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青,余志科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浅析
李亚青,余志科
概括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原因并且提出应对之策。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交际障碍
由于国家、文化、宗教、信仰、习俗和传统等各方面的不同,留学生在华生活和学习出现挑战和矛盾,其中既有语言因素的,也有包括心理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及在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快速适应异国环境,了解异质文化对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决定意义。
第一,语言障碍。包括由于异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规则和交际风格的不同所带来的交际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写照。语言结构部分地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折射不同的思维模式[1]61。汉语发音、词汇结构、语法构成和语用规则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人文文化。汉语的声调灵活、富于变化;谐音字、多音字使用频繁;文化涵义词大量存在;人们的问候方式和交际禁忌都与留学生的母语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这些来华留学生而言,要克服语言交际障碍并非易事。汉语的四声、量词、文化词等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就是不小的难题。
第二,非语言障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了语言交际工具,还有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时间观、空间观等在内的非语言交际工具[1]94。非语言交际相对于语言交际具有六大独特功能:补充、抵触、调节、重复、替代和强调。非语言交际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模式,要正确的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需要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留学生要学习一些常见的中国人非语言交际工具、常用的肢体语言、副语言等,体会中国的民族特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融。如对话时人与人之间保持多少距离,不同的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距离最近的为拉美人与阿拉伯人,最远的是日本人,欧美人介于二者之间,中国人的人际距离则比英语国家的人要稍近。非语言交际障碍生动地反映了各国文化习俗的差异,是留学生须了解的学习对象。
第一,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除认知模式存在差异,其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价值观决定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不同的交际方式。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比学习汉语语言更加困难。Hofstede将价值观念分为五个不同的维度,即:高权力距离/低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女性气质/男性气质、高不确定性规避/低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取向/短期取向[2]140-150。 中国是一个高权利距离、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低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取向的国家。西方人多以个人主义为中心,敢于挑战权威和权利,讲求人人平等,而中国人奉行集体主义,看重传统和承诺,推崇权利和权威,讲求中庸之道;西方人说话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中国人则注重谦逊礼貌,说话小心,做事谨慎;西方人尤其美国人说话肢体动作很多,且表情丰富,中国人则沉默内敛,过多的肢体动作被认为是浮躁或是不踏实。这些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二,文化定势的作用。文化定势又称为刻板印象或文化偏见,是一种在没有和某种文化接触的情况下,就存在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如:认为中国人腼腆,法国人浪漫,德国人刻板,犹太人精明等。文化定势无视个体区别,一旦形成难以改变。来华留学生如果受到文化定势的影响,就不能客观地对待另一文化,也无法全面体会这一新的文化,始终停驻在母语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冲突里,最终阻碍跨文化交际。如留学生形成中国人见面就会问“吃了吗”的刻板印象,那么他就会在实践中这样与中国人打招呼。但是这很显然不符合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民的问候方式,因为中国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们不再为吃饱肚子而忧心,很多人见面时不再问“你吃了吗”,而是用“你好”来打招呼。
第三,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本土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将民族中心主义概括为“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嘲笑。所有文化及其成员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中心主义,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完全摆脱本族文化的观念是不可能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意识,这种意识既能凝聚爱国情,增强民族感,却又阻碍接受新文化,开拓新视野。
第四,文化适应能力的个体差异。留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差异,个人的认知方式、知识、技能、语言能力、培训经历,对异域文化的期望值的不同都是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制约因素。Craig Storti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首先怀着对方与自己一样的期望,而后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引起文化冲突,进而感到愤怒、恐惧,最终决定退缩回去,跨文化交际彻底失败[1]179。因此,个体对于异域文化的认知及合理期望非常重要。
Tajfel认为处在跨文化情境中的文化个体的适应策略为文化学习、压力应对和社会认同。Berry的文化融合观指出跨文化适应者应具备四种跨文化适应的态度和策略:整合、分离、融入和边缘化。笔者认为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克服文化休克,适应跨文化环境;二是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树立跨文化意识;三是解决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问题,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根据Oberg的跨文化适应心理的U行分布图,文化休克包含四个阶段:蜜月期 (对新文化的好奇期)、挫折期(新文化的挑战期)、调整期(自我调整期)和适应期(接纳新文化期)。留学生来华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并对新文化有个适度的期望值,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克服文化休克打下心理基础。积极调整跨文化适应心理,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要善于找到交流对象,及时排解焦虑、紧张、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等不良的情绪。校方也要格外关心留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情况,可以通过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文艺节目表演或是学生互助之类的平台让留学生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跨文化交际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加强语言训练。语言是留学生在国内生活留学的敲门砖,语言不通交际就不通,通过开设对外汉语、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等课程和讲座提升留学生接触汉语、习得汉语文化的机会。(2)开展跨文化交际互动式训练。校方可以为留学生创造更多与本国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双方学生在接触中了解彼此的文化,开拓眼界。(3)进行体验式跨文化交际训练。举办各种课外活动,强化留学生在国内生活的各项技能,如:骑车或驾驶等。
要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从事跨文化交际的教师责任重大,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跨文化交际的教师既能熟练使用英语,又要精通专业知识,还应该懂得跨文化交际知识。跨文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文化传递的大使,中国形象的代表。教师应具备主体文化意识和求同存异意识,为留学生营造汉语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接受并尊重留学生的母语文化。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把握循序渐进和文化渗透等教学原则。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表现多样,原因复杂,然而对策尚需探讨。在世界大家庭中,不同文化交锋时碰撞在所难免,跨文化交际者应具有正确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本着“多元共生、求同存异”的原则,欣然了解、适应并接受不同的文化。目前,国内有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研究还不是很广泛,研究深度大都停留在各高校留学生教学的实践环节上,处于从实践中摸索真理的阶段,对于国外先进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引进较少,国外留学生管理和教学的先进经验的借鉴研究也很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研究的理论依据不足,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更为罕见。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留学生教育日渐普遍,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应该引起各方关注,尤其是大学等教育机构的重视。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Larry A.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University of peking Press.2009.
H195
A
1673-1999(2011)12-0196-02
李亚青(1979-),女,湖北大冶人,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余志科(1979-),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2011-04-15
江西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项目编号:09YB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