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运昌
(重庆教育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重庆400067)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育事业方面,要优先发展,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1]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2008年7月24日签订的《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则把统筹配置城乡师资,促进农村教师发展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重庆市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并在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改善农村教师经济待遇、落实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通过系列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发现:由于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工作量大面广、基础薄弱、发展难度大,各区县农村教师队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继续教育不力、工资待遇较低、队伍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较好解决以上问题,促进重庆市农村教师队伍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方略。
近10年以来,重庆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了丰富经验。比如,重庆市通过实施“七大计划”、开展“百校牵手”活动、每年教育经费新增部分70%以上用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的经验就得到《中国教育报》的专题报道。[2]重庆市要花大力气及时巩固已有成果,推广已有经验,把农村教师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此,市、区(县)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权威功能和杠杆作用,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保障力度,提高相关政策水平。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建议加强“城乡统筹”和“以人为本”取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必须遵循“教师第一”原则,彻底避免教育投入方式的“重物轻人”,尤其是一些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急需扭转“工作第一”、“形式第一”的做法,实实在在做到“教师第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必须遵循 “适度倾斜”原则。市政府首先要加大宏观调控,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保证农村教育整体环境的改善。应当像出台“两免一补”“代招公”、“绩效工资”等政策一样,建立和落实农村教师发展的各种保障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大力加强对优秀农村教师的宣传,改变人们对农村教师的偏见,提升农村教师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声望。
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师工资福利,从2009年1月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农村教育的长期积贫积弱,农村大环境的限制等原因,重庆市农村教师与当地公务员相比,与城市教师相比,工资福利综合待遇依然较低,其职业吸引力依然严重不足。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人员流动也不可避免,要真正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最终还是要靠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3]因此,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当前实施的绩效工资没有城乡区别,这显然是一种不够合理的制度。农村教师付出更多,理应得到更多。在当前城乡教师普遍实行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重庆市依然有必要保留农村教师的特殊补贴制度。由市、区(县)财政出资建立农村教师发展资金,用于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发放,使他们的收入高于城市地区同类同档次教师。最近5年内,对不同地区农村教师的补贴标准,应该不低于300-500元/月,越是偏远艰苦的地区,补贴应该越高,工作绩效越突出的教师越高。建议要尽可能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制度建设。重庆市应该比照城市经济适用房制度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圆农村教师购房梦。市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区县适当配套,结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场镇集中修建农村教师住宅区,并在免收相关税费的前提下,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新农村建设当中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也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住宅专用于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建议要关注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尽可能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增加其业余活动时间,适度增加投入,购置设施设备,为农村教师业余生活营造健康的氛围;要将农村学校建设成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科学的机制,为提高农村教师业余生活质量服务。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在内心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一个教师的职业认同,不仅关乎教师自身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4]调查发现:重庆市农村教师大部分职业责任感较强,但普遍反映压力大,职业倦怠情绪严重,职业满意度、认同度仍然很低。要想通过提高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度来促进其发展,就必须努力实现农村教师管理的大改观。首先要努力改善农村教师与各级管理者的关系。市里和各区县要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使各种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现象远离农村学校,各级管理干部,要使农村教师的工作调动、工作评价、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努力改善干群关系,为农村教师发展提供良好软环境。其次,深入改革农村教师日常工作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花大力气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教师主人翁的意识,营造彼此尊重、求实创新、和谐合作、各尽职能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中谋求农村教育和教师自我的共同发展。第三,妥善评价农村教师的工作绩效。当前,重庆市各区县普遍把对农村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与其绩效工资挂钩,各区县学校一定要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和重庆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强绩效考核的组织领导工作,科学确定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做到公平公开,合情合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必须努力避免“使老师与学生都沦为考分奴隶”的现象出现,使教师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沉重负担,促进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健康发展。第四,改革农村教师人事考评管理,尽快推行积极有效的人事管理政策,严把教师进口关,确保有志于农村教育的优秀青年能够当上农村教师,同时,要精简机构,裁剪冗员,畅通出口,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发展。第五,对农村教师实施多种有效激励,积极引导农村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用积极的目标体系引领教师的价值追求,浙江设立“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方式值得重庆借鉴。
