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论欧阳修的赠序文
刘敏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欧阳修的赠序文在内容上主要有言劝慰、作勉励、表称美三类,在艺术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情系于文,意蕴深厚;巧于构思,随人赋文;善用比喻、类比、对比、渲染等手法,这些都统一在“六一风神”这一独特的美学风范之中。其赠序文完全脱离了赠诗之依附,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且从中可以略见其作为一代之“精神导师”的风采。
欧阳修;赠序文;价值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经学家和金石学家,欧阳修在当时的文坛、政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最为突出的还是他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北宋诗文革新所作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对于其文学创作,后人研究颇多,但大都着眼于他的诗、词、文方面。仅就散文而言,多是从他的经典名篇入手抑或是从其散文的总体特色与成就来研究,较少有人去关注他散文的分体研究,尤其是他的一些实用性的应用散文。笔者在此选取欧阳修的赠序文作为切入点,旨在对其赠序作一综合把握,从而发掘其赠序的价值,对于考察他作为一代之“精神导师”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据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统计,欧阳修一生共留下16篇赠序文,收录在《居士集》卷四十四、《居士外集》卷十六。他的这些文章均是为朋友、弟子的离别而写,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类是写给当时参加科举考试落第的举子,大多言劝慰,开良方,体现了欧阳修对朋友真挚的关心和热情的抚慰。如《送方希则序》是安慰3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失败的朋友,他以“达人之节”、“大方之家”来开导朋友,以“良工晚成”、“后发先至”来勉励朋友,体现了年轻的欧阳公所具有的心胸与气度。《送廖倚归衡山序》是为送科考失意而归的廖倚所作,作者欣赏他的俊杰才气,坚信“雅识沈正”的廖倚日后必定有用武之地,不会“久畜于衡山之阿也”。《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是为举进士落第而东归的张唐民而作,作者有感于他的贤而好学,屡遭不遇,用《周易》之学来勉励他善处穷通。末一句“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1〕628。以反问句更能发人深思,抚慰受赠者的心理,使之奋发向上。《送曾巩秀才序》是为送别在进士考试中失利的曾巩离开京师而作,并以曾巩的遭遇抨击了当时科考中的弊端,赞扬落第后的曾巩依然“不非同进,不罪有司……思广其学而坚其守”。结尾“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1〕626。表现了欧阳公发现人才、得到人才后的欣喜之情,这对失意之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慰藉。《送杨寘序》作于欧阳公因“庆历新政”事件受牵连被贬到滁州时,按理说,处在这种心境下作穷愁之苦、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无可厚非,可他并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反而去勉励后进,鼓励其淡然处之。文末点明欧阳公的良苦用心:“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1〕629。字里行间洋溢着欧阳修对朋友体贴入微的关心,语极平淡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深情。
对于这些失意落魄的朋友,欧阳修总能找到适合他们各自的良方去开导他们,安慰他们,以消解他们心中的郁闷,释放不快,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勉励他们把落第作为一种生命体验,尽快走出失意的悲伤,奋发向上。对于这些朋友而言,欧阳修是他们可以倾诉、可以信赖的挚友,从他的身上能够找到他们需要的精神蕴藉。
第二类是写给即将赴任的朋友,大多勉励对方积极为政,融入了欧阳修的经世致用之情结。如《送孙屯田序》是为孙祖德离开西京赴任殿中侍御史而作,因御史一职系乎朝廷得失,关系重大,欧阳公以达观积极的态度勉励他到任后要努力为政,无需在分别时效儿女之悲,“犯軷长道,掺祛为别,又乌足效儿女之悲哉”〔1〕969。显示了欧阳公博大的胸襟与气度。《送陈子履赴绛州翼城序》是为了送进士及第的陈经赴校书郎任而作,在追述两人相识的过程中,指出陈子履可喜的进步,为了避免他犯年少心锐、气盛好刚的弊病,勉励他临政时要“欲果其行,必审其思,审而后果”〔1〕968。《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开篇以民情拥塞差点导致大的过错为例,勉励王氏要及时了解下情,关心民生疾苦。《送王陶序》针对王陶性格刚烈、自信自守的特点,念其初仕,用《易经》中的八卦刚柔之说来劝勉他为政时要戒用其刚,以成其事,可谓是拳拳之音也。《送梅圣俞归河阳序》是为了送别避亲嫌而不得不改官到别任的好友梅尧臣,先从其志行高洁写起,表达了对这位挚友人格的仰慕以及依依惜别之情。而“每得绝崖倒壑、深林古宇,则必相与吟哦其间,始而欢然以相得,终则畅然觉乎薰蒸浸渍之为益也,故久而不厌”〔1〕963。再现了朋友之间那种相见欢然、畅快的融洽气氛,让人难忘。
