应响应《宣言》的号召: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走近平民,消除“数字鸿沟”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高层次专业的参考咨询人员数量较多;有较充沛的文献建设经费,进尔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数字文献资源);较宽敞、优美的图书馆馆舍,较先进的现代设备和专业水平较高的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人才。这些条件都为图书馆对社会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和人员条件。“从图书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图书馆诞生的标志就是图书馆馆藏对社会的开放。”[9]高校图书馆不仅为人们提供连续阅读的保障,还应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全民阅读。
[1]上海图书馆.图书馆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2]郑章飞.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概论[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65-67.
[3]王汉城.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甘肃省高校图书馆工作评估札记[J].图书与情报,1987(1).
[4]邱均平.适应信息时代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16(1):5-9.
[5]张伟.高校图书馆评估若干问题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2(4).
[6]柯平.大学图书馆管理的十大改革探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8-13.
[7]刁军.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139-141.
[8]郭海明.解读《图书馆服务宣言》中的公共服务理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
[9]张勇.图书馆百年目标实践的文化思考[J].图书馆,200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