农村教师要想得到农村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并实现较好发展,必须深度融入乡土环境,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彰显自己的特殊价值。而当前,重庆市农村教师对于农村社会应该发挥的系列特殊价值旁落,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坚决摒弃乡村经验,粗劣复制城市模式,与农村社会文化高度分离,内源发展力量严重不足,也间接促成了新农村建设人才不足、返乡民工创业困难、“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市民化等社会问题。当然,这也反过来影响整个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导致农村教师发展的价值基础空虚,发展动力匮乏。建议高度重视农村教师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的特殊价值与意义,坚信教师是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重要力量,[5]要引导教师积极扮演教育工作者和政治文化活动者的角色,使学校与社会更具正义、公平与人性化,尽快实现农村教师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联结。为此,可采取两个方面的策略:第一,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引导农村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大转变。第二,建立有利于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制度,专门建立独立的农村教师资格认证机构与制度;按城市、郊区、农村三个梯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梯度制度,使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远远高于城市与城郊教师;建立相应的农村教育评价制度,配套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评价。
未来5年,重庆市农村急需补充大量高素质教师以改善队伍的整体素质。我国如火如荼的教师教育改革存在急于求成、矫枉过正倾向,对农村教师培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过去,中等师范学校一直是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基地,但这几年片面强调教师的“高学历”,一大批中等师范学校被撤销,中师资源几乎流失殆尽。同时,培养初中师资的师范专科学校也纷纷扩展为综合性学院,逐渐远离师范教育。农村合格教师的源头正在受到严重威胁,未来农村教师可能面临无处培养的尴尬局面。[6]确保重庆市农村教师来源量足质优最主要的策略与路径是大力改革师范教育。为此,首先要改革重庆市高等师范教育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偏远区县未来10年的所有农村教师、一般区县农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条件较好区县的农村幼儿教师,都应该采取“定单、定向”的方式进行培养。即从本区县招收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高中学生,实行对口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分配政策。其次,师范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农村特色。第三,师范教育必须大力培养职前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播现代文明、优化农村社区文化生态的思想与能力。
近年,重庆市农村教师培训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过,鉴于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教师要求较高的现实,重庆市还须进一步从多方面加强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职后培训质量。首先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的督导管理,把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社会公益价值的追求紧密结合起来,要注意普遍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促进“面向全体”的培训理念的落实。其次,要合理构建农村教师培训特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针对农村教师设置培训的特色课程目标,开设系列特色课程。第三,要积极构建区域性教师培训资源共享体系,市里要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区域内“天网”、“地网”、“人网”等相关培训资源的整合,尽快完成区域性教师培训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第四,要提高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优化远程培训,要整合市内多所师范院校的丰富资源,联合城市名校,激发农村教师潜能,联手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农村教师培训资源库,要配置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的硬件,优化远程培训模式。北京市曾专门针对农村教师实施“绿色耕耘”培训,深人农村学校和课堂对教师进行现场诊断与追踪指导,在每个区县建立一所“绿色耕耘实验基地校”,为基地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专业资源平台,选拔一批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的“绿色耕耘骨干教师”和“绿色耕耘园丁培训者”,指导农村骨干教师录制一节具有乡土特色的学科教学展示课并汇集成资源库,出版一套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7]北京农村教师培训经验很值得重庆借鉴推广。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农村教师惟有主动持续地学习,才可能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全社会对农村教师的关爱应该更加着眼长远、立足根本,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研究,为其个体与群体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对此,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全社会都要积极关心和引导教师的学习发展。各种传媒,尤其是教育媒体,更应当仁不让,为广大教师的学习发展鼓与呼。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都应该积极作为,全力促进教师的学习发展。都务必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真正意义的学习型校园,把学校建设成为有利于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良田沃土,建设开放的学校氛围,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还要建设学习性组织,开展“学、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活动,促进教师的自主探索和自我反思,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实现专业化发展。[8]当然,每一位教师更要自爱自强,自学自助,为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而终身学习,博览群书,养成思考的习惯。另外,农村中小学校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制度化。农村学校校长要挂帅研究,并以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为平台,与广大教师共同学习,有效培养骨干教师,提高所有农村教师的素质,促进农村教师自主发展。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9〕3 号),2009-01-26.
[2]胡航宇,谭凯鸣.重庆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多措施促城乡师资均衡[N].中国教育报,2009-03-03:3.
[3]王友文,赵秀红,柴葳,余冠仕.保障待遇让农村教师安心教好书[N].中国教育报,2008-03-10:5.
[4]翟帆.压力叠加,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N].中国教育报,2007-01-05(6).
[5]唐松林.农村教师: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N].光明日报,2006-07-19(8).
[6]李均.我国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现象考察——兼论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48-153.
[7]李方.农村教师大面积培训的成功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4):1-5.
[8]肖第郁.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3):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