对于这些意气风发即将赴任的朋友,欧阳修不是趋炎附势地去恭维,而是赠之以金玉良言,使之终身受用。分别在即,他不是去效儿女之态的作悲戚之语,而是针对朋友的不足勉励他们尽力克服,或以前车之鉴让他们避免过失,希望他们在任所能大有作为,体现了他关心国家和民生疾苦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第三类主要是写给他所倾慕和嘉许的朋友,发自肺腑的钦佩,体现了欧阳公的虚怀若谷。《宋史》本传载“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以风节自持”,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如果不是真正从心里赞同对方,决不会因交际应酬而泛泛地去夸赞。如《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赞扬宋敏修虽出生于轩冕高门却甘寂寞而自处,喜与寒士往来,具有高尚的节操,“听其论议而慕其为人,虽与之终身久处而不厌也”〔1〕631。表达了对其为人心向往之的企慕。《送杨子聪户曹序》是为送洛阳任上的同僚赴京师待命而写,杨子聪虽以参军任职,但很快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表达对他由衷的敬佩之情。《送太原王秀才序》称颂王生虽处穷愁,却能够以仲尼之徒的准则履行于世,文字极简约却又明白畅达。再如《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欧阳修与田画虽只是萍水相逢,但倾盖如故。序文先从田画光荣的家世追述,表现他显赫的家学,不幸的遭遇,后写二人同游夷陵三峡的奇险风光“,风韵跌宕”,“有苍古雄迈之气”〔2〕944。这篇赠序也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欧阳公赠送序,当以杨寘、田画为第一,而徐无党次之”〔2〕944。
另《送陈经秀才序》名为赠序,实为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欧阳修在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与陈经相识,此序作于陈经游学途径洛阳,欧阳修等人陪同游赏之际。朋友之间和谐融洽之乐与移情山水之乐相互映衬,伊水、龙门的传奇景色可以让人游于其间悠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表现了欧阳公刚劲畅达、怡然自得的生命体验。
欧阳修的赠序文在内容上或许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创新之处,但他的16篇赠序都是针对朋友的别离而写的独立的赠序文,脱离了赠诗之序。在安慰、勉励、称美中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个性和理论见解。作为朋友的欧阳修,他总能给人以鼓舞,鞭策人奋进。
在艺术上,欧阳修的赠序文主要有以下特色:根据不同的送别对象进行巧妙的构思;蕴藏着真挚的情感,受赠者能够汲取到不竭的精神动力;喜用比喻、对比、烘托等多种手法,这些都融合在其“六一风神”的婉曲阴柔之美中。
(一)巧于构思,随人赋文
实用性的应用文体写作时容易流于程式化,但欧阳修往往能根据别离的原因、与受赠者不同的关系以及个性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如《送梅圣俞归河阳序》开篇即以3个比喻引出像梅氏这样的贤士之可贵,让人倾慕不已,然后再提到创作原由,这样受赠者的形象就鲜明地呈现出来。此文也因此被清代孙琮评为“欧阳公倾心嘉与之词”。还有的从看似与赠别无关的事物着眼,如《送陈经秀才序》从二人同游的龙门、伊水的优美之景写开,又自然而然生发感慨,达官贵人之游与卑且贤者之游所能体验到山水乐趣的差异。犹如优美的游记,在叙游记景中蕴含自己的人生感慨,全文的结构可谓是跌宕多姿,一唱三叹。而《送杨寘序》更是结构独特,出人意表。从自己的亲身体验落笔,由此引出琴声、琴理导其湮郁,泻其忧思,最后才点明旨意是为了让朋友移情于琴。正如吴楚材曰:“送友序,竟作一篇琴说,若与送友绝不相关者,及读至末段,始知前幅极力写琴处,正欲为杨子解其郁郁耳。文能移情,此为得之”〔2〕942。唐文治则曰:“此文满纸皆琴声。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文境仿佛似之,神乎技矣。琴说在篇末点出,高绝,此亦自然天籁也”〔2〕942。《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文笔更加曲折,腾挪跌宕。作者与田画似非深交,从虚处落笔,先把目光集中到田画祖先光荣的历史功业上,把其祖先彪炳史册的辉煌与他的白衣落拓相互映衬,而田画所经之地正是其祖先平蜀立功的旧径,在对田画遭遇的叙写中也寄寓着作者功业未建却贬谪到此的人生感慨。