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011-08-15 00:43玲申涤尘
关键词:入学率保障体系大众化

徐 玲申涤尘

(吉林农业大学a.教务处;b.人事处,吉林 长春130118)

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徐 玲a申涤尘b

(吉林农业大学a.教务处;b.人事处,吉林 长春130118)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并开始了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进程。文章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内涵及特征为切入点,着重阐述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并探索出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路径。

后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十二年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8%提升到2010年的26.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3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36%;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毋庸置疑,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我国高等教育按毛入学率衡量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同时,《规划纲要》中还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那么,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后期发展阶段还会呈现什么样的本质特征,针对这些特征我们该如何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初期向后期或普及阶段的初期延伸时,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开始用高等教育大众化来界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新阶段。大众化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从培养少数精英到面向社会多数人直至全体人的演变过程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应质变。量的变化是指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是指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根据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难发现,当高等教育经过一段高速发展之后,会不约而同的放缓增长速度,出现一个“停滞期”或“平台期”。在这个“平台期”,我们必须面对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过程产生的规模扩张与质量下滑、招生扩大与就业困难的两难问题。

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中心有本章教授在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时发现:“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停滞不前,与此相反,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却增长势头甚猛。”[1]有本章教授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他认为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后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财政预算紧缩、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向私有化发展、高等教育机构日益为自身的管理负责、市场因素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在发展规模、范围和价格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高校“自负盈亏”、教育结果日益成为衡量高校“绩效”的重要因素、大学内的心理压力程度不断提高。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导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未达到普及化之前就出现停滞和波动,非大众化初期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一个平台期,这是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的本质特征。2010年4月召开的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也曾就“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面临的挑战与经验”展开了讨论。

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平台期,我们需要对很多问题进行思考,尤其需要对大众化历程进行反思,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展望。同时需要适时的做出政策调整来平缓顺利的进入到普及化阶段,这段历程就是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后大众化理论的提出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一个由量的增长就会引起质的变化的直线过程,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他会出现一个平台期,在这个平台期出现的一些质的特征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并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来引导高等教育最终走向普及化。后大众化理论的提出将带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将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

二、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质量危机是首要问题,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育质量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环节,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功能的正常运行及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一般包括质量保障组织系统、质量信息处理系统、质量诊断评估系统和质量激励反馈系统。

(一)保障教学质量是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学苗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量激增的学生数量在后大众化阶段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师资水平提出了巨大挑战。随着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愈加质疑。后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阶段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发展的平台期必然要面临教育质量的问题。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保障教学质量是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后大众化的典型特征是高等教育入学人口的增多。在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前提下,在校生人数的大幅增加,使生均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减少,无形中为高等教育质量下滑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处理不好后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问题,必然会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在教育理念、功能、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尽管后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是多样化的,但多样化并不等同于随意化。建立和完善基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前提。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不能保障教学质量,高等教育便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三)保障教学质量是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根本选择

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成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大众教育阶段、普及教育阶段。进入后大众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顺利的情况下必然会进入到普及教育阶段。众所周知,这个三段式理论中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变化,即量变和质变。量的变化可以用明确的数字给予量化,质的变化很多时候并不容易划清界限。众所周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是多样化的,尤其是进入后大众化阶段,不能以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如马丁·特罗所说:“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2]后大众化阶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增强高等学校对人才结构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促进学校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立符合后大众化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选择。

(四)保障教学质量是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很多适龄人口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走进象牙塔的梦想。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是具有一定资格者享有的一种权利。然而,欣喜之余也带来一些忧虑。人们不禁质疑一个问题,规模的扩大能否代表真正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只是一个数量指标,它还蕴涵着更深层次的质的内容。这些质的变化并不是当数量变化后就必然被引起的,同时质的变化有时与量的变化并不同步,经验证明,人为促动或短期超快速发展形成的大众化,其质的变化要滞后量于的变化。当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以后,由于规模扩大,配套条件跟踪不到位,难免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然而,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并没有因为扩招而降低,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适合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用多样化的标准衡量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满足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路径

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多个层面共同努力。目前,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我们必须利用较短时间,采取有效路径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一)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

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而且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投入,其中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投入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2012年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这预示着我国的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然而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顶端的一环,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全面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为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促使高等学校立足实际办出特色

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多样化的,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有多样化的质量标准。”[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为整个高等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这样广阔的空间中谋求发展,不具有自己的特色是缺少竞争力的。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利用政策支持,促使高等学校深刻挖掘校内资源、强化特色意识、注重培育特色、形成特色品牌、立足实际,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三)高等学校要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这一观点已经被普遍认可,高等教育的发展尽管受制于多方面因素,但质量提高主要靠高校自身的努力。高等学校要时刻强化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的意识,切实围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进行各项改革,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要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各个层面人群的质量监控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挥专家、督导、教师、学生的监控作用,完善各个质量监控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立体的监控。

(四)人才市场要发挥调节机制,用“竞争力”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发展到后大众化阶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多样化和多元化。如果说在精英教育阶段我们采用政府控制高等教育发展的做法,那么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必须要树立用市场去控制高等教育的理念。市场调节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优胜劣汰,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要取得有效发展,必须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经受住人才市场的考验,能否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衡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把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权利交给市场、交给社会,用市场机制来调节高等学校的面向服务和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可以调整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可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市场标准是最真实客观的,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市场检验才是一种真正的“实践检验”,用“竞争力”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选择。

总之,后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需要不同于任何教育阶段的质量保障,建立健全符合后大众化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艰巨任务,社会、政府、高校和民众要共同行动起来,为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断努力。

[1]王洪才,曾艳清.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3]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6]钟荣丙.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及建设重心[J].系统科学学报,,2008,(3).

[7]杨移贻.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徐玲(1981-),女,硕士,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申涤尘(1965-),女,吉林农业大学人事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入学率保障体系大众化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全世界都在扩招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