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关性研究

2011-10-31 07:56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养老

李 雪

(吉林财经大学 公 共管理学院,吉林 长 春130117)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关性研究

李 雪

(吉林财经大学 公 共管理学院,吉林 长 春130117)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新的变革阶段,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选择内需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内需仍然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本文从中国当前内需不足的现实出发,依据社会保障与拉动内需的有机关联,着重指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社会保障制度;消费需求;拉动内需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众所周知,消费需求是繁荣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源泉。因此,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形势下,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城镇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是导致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增幅一直高于GDP的增幅。相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会对消费产生积极影响。其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提升消费的有效需求能力。人们对消费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实际消费水平高低受有效需求能力的制约。其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会改善人们对未来的明确预期,提升抵御风险的信心。因此,消费的有效需求和消费信心的增强,将推动当期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从而通过增加消费拉动内需。综上,如何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们长期潜在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拉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与拉动内需关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而拉动内需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樊彩耀通过对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国际比较,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公共福利费用支出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福利支出增长较快,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就高,消费增长就快;反之则较慢。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非常明显。王晓霞,孙华臣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多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即社会保障支出是居民消费需求的Granger因,而居民消费不是社会保障支出的Granger因,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对消费有阻碍作用。李梅香选取10个欧元国家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和我国1996-2005年的时序数据分别建模,得出结论是不管是欧元区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平均消费倾向、GDP总额、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这几个变量均对消费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据此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及帮助经济从危机中恢复均是有益的。金淑彬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向社会传递减轻老百姓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强烈信号,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居民将部分储蓄和潜在需求转换为现实消费;也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扩大内需,最终拉动经济增长。王德文认为从长远看,启动内需是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源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最大化就业与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内需和提高增长质量的制度基础。

三、社会保障影响消费需求的机理

(一)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效应

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社会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可以通过调节国民收入在社会各个阶层居民的收入分配,间接影响不确定性的风险预期,进而影响居民总体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即: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居民消费,这说明社会保障具有明显的收入分配效应。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一个家庭内部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二者之间是线性关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在其收入中所占比重将会逐渐减少,储蓄所占比重将会逐渐增加。而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等人在新古典经济学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假设基础上,从消费者选择理性出发,对消费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引入消费和储蓄行为的生命周期动机,提出生命周期假说;霍尔也在理性预期假设下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这两个假说均指出居民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其自身效用,因此消费函数须建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基础上。即理性的消费者不仅会根据当前收入,而且会根据预期的未来收入等信息来选择一生的消费路径。[1]

(二)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效应

马丁·费尔德斯坦(1974)在《社会保障,引致退休,资本积累》一文中指出养老社会保障具有对居民储蓄作用方向不同的两种效应。资产替代效应: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居民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期平滑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也就是居民会在年轻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备退休之后的消费需求。引致退休效应:养老社会保障的引入使居民提前退休动机加大,会诱使居民提前退休。两种效应对储蓄和消费的最终影响效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会存在正相关、负相关两种情形。费尔德斯坦根据实证数据研究证明,美国养老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养老社会保障使得居民储蓄减少。

美国经济学家利兰德在《储蓄和不确定性:储蓄的预防性需求》一文中提出了预防性储蓄假说。他认为社会制度变迁等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不确定情况下,行为人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消费行为,进行预防储蓄,它的大小与个人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正相关:未来不确定性程度越大,就越能导致行为人进行储蓄,把更多的财富转移到未来去消费。

此外,社会保障与居民可流动性约束理论也指出为保证自己收入下降时的消费不会过度下降,消费者就会被迫降低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因此,为避免流动性约束带来的影响、防止各期消费发生较大幅度波动,人们就会通过储蓄来平滑各期消费。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后,居民需按期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而这种支出的增加将会减少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如果存在流动性约束,那么居民就会降低当期消费。[1]

(三)解析社会保障拉动内需的路径

首先,社会保障能提高个体的消费心理预期,增加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乐观,有助于刺激消费。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多,收入差距过大,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悲观,而非乐观,因而不敢也不能放手去进行消费。