钱基博评曰“:此文起势雄远,为无结构之结构,小题大做,亦是一格,其气调与韩退之《送董邵南序》相近。虽愈送董特为短幅,而永叔此篇较长,然直起直落,寄兴无端则一。惟《送田》序发慨于沿途所经,以生烟波,《送董序》则寄慨于所往之地,以为回澜”〔2〕944。《送徐无党南归序》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为老师的欧阳公对弟子先从“三不朽”之说谈起,他对“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1〕632颇为不满,强调立德、立功并以此来勉励弟子。文中层层递进,感叹再三,但又出于自然,不见照应之迹。唐文治评曰:“此文极为清淡,而丰神千古不减,后一段精神更觉不磨。韩柳得史公阳刚之美,欧曾得其阴柔之美”〔2〕947。应用文体能做到不拘泥于固定程式,篇篇不落俗套,篇篇有新意,实可见欧阳公构思之精。
(二)情系于文,意蕴深厚
作为应用文,赠序有时不免留于应酬,自然也免不了偶作一下无病呻吟。而欧阳公赠序最大的特色是情感真挚感人又不强烈激越,在平易自然中蕴含着深厚的情蕴,能给受赠者以无限的感召和动力。如《送方希则序》写于欧阳公刚刚进士及第,尚未赴官之际,此时历经千辛万苦从科场中崭露头角的他,很能理解对方落第后的复杂心理。序文娓娓道来,并不回避落第,让对方直面人生,引用公孙尝和刘向的典故说明“天将张之而固翕之”。而二人的交游更是“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1〕961。由衷之言情真意挚,朋友间的和谐融洽之乐着实让人歆羡。再如《送陈子履赴绛州翼城序》“:予昔过郑,遇子履于管城。其后二岁,子履西自冯翊,会予于洛阳而去。又明年,复来,遂与乡进士,自河南贡于京师。又明年,予方解官洛阳以来,则子履中甲科,为校书郎。其冬,得翼城于绛。又明年春,西拜其亲于洛而后行。自郑之遇及兹行,凡六岁而四见之焉。其始也,纯然气和而貌野。再见之,则道所学问,出其文辞,炜然有出于众人矣。又见之,则挟其艺以较于群士,而以其能胜之。今之行也,又曰我将试其为政于绛,而且力广其学,当尽落其华而成其实,直取古人之所尚。以距今之为者,其修己力行之道屡见而屡进,进且不已,而志又大焉,孔子曰‘未见其止’、孟子曰‘孰能御之’者欤”〔1〕967。平淡朴素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情厚谊,简短的会面就能对朋友的点滴变化体察入微,并为之欣喜不已。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感情张扬,而是有感于陈子履“屡见而屡进,进且不已,而志又大焉”,勉励他尽心力为政,将来必会骇然于世。真正能够为对方设想,这种情意才是让人倾慕不已的友情。
而他被贬到滁州时作的《送杨寘序》,则是围绕着如何消除朋友的湮郁和忧思,怎样调养其身心而写,让千载之下的我们都为之感动,拥有这样的朋友真是夫复何憾!《送孙屯田序》是写给即将升迁为御史的孙祖德,因御史一职关乎重大,鼓励朋友勉力为之,而不是囿于“儿女之悲”的感伤之中,倾注着欧阳公忧国忧民之心,显示了宽广的胸襟和情怀。
因此,无论是安慰落第的失意之人,还是勉励即将赴任的得意之人,抑或是对朋友的由衷赞赏,都出自真诚,发自肺腑,从不矫揉造作;无论他是在崭露头角之初,还是在权高位重之时,欧阳公都能以宽广的心胸和博大的情怀给朋友以莫大的宽慰和勉励。可谓是篇篇言真情,句句蕴真义。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从其赠序的字里行间,受赠者能够汲取到生生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受用无尽。
(三)善用比喻、类比、对比、渲染等手法,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
对受赠者的赞美常常借助修辞手法收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欧阳修的赠序中用比喻处极多,且一般都在开篇使用。如《送孙屯田序》“:良金美玉藏乎矿石,而追师冶工莫不孜孜攻且炼焉,吾诚有以利其用也。况材臣贤士世不众出,而物官者得不贪以为利乎”〔1〕968。以追师冶工孜孜提炼良金美玉来喻谏官善于发现人才,表现了孙屯田非凡的才能。又如《送梅圣俞归河阳序》开章即选取潜于山川之幽的珠宝和美玉来比喻梅氏品高才盛,是“辉然特见而精者”,不同于流俗之人,排比的运用更是贯注了欧阳公的情感,加强了气势。另《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开篇即用了3个比喻,以难易立论对比,由浅入深,把众人、君子、圣人所为之难易一一作了比较,更加突出宋敏求难能可贵的品质,虽出身于豪门贵族,却好古好学不甘寂寞、超凡脱俗。《送廖倚归衡山序》则用了映衬的手法,“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其生为杞梓,人居其间得之为俊杰。秀才生于衡山之阳,而秀丽之精英者得之尤多,故其文则云霓,其材则杞梓”〔1〕965。通过层层渲染廖倚生活环境之不凡来映衬其才德之不凡,可谓匠心独运。
欧阳修赠序文表现出的风格特色,统一在后世所谓“六一风神”这一美学风范上,平易自然中蕴含着真情实感,含蓄蕴藉中透出情韵绵邈。
