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土家族宗教信仰中的自然生态理念

2011-08-15 00:50:10田华银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乌江流域白虎宗教信仰

田华银

(长江师范学院 政治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乌江流域土家族宗教信仰中的自然生态理念

田华银

(长江师范学院 政治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乌江流域土家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并吸收了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汉文化的许多元素。我们根据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理论分析认为,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中蕴含了自然生态理念,即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认可并尊重自然物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的特殊价值和主体性地位,等等。这些观念对于我们研究乌江流域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乌江流域;土家族;宗教信仰;生态自然观

土家族是乌江流域较多的少数民族,其主体是古巴人后裔,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把自然物神话、人格化,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在长期交往过程中,他们也吸收了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汉文化的许多元素。“特定的生态系统对特定的人类文化的影响涉及到实际需要之间的相互联系,涉及到宗教习俗和神话构成。”[1]因此,从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中,我们可以分析发现土家族对待自然的朴素自然生态观念。这对于研究乌江流域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从古代的巴人到今天的土家族都生活在崇山峻岭的河谷平坝或山坡台地。他们的经济生活方式是农耕经济和渔猎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采集渔猎的成分越来越少,在某些地区只是作为业余的休闲活动了。同其他农耕民族一样,稳定安居是土家族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其社会存在的基本特征。他们一方面追求安宁与和平,反对敌对与冲突;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收成一般受季节、气候、天气以及地理条件等自然环境影响大,因而,他们依赖自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久而久之,人们逐渐感觉到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天地人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自然崇拜是土家族的重要宗教信仰,它产生于极低的原始认识水平和对自然的依赖、恐惧。他们把直接与自己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神化。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包括对“顺己”自然物及其自然力的崇拜和“异己”自然物及其自然力的崇拜。自然崇拜虽然包含了万物有灵的观念、灵魂不灭以及灵魂可以影响甚至主宰人的生活的观念,是生产力落后的表现。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宗教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便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达了,宗教也同样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如今土家族的自然崇拜就是如此。从积极的自然生态观念方面讲,自然崇拜蕴含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观念,天地人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乌江流域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中渗透了天地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人类只是宇宙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土家族认为整个宇宙由天上、人间、地下构成,天上居住着神仙,分别掌管天上、人间、冥界“三界”的各种现象和事务。“三界说”把宇宙看成是一个整体,人间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家族原有的洞穴崇拜及其洞葬习俗可以看成是“三界说”的具体体现。洞葬是将死者的棺木置于岩洞中的埋葬方法,通过洞葬,人们希望好人死后能顺利地到达天上过幸福生活。土家族地区傩文化发达,是我国保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其中,傩祭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傩文化的重要功能,傩祭是祈求神仙、逝去的祖先保佑人们幸福平安,也是驱赶瘟神鬼怪使人们免遭灾祸,体现了天地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另外,在傩祭中,人们常常会唱《廪歌》,有的《廪歌》体现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整体观念,如《开花必结子》:“说起花文要开花,开花必结子。正月油菜泡米子,二月桃花结桃子。三月清明烧钱纸,四月立夏栽秧子。五月端阳包粽子,六月伏天拿扇子……”[2]这首《廪歌》道出了了季风气候下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要求人们的生活必须同季节、气候及其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保持一致和统一。

其次,土家族认为,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与某些自然物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土家族的图腾崇拜体现了这一观念。早期巴人视蛇为图腾,《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里的咸鸟据说就是传说中的太阳鸟,即巴渝神鸟——火凤凰。由此可以看出,图腾蛇与太阳鸟、太阳等自然物是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后来,巴人又把虎视为图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人认为本民族的英雄廪君与虎图腾可以相互转化。这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物我一体观念,体现了巴人与某些自然物不可分离的心态。到目前为止,土家人还认为,土家人他们与虎之间具有亲缘关系,与虎密不可分,“敬白虎”和“赶白虎”的习俗就是其鲜明的体现。土家族地区的神话传说也展现了人与自然无不可分离、相互联系的观念。譬如,“放养姑娘”的神话,即古时候有个放羊姑娘同白虎星君所变的白虎相结合,生育七对兄弟姊妹,然后相互成亲,繁衍后代,形成了土家族。[3]这则神话虽然是白虎崇拜的变种,但从另一侧面表达了,土家族与自然物白虎和天上的神仙白虎星君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存在离不开陆地上的某些自然物和天上的某些星体。“衣罗娘娘”的神话:衣罗娘娘用竹子做骨架、荷叶做肝肺、豇豆做肠子、葫芦做脑袋,剁了七个眼,吹了一口气就造出了人[4]。这则神话说出了人与竹子、荷叶、葫芦、豇豆等自然物密不可分,人离不开这些自然物。

土家族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和习俗蕴含了丰富而朴素的整体自然观,儒、释、道等宗教信仰及其观念的传入可以说进一步加深、强化了这种观念。例如,土家族原有的祖先崇拜发展为以家为信仰单位、以宗祠为祭拜场所、以“天地君亲师”为神灵或尊长的新崇拜形式。土家族朴素的整体自然观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丰富了原有内容。