其次,社会保障通过影响预期未来收入、当期实际收入以及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来影响个体消费水平。福利性是社会保障的一大特征,它在个体遭遇各种风险时提供相当的现金收入或物质帮助,相应增加了个体的预期收入。个体预期收入增加,用于防御预期风险的储蓄相应减少,个体即期的消费倾向增强。福利经济学认为,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实行社会保障,可以提高低收入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有助于全社会消费量的提高。

再次,社会保障还具有反经济周期的效应。以失业保险为例,它能够通过失业保险费的提取和失业保险待遇给付的时间差,起到反周期型经济危机的作用。在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通常较低,参加失业保险的劳动者必须缴费,形成基金积累,减少部分消费支出,有抑制生产扩充的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则可以利用失业保险金来维持失业者丧失收入时的生活,且保持一定的购买力,有缓和生产力萎缩的效果。故社会保障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经济发展周期的自动稳定器,维持整个经济周期内消费和储蓄的平衡。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主要问题

(一)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补充保障不足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三支柱”模式,即针对城镇企业职工强制实施的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障,国家鼓励、企业自愿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亦即企业年金,以及由劳动者个人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障产品等方式实现的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2004年中国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尽管当前企业年金发展已步入轨道,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是企业年金计划参保人数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一般都在30%以上,覆盖率也在50%左右,而中国只占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总人数的7.66%,总人数仅为964万人,积累基金规模910亿元,平均每人账户资产不到1万元。[2]基金规模小,参保人数少,企业年金计划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难以发挥。中国企业年金计划依据自愿原则建立,目前仍主要是大型企业或自然垄断行业为职工建立了企业年金;面向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年金制度依然是空白。同时,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属自愿行为,其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和附属地位,水平很低。此外,我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寿保险只占全球总额的1.6%。[3]单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不但会给国家造成沉重负担,也难于有效地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应保障。

(二)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应保未保人群比重大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而仍然较低。以养老保险为例,截至到2008年底,我国城镇参保职工为1.66亿人,而城镇就业人员有3.02亿人,参保职工只占同期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的55%。这意味着基本养老保险仅覆盖一半多的城镇就业人口。且目前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应保而未保人群主要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等。到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亿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只有2416万人。此外,许多城镇无业人员和农转非人员也未能获得基本养老保险,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到2008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5595万人(其中包括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1168万人),大约只占16-59岁农村人口总数的11%。[3]

表1 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失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但由于我国长期处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一直是由城市和农村两个相对独立的制度体系组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失衡,在制度设计中长期忽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目前,城市已基本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2009年底才正式启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养老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负担),当年试点面刚达11.8%,可见,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在没有养老保险及“养儿防老”也不可靠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限制即期消费的办法,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做好准备。另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过几年的试点,到2010年全国新农合参合农民8.35亿,参合率达到95%,当年筹资总额超过1200亿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超过65%。[4]但由于补贴金额较小,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医疗价格不断攀升,农民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还在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滞后,使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因面临农业收入、子女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失地补偿等较多方面的未来不确定性一直保持显著高于城市居民的水平,致使农村居民短期消费倾向大大低于城镇居民。

(四)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待遇差距大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倾向严重。这里仍以养老保险为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城镇企业职工、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和纯农户的养老保障制度彻底处在分割状态。公务员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参加由财政负担的退休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则参加由个人、单位、和财政共同负担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参加的则是以集体和个人缴费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险。这些制度之间具有显著不同,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险费用筹集、管理和社会保障待遇计发等方面。比如,政府机关实行的是国家退休养老的单一化制度,养老金以政府工作人员工资作为计发基数,计发比例高达80-90%;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20%)计发社会统筹养老金,二是以账户积累总额作为计发基础的个人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不足40%)。此外,城镇老年人口与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金以及不同地区的养老金待遇都存在差距过大的问题。老年人口在养老保障待遇上的差距,使一部分人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影响了社会公平、稳定和和谐发展。

