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 吴永红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陕西省为例
长安大学 吴永红
近年来,陕西紧紧抓住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已发展成为全国的高等教育大省。同时,受陕西经济、社会、历史影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经费投入不足、学科结构失衡、专业设置趋同等,影响和制约着陕西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在经费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2006年、2008年,陕西省有关方面对33所高校培养成本和经费支出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学校按属性划分为五类,部属院校5所;省属艺术院校3所;省属一般院校11所;民办院校5所;独立院校9所。本文依据两次高校培养成本调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对有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加工,据此对陕西高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一)绝大部分高校成本支出与收入相比超支 从调查情况来看,33所高校2006年、2007年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两项合计数均小于成本支出。2006年33所高校生均财政和事业收入为9760元,成本支出11763元,超支2003元。2007年生均财政和事业收入为10465元,成本支出12761元,超支2296元。其中,2007年部属院校、省属一般院校、省属艺术院校、民办院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支,独立院校出现结余。若不考虑计提折旧,高校收入和成本支出相比基本持平。
(二)各类高校生均教育成本差异较大 一方面,生均教育成本普遍上升。全省33所高校2006年生均教育成本为1.18万元,2007为1.27万元。33所高校平均生均教育成本2007年较上年增长7.63%,其中部属院校增长6.82%,省属一般院校增长8.74%,省属艺术院校增长14.47%,民办院校增长11.32%,独立院校增长3.3%。另一方面,各类高校生均教育成本差异较大。生均教育成本按高低次序排列,依次为部属院校、省属艺术院校、省属一般院校、独立院校、民办院校,最低和最高生均成本相差2.2倍。形成各类院校成本明显差异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从高校内部来看,办学方式和办学条件是两大主要因素,综合研究型、研究型大学以及老牌拥有雄厚师资队伍和先进设施设备的院校费用支出要大一些。从外部来看,主要是受国家财政投入政策的影响而形成。2007年部属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拨款为0.98万元,而省属艺术院校为0.72万元,省属一般院校为0.44万元,民办、独立院校几乎未得到财政补助。民办院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较低,基础设施特别是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民办院校2007年末生均固定资产总值2.6万元,是33所高校平均水平的61.03%,生均教育培养成本0.59万元,是33所高校平均水平的46.46%,投入明显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民办院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建投资过于集中,资金来源过分依靠银行贷款 近年来,高校基本建设投入大,国家财政对高校基建的投入偏少,高校基建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高校贷款总额超过还款能力,公办高校基建贷款成为沉重包袱,严重危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2007年末陕西省公办高校基建贷款77.8亿元,同期财政基建拨款2.6亿元,仅占基建投资规模的3.14%,再加上其它贷款6.73亿元,全省公办高校2007年末贷款共计84.53亿,生均20196元,仅利息生均每年需负担1152元。公办学校的贷款基本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利率或优惠利率获得,而部分民办院校则存在着贷款利率超过国家法定利率的问题,个别民办或独立院校贷款短期年利率达到了10.32%。
(四)经费支出结构不均衡 陕西33所高校2006、2007年人员经费支出占事业性经费比重分别为38.93%、41.53%,低于全国平均值;公用经费支出占事业性经费比重分别为49.4%、48.79%,基本与全国水平持平。2006、2007年事业性经费与基建经费的比例分别为65.6:34.4、70.7:29.3,基建经费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陕西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中较为关注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对提高教师待遇的人员经费、使高等教育得以有效运营的基本条件的公用经费等投入不够充足。一方面,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贷款搞基建,学校需自筹配套资金,迫使日常经费开支结构畸变,能够用于学校事业支出的经费相对较少。人员经费中,社会保障经费偏低,劳务费偏高。公用经费中,水电暖、维修经费及房屋建筑物、设备购置等费用偏高。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物质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情报资料、校舍数量也在不断增多,造成学校公用支出比重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虽然人员支出的绝对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但受公用支出不断增加的影响,人员支出的相对水平则有所下降。
(一)改革政府拨款制度 要把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指标,发挥评估激励机制在拨款中的作用。将大学评价与拨款结合起来,将绩效因素纳入拨款公式,对高校所有拨款使用的效益、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估。在保证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所需的基础上,增设专项拨款基金,加大独立性的绩效拨款权重,通过政府设立项目、向各高校招标和高校竞标的方式,达到政府财政投向和高校经费所需之间的最优化匹配,进而实现经费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使资金流向在相关领域质量好、潜力大、效率高的高校。当然,在绩效评定上还要注意分层分类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加大对拨款程序的监督,重视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差别并确保拨款公平、公正。
(二)加强高校成本控制 高校要科学合理用好现有资源,注重办学效益,把成本效益原则贯穿于高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要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要合理划分各类支出比例,注意保持教育、科研、业务辅助与行政管理、后勤等其他事业支出的比例。要改变经费支出控制和管理模式,确保基本支出需求,减少专项支出。特别要合理分类控制人员成本,加强固定资产控制,建立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在微观层面重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制度控制,努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教育产品产出。
(三)严格控制基建规模 做好校园基本建设规划,注意节能、节地和规划实施的经济性与可行性,从根本上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基建项目管理,基本建设应立足于满足当前学校教学需要,根据实际财力,合理、有效地安排新校区建设进度,进行分期分批建设,避免校舍的闲置和浪费。重视校企合作开发管理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降低违约风险和后期维修成本。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审计,保证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发挥好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学校审计、基建、财务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将工程项目造价的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发展,做到事先评估风险,共同把好工程造价关,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种经济风险。
(四)加强银行贷款管理 针对目前高校基本建设贷款规模过大、债务负担过重,学校正常运转资金出现困难,严重影响教学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陕西省应出台相关措施限制高校的盲目贷款额度,以资金成本承受力来控制贷款规模,以学校筹资能力来制约贷款规模。原则上以贷款余额占各高校上年度总收入的两倍为标准设定警戒线,同时强化学校管理层经济责任意识,实施责任管理,加强贷款从借到还的全过程控制,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无力支付贷款和利息而最终使学校的发展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与贷款银行力争在代收学费、代发工资、网上支付、校园“一卡通”、理财咨询、个人消费信贷等各个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业务合作,谋求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避免对一家银行在资金供给上的过度依赖,以降低财务风险。解决不同年份偿债数额的波动和预算安排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均衡各年的偿债负担,保证到期按时还本付息,减轻学校偿债压力。制定科学可行的具体化债工作方案,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潜力,以统筹安排学校事业收入、捐赠收入、校办产业上缴收入、合作办学收入、引资建设资金等多种方式,增加学校收入和资金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归还银行贷款,最终消除贷款债务风险。
[1]陕西省教育厅:《光辉的历程:陕西高等院校风采(1949-2009)》,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法正、牛德华:《陕西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4]姚聪莉:《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挑战及其对策》,《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编辑 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