二 认可并尊重自然物的内在价值

乌江流域山高路险,雨季洪水、泥石流频发;各种虎豹、毒蛇等野兽曾经频繁出没,严重威胁着土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这一地区雨量充足,高山峡谷间平坝台地土地肥沃,山上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又给土家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自然环境的双重作用使得土家族人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忧虑之情,又有对自然环境的深厚情谊甚至感激之情。根据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可知,土家族是从万物有灵的角度认可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独立地位。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rd Joseph Toynbee)所说:“这些东方宗教(万物有灵论)认为,人以外的自然和人性的自然,都具有神圣的尊严性,神性存在于自然之中并布满自然界。自然的本质,其中也包含着人的本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5]

土家族的自然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物的尊重。“每一种不同的生物——动物、植物、细菌或别的东西——它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而存在的某种神奇性。每一种生物都代表了广大神奇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不管生物多么卑贱、多么‘原始’、多么渺小,这些生物都显示了其独特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它们都体现了生命神奇的片段。”[6]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及其仪式、禁忌等认可甚至敬畏自然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的某种神奇性。例如,土家族对于太阳、月亮等天体的崇拜是他们从万物有灵、神仙等角度对宇宙空间、人类生活环境的气候、天气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关注;土家族对大地的崇拜,对狗、牛、古树、桃树和竹子等动植物的崇拜等同样从灵魂不死、神仙的角度认可和尊重大地以及有关自然物。

图腾崇拜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物更紧密的关系,因为在崇拜者看来,人类的来源和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物也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甚至是人类的祖先,因此,人类应当认可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应有的地位。土家族的先民巴人对于蛇和虎等的图腾崇拜表明,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与图腾物蛇或虎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如今,土家族仍以白虎为图腾加以崇拜,土家族几乎户户设坛祭虎神,或在神龛上供坐堂白虎,或挂中堂白虎,他们普遍信奉“白虎当堂坐,无灾也无祸”。图腾崇拜把图腾物作为自己的祖先或者与祖先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崇拜,这实际上是从更高的水平、更深的感情来认可和尊重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独立地位。

儒、释、道等人造宗教的传入,土家族对于自然物内在价值的认可和尊重由原始的经验和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性层面,而且尊重的范围更广泛更全面,几乎涉及对所有动物、植物的认可与尊重。

三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土家族的农耕经济和渔猎经济活动方式都必须依赖耕地、山林、水源以及风调雨顺的气候和天气,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能够认识到大自然创造、维持和促进众多生命的潜能和趋势,他们通过宗教信仰来约束自己对待大自然的行为,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大自然的这种潜能和趋势,于是,他们注意保护某些自然资源,崇尚节约资源,客观上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的思想。

土家族认为,自然神灵既给他们带来农作物、野生动植物等生活资料,又给他们带来自然灾害和疾病,他们在自然面前感觉很脆弱和无奈,于是不得不崇拜太阳、雨神、土地、山林、谷神、树神以及虎、牛、鹰、蛇等。希望通过崇拜不得罪或取悦于各种自然神,以祈求它们的保护或讲和,实现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愿望。这尽管落后甚至愚昧,但是在客观上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农耕渔猎采集的顺利和丰收,他们有意识地克制自身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言行,产生了许多禁忌。譬如,严禁砍伐古树,认为古树是神树,要保护;居住在山区的土家人至今敬蛇如神,不打蛇,不食蛇;进入家中的蛇、拦在路上蛇被认为是报信的神或死去的亲人,不能伤害,要友好地请它出去。土家族所生活的武陵山区四季分明,各种动植物也具有与四季更替相适应的特点和规律,他们在生活上也尊重这一规律。如土家族喝茶有讲究。正月吃米儿茶, 九月吃菊花茶,大庆喜事吃糖茶等等。又如,土家族吃各种野味讲究天时地利。他们夏天喝斑鸠、锦鸡汤;秋天吃各种野果;冬天吃野兔、野鸡、野猪等;河沟里的野生鲫鱼、乌鱼、甲鱼等等的捕捞也讲究季节和时令。

土家族认为,傩祭可以调和人与人、人与神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傩祭还应用了《周易》的“天地人合一”的“三才”思想以及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而“阴阳五行”观念可以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事,在人们看来,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想。佛教的因缘观念和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报众生恩等观念,儒家的“取物不尽”、“取之有度”以及“取物顺时”等观念以及道教所宣扬的巫术、养生术、长生术及渡世救人的思想,在土家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现在土家族地区的农村还有禁止小孩上树掏鸟窝的习俗;冬天在地下冬眠的动物也不允许伤害,否则,伤害者将遭到报应而有病痛疾苦之忧;土家族有善恶报应的说法,他们相信自己的善恶可以被神灵知晓,行善者一定会得到神的奖励,而作恶者也必定会遭到报应;他们要求人们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过度追求,憎恶那些爱慕虚荣的心态和做法,形成了“知足常乐”的心理结构和品格。

