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颁
(绥化学院教务处,黑龙江绥化 152061)
在社会文明发展演化进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类自身发展的历程。正如王文章教授指出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遗产的大范围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认识领域,确认了一个新的对象的世界。”[1]同有形的、经典的、官方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正在延续的历史文化,是一种“活文物”。说其是文物,是因为其历史悠久;说其是活的,是因为其依附于活人而存在,存在于百姓生活中,是一种生活艺术,在曾经的岁月中它就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依然延续的文化显得弥足珍贵,因为无形的东西相对更容易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极为重要,民间信仰、百姓的精神支柱都蕴涵其中。它为民族精神的孕育、传承和丰富提供精神给养,是民族精神塑造的精神土壤。今天的民族精神几乎都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找到相应来源和影子。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把对自然界的畏惧与抗衡、对人的生死不解与思索、对未来的希冀与憧憬,通过包含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因素民间文化的混合体表现出来。可以说这是人类精神文化最初的表现形态。这种混合体准则和价值主要借助“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1]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出现以前,民间艺术创作被用来指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民间艺术创作传达着人类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各自生存发展的地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所以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令人神往的各地民俗,这些风俗习惯寄托了人类的愿望和幻想。
有人说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而实际上,人类也是按照艺术来制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因为艺术原则就是生产、生活的原则。正因为人类有了艺术的细胞,所以才有了同上帝交流的手段。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些文明的代表,是几千来人类文明的积累、沉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切片”,通过这个“切片”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组织的结构特性,解读人的本质和人的精神境界。人类用艺术记录着思想的轨迹,面对阳光与雨露,人类学会了感恩;面对灾难与死亡,人类学会了坚强与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从原始思维到原始信仰,从民间思维习惯到民间信仰直至民族精神的形成。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文化,能够表现出人类发展史最为精彩的关键点和闪光处,体现了人性本质的美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杰作)国际评审委员会议事规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主要有两条:第一,遗产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第二,遗产当前迫切需要保护,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缺乏保护而将消失。在实际评审过程中,对每个申报项目需要参照的评选标准之一就是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
符号人类学主张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从符号人类学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符号,是人类所走历程具代表性的符号,是一种记录人类发展的符号。艺术与思想互动,精神与物质同行,据考古学和史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只有从民间艺术上溯到原始文化,才可找到其源头踪影。[2]冈布里奇指出:“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变化的历史”。[3]例如:“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的深层文化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乐群理念。
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可以通过精英文化或典籍文化传承,也可以通过民间文化培养。由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所决定,民间艺术文化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民族大众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根基。从精神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大众愿望和审美的直接表现,是一种生活文化”[4]。因此可以说,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精神培养和传承的根源和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
萨义德认为,历史并不是神灵或神圣的,而是由男男女女创造的。[5]萨义德的作品让读者明白知识生产从来不是超然的,而是深植于历史、环境、地方物质性之中。民族精神的形成也是这样,绝不是超然的,而是根植于历史的文明演进之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思想的脉络。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涵。[4]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多彩的文明,我们不仅应自豪,更应该珍惜。但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毁掉珍贵的文化遗址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毁掉了一个民族发展的血脉,割断了民族文化,也堵塞了创新的源泉。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蒋先福认为,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与历史保护已经形成对立,这样做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抹掉这段历史记忆的现代化是反文明的行为,建立没有历史的钢筋水泥丛林,是没有灵魂的肌体。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珍贵文化遗产,每一项优秀的文明成果都是应该和值得倍加珍惜的。非物质性遗产较物质性遗产更容易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族的记忆将会日渐模糊,先民的足印日渐远去,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唤起民族的记忆。
只有短短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人,时时都进行民族精神的强化。在美国,用杰出人物命名的地名、城市、街道、林地、公墓、公司、机场、学校以及场馆,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美国领导人和民众力求把这些伟人光辉的思想、不凡的经历、高尚的精神、卓越的贡献,物化于具体的场所和特定的建筑之中,永远熏陶、感化和激励人民。无怪乎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中告诉全体美国人民:“一个国家的成就只有通过共同的历史意识来鉴定。这是各个国家仅有的经验,也是他们唯一从自身学习到的经验。历史就是国家的回忆。”意大利修辞学家巴尔齐扎 (Gasparino Barzizza,1360-1431)说:“难道有谁不明白,所有关于人文主义的艺术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它们几乎都由同一种亲缘关系联系着?难道有谁感觉不到,一旦人们的生活缺少人文主义的艺术,生活不但变得残缺、贫乏,甚至比动物更卑劣吗?”[6]
赖金良教授在其主讲的《民间民俗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着重阐述了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民间性或人民性,指出就人格精神和伦理水准而论,传统社会并不输于现代文明社会,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人格精神和滋养伦理道德的意义,是现代政治法律文化、市场制度、科技和工业文明等等所无法替代的,它是实现民间社会整合的最为重要的“粘合剂”,同时也是防御现代文明弊端的重要“防火墙”。“而民间的知识体系,则是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潜移默化的方式传习的。这种知识体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都贯穿着这一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精髓。”[7]
当人类对历史形成的文化模式与行为规范丧失了理性的继承扬弃能力而全盘否定时,带来的必将是民族元气的丧失、精神的颓废、道德的沦丧、人际关系的扭曲。[2]“文革”造成了思想道德出现真空,西方腐朽思想乘虚而入,封建迷信思想泛滥。这样的教训是极其深刻和惨痛的。文化遗产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作为参照物确定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工业文明前的文明创造物,现在主要指的是农耕文明,它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消亡。由此论之,工业文明历史浅近的国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接壤与交合部更为广阔,中国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激起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在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真真切切地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震撼。例如作为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数量广大的农村妇女的智慧才华,赋予了中国民间艺术以浓郁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和纯真朴拙的风采。在原生态的作品里,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感悟与意义所在。这将是我们继续发扬民族精神的动力与源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不仅在于记住和体味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为了未来,为了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亲身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揣摩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性的创新,在实践中去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赋予每个人的民族精神。
“言论中的道德内容越丰富,人们从交谈里的获益就越大。而这样的交谈可以越过时间和空间,越过沙漠和世纪,培育着我们的思想。”[6]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根系越发达,枝叶就越茂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总之,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民族的兴旺发达依赖于高昂的民族精神,没有精神依托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和灭亡。同时民族精神又是一定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人类实践结晶的历史见证,也是民族精神形成的缩影,是滋养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地和依托,也是继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的源泉与动力。任何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要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8,5.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7.
[3]冈布里奇.艺术的历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7.
[4]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M].兰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24,31.
[5]薇思瓦纳珊.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51.
[6][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李玉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3,19.
[7]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