赠序是我国古代专门为送别亲友而用的一种文体,它的产生与古代临别赠言的遗风有关。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最早见于老子为孔子送行,老子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3〕。古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交通也极为不便,匆匆一别意味着经年不见甚或终身难见,因此举凡赶考、赴任、落第归乡、擢第省亲等,都是离别之因由。为了表情达意往往作诗以赠,但限于篇幅与用韵,难以表达清楚,于是作诗时就先写一段小序,用以说明旨意。“后来,则发展到虽无饯别聚会或赠诗,而送别者也写一篇表示惜别、祝愿与劝勉之词相赠,这样,赠序就割断了与序跋之序的关系”〔4〕394。而“赠序为什么不称‘文’而称‘序’呢?那是因为它是由赠诗的诗序演化而来的。古人在给朋友写赠诗的时候,或言有未尽,或要交代一下来龙去脉,往往在赠诗的前面写一点说明性文字,这就是赠诗序。后来有的作者就把本该由诗来表达的内容,也渐渐地写到序里去,这样诗与序就有点重复了。再进一步,有的作者或图简便,或自己长于文短于诗,索性只写序,不写诗,赠序也就如此‘喧宾夺主’地产生了。从前把赠序与序跋并为一类,也就是因为它是由诗序发展而来地”〔5〕。
其实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和形成,既是当时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也是作家创作经验和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为“特定的文体源自于人们特定的行为方式。人们同一种行为方式的反复出现,便伴生着同一种文本方式的反复出现,亦即伴随着同一种文体的文章的反复写作,以适应特定的社会需要”〔6〕。而从文体分类学的角度把赠序单独列为一种文体则始自清代的姚鼐,其《古文辞类纂》曰:“赠序类者,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颜渊、子路之相违,则以言相赠处。梁王觞诸侯于范台,鲁君择言而进,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7〕。赠序独立为一种文体,姚鼐功不可没。韩愈的赠序文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应该说也是比较公允的,但其有些赠序在当时还是有依附于赠诗而存在的现象。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曰:“据统计,在唐代韩愈的集子中共收有赠序文三十四篇,文中直接提到赠诗的就有十六篇;柳宗元集子中共收有赠序文二十九篇,直接提到赠诗的有十篇。宋直至明以后,赠序才逐渐成为单纯赠别之作了”〔4〕394。实际上欧阳修的16篇赠序已经脱离赠诗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序文中没有提到赠诗,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因私交而写,且检阅他的诗集里也没有相关的赠诗。与之前的赠序相比,欧阳修充分发挥了赠序的文体功能。既有“为私”写作的一面,叙写真挚的友谊,朋友间相交的融洽欢乐,表述己见;也有“为公”所写的一面,在叙离情中表现出对国事的忧念,对民瘼的体恤;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赠序都是脱离了赠诗的独立篇章。
而且,从上文对欧阳修赠序文的内容和艺术的论述中,我们既可以略见“六一风神”的美学风范,也可领略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对失意之人的安慰中透露出欧阳修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态。他用自己的这种心态去影响周围的人,尽量化解他们内心的苦闷,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以更加奋进的精神去创造人生。即便身处逆境,在贬谪之地的他也同样给朋友以无限的感召,从来不会“挟私以为喜怒”,如他被贬滁州时所作的《送杨寘序》。他被贬夷陵时写的《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不仅没有表现自己被贬的悲戚,反而以一种“中和静逸”的心态来发现夷陵地区的山色美景。他在《与尹师鲁第一书》中曰:“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意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1〕999。从这些失意之人身上,他发现了他们可贵的才能,如曾巩、廖倚等,体现了欧阳公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对后进的鼓励与提携。对即将为官之人的勉励中体现了他的谆谆告诫,可谓是良药苦口利于行。忠直敢谏的他,不仅在朝堂之上对国家的政策利弊敢于直陈见解,对朋友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宋史》欧阳修本传称其“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脩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8〕。