四 强调人的特殊价值和主体性地位

首先,土家族同其他民族一样高度重视自身在大自然中的独特价值和主体性地位,重视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只要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他们都会利用甚至崇拜,即一切以实用为原则。为此,人应当是大自然中敢于冲破障碍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存在物。

土家族的先民巴人就富有坚韧顽强的精神,敢于同自然作斗争的精神以及面对凶险的自然环境无所畏惧的品质。著名的廪君神话就是典型的例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巴郡南蛮郡……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巴氏子务相就是在生产活动中比其他人有更强的维护族群利益的能力而被推举为廪君,这是土家族主体意识觉醒的认识发展所出现的意识形态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类的作用和价值,具有朴素的人本主义意识。

自然崇拜是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对他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更强大、更有统治力的自然物神灵的崇拜,他们希望通过祭祀等形式加强沟通,取得它们的护佑弥补自身的弱点,实现战胜其他自然物的目的,这种情况也是土家族主体性意识的一种表现。例如,他们希望崇拜山神、狩猎神等来获取其他的猎物;如果自然物甚至图腾对土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利,他们也会憎恶甚至驱赶,如土家族不仅有敬白虎的习俗,还有赶白虎的习俗,敬白虎是人们对白虎威猛品格及其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希望得到白虎的护佑,而赶白虎是人们对白虎凶恶品格的憎恶,希望赶走这猛兽。体现了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人地位的上升,体现了人们在与自然斗争中的某些胜利与成功。

历史上著名的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围猎时同猛兽斗争,与其他族群争夺地盘时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现在土家族家喻户晓的“摆手舞”就是巴渝舞的一种演变形式,它在发展过程中演变为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巴渝舞及其演变的摆手舞展示了剽悍粗犷的原始野性,也展示了土家族在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英勇顽强的精神和通过与自然斗争,利用自然规律的成就感和喜悦精神。

在土家族的祭祀,丧葬仪式中,有些廪歌展现了土家人的顽强拼搏精神和气概,体现了人们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适应、利用自然规律的精神。如傩堂戏中《张三请师娘》:“三十六人杀九千,杀到奇梁洞门前。几个坳到清溪哨,沿途忙走不吸烟。黄土坳和油菜堂,旷阳不过下马岩。得胜营在高坡坐,石城围绕半面山。晒金堂坐对面坎,生成山水是天然。”[7]土家族甚至具有敢与天斗、地斗的勇气和精神,如歌谣唱道:“不怕不怕真不怕,我的锤子有斗大。打上天来天震口,打下地来地震坼,天震口,地震坼,皇帝佬儿跟我喊伯伯。”[8]

总之,宗教信仰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土家族意识和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土家族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有效地引导宗教信仰中的自然生态观念,将有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乃至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1][6][英]布莱特·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M].曾建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10、69.

[2]余云华.《散花歌》:回归华人“花”祖的安魂仪典——以彭水县、黔江区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08,(5):30.

[3]李绍明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瑶族、壮族、黎族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0.

[4]李绍明.川东酉水土家[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290.

[5]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2.

[7]熊晓辉.巴人古歌试释——土家族《廪歌》考辨[J].怀化师专学报,2001,(6):37.

[8]田万振.试论恩施州人文资源开发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8.

[责任编辑:阿 力]

The Natural Ecological Philosophy in Religious Beliefs of Tujia Nationality in the Wujiang River Valley

TIAN Hua-y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In their long history,people of Tujia nationality have formed their own religious belief and absorbed many elements from Confucianism-dominated Han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aterial-consciousness relations,we can see that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Tujia nationality implies a natural ecological philosophy which believes in the interrelated unity of man and the nature,recognizes and respect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natural things,insists on the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and emphasizes man’s special value and subject position,etc.All the concepts are of very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culture of the Wujiang River Valle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ujiang River Valley;Tujia Nationality;religious belief;philosophy of ecology and nature

B989.2

A

1674-3652(2011)02-0026-04

2010-11-29

重庆市教委课题“乌江流域生态文化研究”(08jwsk110)。

田华银(1968- ),男,重庆丰都人,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哲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乌江流域白虎宗教信仰
利用SWAT模型分析乌江流域蓝绿水时空分布特征*
为何说西瓜是『天然白虎汤』
基层中医药(2020年9期)2020-11-27 01:55:10
乌江流域34县市共商保护和发展
绿色中国(2017年11期)2017-12-25 00:00:52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乌江流域降水径流响应关系研究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环球时报(2015-12-10)2015-12-10 10:36:27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创意与设计(2015年6期)2015-02-27 07:55:58
白虎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54
白虎消痤汤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47例
西部中医药(2014年6期)2014-03-11 16:07:44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