(五) 社会保障支出滞后于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表2 1998-2009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单位:亿元

表中显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从1998年至2002年逐年提高,2003年至2006年略有下降,2006年以后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其中在1998-2003年,我国社会保障进入制度框架形成时期。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建立了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标准,这些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重大举措使社会保障支出迅速增加。2003年以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于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机制有所健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缺口补助放缓,支出比重略有下降,此后日趋稳定。

表3 部分国家2005、2006年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尽管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总体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非常低的,因此,要使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要使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同GDP增长速度保持同步。

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而拉动内需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6]扩大内需战略必将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并未能真正形成基本养老保障的有效补充,“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极不完善,运行效率低下,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世界银行出版了《21世纪老年人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一书,书中提出了养老金制度的“五支柱”模型,并逐步得到各国政府肯定,在多国进行了实践。因此,从长远看,我国可根据“五支柱”的模型,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五支柱”养老金制度,即非缴费型的“零支柱”;低保、 基于国民待遇的养老补贴制度;缴费型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障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强制性的“第二支柱”:基本养老保障的个人账户部分;自愿性的“第三支柱”:即企业年金制度;非正规保障的“第四支柱”:包括家庭赡养、医疗服务和住房政策等方面的资助。可见,“五支柱”的养老保障模式,各个支柱之间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操作性强,且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混淆不清的问题,逐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和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并轨。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针对中国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的基本原则应从防范的风险的本身特点出发,依据不同社会保障项目内容,将符合条件的群体全部纳入进来。在设计各个项目具体方案时,应从人的实际生存需要出发,首先考虑哪些人群对该种保障的需要最为迫切,而不能总是优先考虑那些拥有相对固定职业、收入稳定的群体。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防止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次要确定合理的缴费水平,目前阻碍企业参保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缴费水平过高,仅养老保险一项,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高达薪金的20%,形成了企业缴费率高——参保率低——缴费率再提高的恶性循环,打破这种循环就必须逐步适当降低缴费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水平,进而使企业提高缴费能力,增强参保积极性;此外,扩大覆盖面应采取分步骤,逐步扩大的方式。合理界定各类制度参数,规范退休年龄,完善指数调节机制,提高养老基金投资回报,将扩面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

(三)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可以比照我国已基本建成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制定公允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受助人群能够获得充足的帮助;制定科学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乡镇定点医院的投入,改善乡镇医疗环境,同时注意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高效运行的机制;逐步建立和推广以个人账户为主、统筹调剂为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旦农民有了国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就解除了后顾之忧,减少了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可以促使广大农村居民将预防性储蓄转化为巨大的短期消费能力。

(四)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在我国,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农民以及农民工等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身份差异,其就业特征、收入水平也大不相同,且不会在短期内消除。上述群体受路径依赖①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是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惯性,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及现行制度分割的影响,对养老保险制度有着自己的要求。因此在整合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只能针对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用适度统一、相对集中的多元制度安排来解决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我国目前已经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职工在退休以后享受基本一致的养老金,使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在缴费、待遇、服务方面一体化。针对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路径应是: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和的改革方向,确保改革前后待遇的平稳过渡,同步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加大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财政投入,最终实现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五)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美国俄亥俄州立托列多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张欣教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结论为:中国增加100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155亿元的产出,最后仅使政府财政赤字增加40亿元,由于产出增加,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拉动经济增长。[7]可见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和支出力度,同时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加的社会保障投入应主要投向农村、农民工和城乡贫困群体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支出,进而拉动内需。

[1]张璐,胡宏伟.扩大内需条件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建设[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2]徐颖.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分析与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24).

[3]邹东涛,李欣欣,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新华网.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95%[EB/OL].2010-12-23.

[5]胡成,黄庆杰.关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与思考——基于国际比较和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18).

[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03-16.

[7]金淑彬.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有待于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完善[J],税务与经济,2009,(5).

李雪(1975-),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养老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养老之要在于“安”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