他的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受当时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所致,“经世致用思潮加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使得作家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9〕。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欧阳公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贯注在他的政治和文学中,促成了配合当时政治革新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产生、发展和壮大,也正是他的忧国忧民之心,才使得他对后进和同时代的人倾注了他的全部真诚,他才能团结大批的文人才士。当他被贬谪到滁州时,在山不通车、水不载舟,交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慕欧阳公之名来滁州求教者可谓是不绝如缕。有姓名可考者就有章生、王向、孙秀才、徐无党兄弟、曾巩等人。可见无论穷通,他对士人都有独特的吸引力,也因此被时人推为文坛盟主,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欧阳修以其丰富的文学实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厚待人的热忱赢得了当时和后人的高度赞扬。朱刚曾经这样评价:“从文化史上来看,欧阳修是那个时代里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精神导师”〔10〕。可谓切中肯綮。而仅从其赠序文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略见欧阳修独特的魅力和人格风范,也可以理解他之所以“风动天下”,使一代士子为之感动奋发的原因所在。
〔1〕〔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吴孟复,蒋立甫.古文辞类纂评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09.
〔4〕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增定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谢楚发.中国古代文体丛书: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73.
〔6〕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2.
〔7〕〔清〕姚鼐.古文辞类纂〔M〕.北京:中国书店,1986:11.
〔8〕〔元〕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381.
〔9〕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60.
〔10〕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80.
Analysis of OUYANG Xiu's Zeng Xu
LIU M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Anhui 236041,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OUYANG Xiu's Zeng Xu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s follows,persuasion, encouragement,and praise.Whi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his Zeng Xu is full of affections and profound applications,with clever conception and metaphor,analogy,comparison and rendering,all of which are fully displayed in his unique aesthetic style.His Zeng Xu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style rather than a simple attachment to the poetry,from which his style as a"spiritual mentor"could be comprehended.
OUYANG Xiu;Zeng Xu;value
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345(2011)09-0030-0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9SK233)
2011-05-16
刘敏,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体、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党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